以往,醫務人員對患者的治療,主要針對疾病對軀體的影響,常常忽略疾病對患者心理的影響。20 余年前,我們醫院心血管科的老主任認為,疾病不僅給患者的軀體帶來影響,而且對患者心理、精神及其社會層面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醫生除進行每天必要的查房外,還要與患者多溝通,多了解他們的想法以及有什么需要醫務人員幫助。但我常以接收患者多、工作忙碌等理由,極少和患者溝通。
有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從此改變了我的行醫觀念。有位從河北來的患者,因頑固性心力衰竭多年,經多家醫院治療后效果不好,轉入我們科治療。經檢查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心源性肝硬化,心力衰竭四級,肺部感染(二重感染),頻繁室性期前收縮,低鉀、低氯、低鈉血癥。由于患者病情嚴重,老主任幾乎每日查房,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患者入院第三天是我值班,晚上6 時許,我按常規去查房。當我進入患者病房時,看見老主任正和患者聊天。只見患者緊緊拉住老主任的手,含著淚花,向老主任敘述自己的病情變化。看到此景,我感到十分內疚。老主任告訴我,這位患者病情較重,需要醫務人員和她在一起多聊聊、多溝通。經過治療,患者病情漸好,心理負擔明顯減小。
第二天,我處理完日常工作后,進入患者病房和她聊天。患者緊緊拉著我的手說:“我原本對這次治療不報任何希望,但老主任是全國有名的教授、專家,那么認真、負責,還和我聊天。我感到太驚奇了,這在我們當地是絕對不可能的。當老主任第一次和我聊天時,我緊緊地握住她的手,感到一股熱流從她手里,傳遞到我的心里。頓時,我感到老主任的心與我緊緊相連,看來我的病有希望了。”從此,我像老主任那樣每天都去看她,并和她兩手緊緊相握,一起聊天。很快,她的疾病明顯好轉,不久后治愈出院。從此,我也養成了與患者手握著手、一起聊天的習慣。
醫乃仁術,醫務人員除了給患者合理的醫學治療外,還要給患者熱情關愛、同情和關懷,醫務人員的語言就是患者最好的安慰劑,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因此,與患者手握著手、聊聊天,可以大大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激發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這是以往常講的患者健康、康復標準,也是當前醫生治療疾病要達到的真正標準。
我從參加臨床工作,到成為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及主任醫師,每一步都離不開我的上級醫生崔教授的支持和幫助。我剛剛參加工作時,就在他所在的病房工作,他每天帶著我去查房、看病人。在查房過程中,崔教授經常給我講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及其處理方法。他淵博的學識、扎實的臨床基本功及嚴謹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感染著我。
我剛參加工作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社會上流行讀書無用論。但崔教授不止一次地告訴我,要當好醫生,就得學習,不僅要學習臨床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外語。他還語重心長地說:“醫學是一門不斷進步的學科,在醫學院學習的知識,需要不斷更新。在實踐中,醫生的每一個判斷和決定,都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因為醫生是人命關天的職業,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因此,在他的教導和幫助下,我從來沒有中斷過專業學習。
崔教授原是學習俄語的,但他在文革中自學英語。文革后,他通過英語考試,作為第一批公派美國留學人員去進修學習。20 世紀80 年代,崔教授教我如何進行臨床總結、如何寫文章、如何搞科研等。20 世紀末,崔教授學會如何使用電腦,并常常從網上為我們下載學習材料。崔教授退休后,應邀每周查房,并以循證醫學理論來規范我們的臨床實踐。春節期間,我去他家時,他正在網上下載一篇剛剛發表的循證醫學證據。他告訴我:“目前醫學進展太快,一天不學習,就會感到落伍了。”
崔教授是我的前輩、恩師和楷模。從他身上,我看到老一輩知識分子無私無畏的情懷。他不僅教會我們知識、如何作醫生,還教我們如何作科研、總結臨床資料、寫文章。從他身上,我看到為攀登科學高峰,不做“吃老本”的掉隊者而勤奮學習的精神。從他身上,我看到活到老,學到老的真實含義,即“學習是終身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