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輕輕推開那扇木質雕花門,門發出“吱呀”一聲,使我猶如退回到時光深處。發出微光的窄小屏幕上依然在放著一場電影,一張張天真潔凈的年幼臉龐在屏幕上搖晃出令人心醉的笑靨。是一場關于夢想的獨立電影。此刻正有人在問這些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的夢想是什么。
“我想當醫生!”一個扎馬尾辮的胖嘟嘟的小女孩兒說,“因為我害怕打針!”
“我想當奧特曼!因為可以打怪獸!”一個剃西瓜頭的小男孩兒揮舞著稚嫩的手臂大聲喊道。
“我想當宇航員……嗯,這樣,我寫不完作業時就可以飛到天上,老師家長都找不到我!”
這一幕幕對話著實令人忍俊不禁,然而笑過之后內心卻又忽然涌起一陣莫名的傷感與悵然。你還記得年幼時的夢想嗎?那些曾經揉皺的畫紙、折斷的彩筆、廢棄的電子琴,它們是否還在你如今的生活中留有一絲影子?這一期,讓我們在彼得·雷諾茲的繪本中輕展揉皺的畫紙,重溫遺失的舊夢。
《點》
已經下課了,可瓦士提面對著空白的畫紙仍舊煩悶與懊惱。這時她的老師走過來說:“那就隨便畫一筆,看看能畫出什么?!蓖呤刻釤o奈之中在空白的畫紙上隨意地用筆尖戳了一個憤怒的圓點兒。老師又說:“請簽名?!蓖呤刻崮涿畹卦谥划嬃艘粋€圓點兒的畫紙右下角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在老師的辦公室她竟然發現自己的那張畫被波浪形的金色畫框裝裱了起來。從此之后,這個小點兒變成了一個紅色的點兒,一個紫色的點兒,再后來小點兒變成大點兒,直到所有由點描繪的畫作參加了一次畫展從而引起轟動……
這是一個鼓勵的點兒,如同在新鮮土壤中播種一粒種子,不予破壞,只是悉心澆灌,待以時日,靜候其破土而出逐漸生成一株蓊郁的植物。書中的瓦士提是幸運的,因為她的彩筆并沒有被人無情地折斷。
來自加拿大的作者彼得·雷諾茲正是這樣一位悉心維護每一位孩子“彩筆”的插畫家。他說,在幼兒園問有誰喜歡畫畫,幾乎每一位孩子都會舉手。可是到了四五年級,舉手者寥寥無幾,大家只會指向班級的某一位“小畫家”。孩子的想象力因為成長而逐漸磨損,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
《點》正是這樣一本寓意精微的繪本,在一幅幅由簡潔鋼筆線條和絢爛水彩構筑的圖畫世界中,我們會明白一個個淺顯但卻容易被忽略的道理。該書曾榮獲克里斯托弗大獎。
《味兒》
這是一張張揉皺的畫紙,重新鋪展開來,可以看到每一張畫都靜默地訴說著一個色彩斑斕的夢。
小男孩雷蒙癡迷繪畫,在餐桌上,在衛生間中,他每時每刻都在作畫,無法離開他的畫筆和紙。直到有一天,他受到哥哥無情的嘲笑。他試圖畫“像”,可是在揉皺一張張的畫紙后他終于決定放棄。然而他的妹妹說,你的確畫得不像,可是卻很有“味兒”。從此以后,他又重拾了信心。他畫“下午味兒”、“魚味兒”、“太陽味”,他終于過上了“有味兒”的生活。
《味兒》是彼得·雷諾茲的另一本關于夢想的繪本?!拔秲骸笔且粋€更為深遠的寓意。在現實中,我們也許會受挫、絕望甚至幾欲放棄,然而有時不妨遵循內心的聲音,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那么每個人都會尋覓到屬于自己的“有味兒”的生活。難得的是在翻看彼得·雷諾茲的繪本時,我們總會在圖畫與文字的縫隙中覓得智慧的火花。
《有一天》
這是一本給母親和孩子看的繪本,依舊富含哲理與韻味。母親會從書中看到擁有孩子之后全身心陷入照顧孩子的生活之中從而患得患失的落寞感受;而孩子將會通過看這本書改變之前的一些任性與倔強,更加體會母親的含辛茹苦。
《有一天》曾榮登《紐約時報》圖書暢銷排行榜的榜首,而這本書的翻譯者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就是那位愛穿白棉布裙和光腳穿球鞋的作家安妮寶貝。她曾為此書寫過這樣一段話:對孩子來說,美好的圖片與美好的文字,構建起他心中超越現實的王國。孩子心思單純,相信它是真的。相信,使幻想成為內心的一種基調。即使慢慢長大,童年幻想的光芒褪卻,這基調卻依舊沉實,在胸口發出熱量。這熱量代表愛,代表善,代表勇氣,代表正直,代表信念,代表美。代表我們在世間曾經擁有過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忘卻的道理。道理總是與一些平凡的樸素的事物相互聯系,比如季節、大自然、母親、孩子……誠實的道理,不過是真實、純潔和微小,不過是一個小故事里的幾行詩句。
我想,這段文字說盡了我對繪本的感受。
#1050833;編輯: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