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簡而言之,就是網友在網上用來交流的文字、符號、圖形等組成的書面語言。作為網絡交流的重要工具,它與傳統的語言有著本質的不同。如今,在虛擬世界里使用的網絡語言,正堂而皇之地以一種獨特的姿態走進我們的生活,且悄無聲息地影響我們日常的交際,尤其給寫作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
“沒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騙我,WBD(王八蛋),7456,我恨不得一腳TST(踢死她)。”這是一個中學生日記里的一段文字。它可以代表近幾年在青少年中出現的一種語言現象。學生開口“286”,閉口“7456”,把“氣瘋”說成“棄轟”等等。這一系列的英語大寫字母,阿拉伯數學,讓人匪夷所思。
雖然我國已進入大眾網絡時代,但事實上上網的人大多數是年輕人,對于從未接觸過網絡的人來說,這類詞語根本看不懂。由于網絡語言具有簡約、通俗、接近口語等特點,對文字的要求并不嚴格,因此產生的網絡語言更是五花八門。它滲透到學生的日記、作文、畢業留言里,就會造成學生對待寫作很隨意,寫錯別字,隨便用數字代替漢語,英文字母夾雜于漢語的不良后果。如前面所舉那些數字,英文字母夾雜漢語拼音的例子,它可以產生若干意義。正處在學習規范漢語、打語言基礎階段的青少年對這種現象,根本無法分清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符合規范的。這樣就會混淆他們對漢語規范的正確認識。2010年上海語文高考閱卷中心組負責人就高考作文能否出現網絡詞語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不能!即使是“神馬”“有木有”等耳熟能詳的網絡熱詞都會被當作錯別字扣分。
升學考試講究的是嚴肅性、規范化、它與平日的網絡聊天不同,作為中學教學的風向標,高考作文理應禁用網絡詞語,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過度使用網絡語言,不但會弱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會因不良文字扭曲學生的心理。網上大量庸俗粗淺的文字,把漢字的美感都弱化了。長期使用這類語言,還會影響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導致性格扭曲、心理失衡、行為怪僻。語言行為也會出現扭曲和變形,走向庸俗化、粗俗化、低級化。
另外,網絡語言對青少年的書寫能力也有一定的沖擊。在網上交流,所有的文字都是用鍵盤敲出來的而不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這樣的書寫,不講究筆畫、筆順,以及漢字的結構,時間久了,漢字的書寫能力也就慢慢降低了。
誠然,“與時俱進”固然不是件壞事,社會要進步,人總得放眼看世界,否則就會變成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但做任何事情都應適可而止。如今的網絡用語如此泛濫,今天“神馬”,明天“給力”,更新的速率遠遠超出了人們接受的限度。網民如此青睞這些語言,在于它使用便捷,語文教師該不該對此類語言開“方便之門”?有專家指出:老師不能成為學生時髦語言的“菜鳥”,而要成為精通學生時髦語言的“大蝦”(大俠),否則就會喪失教育的主動權。我并不如此認為。
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人人都關心語文,就是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有必要且有義務保護我們的根系。語文教師面對網絡語言,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毫無辨別地全部汲取。
我們要發揮網絡語言的積極影響,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帶頭用規范語言教學,盡量不使用網絡語言;其次引導學生科學地對待網絡語言;第三督促學生嚴肅認真運用傳統語言;第四加強漢語拼音能力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規范、純潔我們的語言,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們中華文化內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