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光。那束光明晃晃地刺痛我的眼睛。一段綿長的黑暗過后,一片溫婉的幸福錚錚地撥動心里最柔軟的弦。那里,是一方碧綠的田野。多情的陽光穿透塵埃掛在每一片苗尖,一下一下,直挺挺地折射入我的瞳孔直抵心田。我通過一段混沌荒蕪的走廊,窺見了上帝的花園。
且稱之為“消失美”。試想,倘若這片黑暗被隱去,露出萬頃沒有盡頭的麥田,我的雙眼一定早就疲于那片生機勃勃了,也一定不曾如此感激過黑暗賜予我的光明。天很藍,云很白,陽光像碎銀般近乎奢侈地一把把灑在麥浪里。美是美,可我一定不懂得珍惜。
因為我不曾失去。沒有失去過的人也許一輩子也不會明白什么是擁有。我不是盲人,不曾感受過“三天光明”的奢靡;我不是聾者,永遠聽不懂貝多芬的《悲愴》。我享用一切于麻木之中——都只是因為一切不曾消失過,它們沒有棄我而去。而眼前這束光卻不同,它穿越了混沌的空間,刺破了綿長的黑暗,歷盡艱辛為我送來一方田野。是的,這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在穿透所有黑暗抵達我心靈的窗戶之后。是光,光成就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我們不得不稱之為“消失美”。在光明的身后,支撐它絢爛在每個人內心的,是綿長無盡的黑暗。黑暗是光明之母。它一定是這浩渺世界中最含辛茹苦的母親:它被所有人唾棄。飛蛾飽受黑暗之苦,于是不舍晝夜地撲向光與熱;先祖受盡黑夜的恐懼,鉆木取火,驅散未知與恐懼。它也一定是最博大寬容的母親:容蒼茫宇宙于無形,忍受了被光刺穿的痛楚,滿是溺愛地含著各種色彩,看他們幻化成最美的風景。黑色也是種美麗的色彩,沒有它的襯托,光鮮亮麗的風景只是丟了戲臺的青衣。它吞噬一部分空間,猶如國畫里的留白,襯托出田野的綠,天空的藍,云朵的白……消失的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俘獲的,卻是萬千心靈。是黑暗的襯托,成全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光。那束光直勾勾地射中我的心臟。有些話,欲說還休才耐人尋味;有些畫,點到為止才意蘊深遠;有些風景,半露一隅才是最美。
(指導教師 朱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