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組織是以環境保護為主旨、不以盈利為目的、為社會提供環境公益性服務的民間組織。倡導環境保護,提高社會環境意識,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倡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提高全民環境意識,這是環保組織最最普遍的工作。
國際上非常著名的環保組織包括了地球政策研究所、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美國山岳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學會等。他們都為地球環境、人類環保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不過,不同的環保組織往往也有著各自截然不同的強烈特色:有的關注面寬廣,有的著重于某一方面;有的手段溫和,有的激進“暴力”;有的以別出心裁的示威方式見長,有的善于利用名人代言……我們很難去評判他們的觀點和行動是否絕對正確,但行動總比無動于衷要好。
激進輿論制造者——Greenpeace 綠色和平組織
綠色和平組織做過很多“駭人聽聞”的事:他們沖進香港迪斯尼酒店大堂,拆下鎢絲燈泡,換上節能燈;他們把一只長須鯨尸體拖到日本駐德國大使館門口,抗議日本的捕鯨行動;他們還身穿防化服、頭戴防毒面具,站在惠普中國的大廈門前,抗議惠普在電腦中使用有毒材料……
瘋狂的舉動屢見不鮮,這種處事風格是綠色和平組織在誕生之初就已確立的。1971年,12名懷有共同夢想的人從加拿大溫哥華起航,駛往安奇卡島(Amchitka),去阻止美國在那里進行的核試驗。盡管中途遭到美軍攔截,他們的行動卻觸發了公眾和輿論的聲援。次年,美國放棄了在安奇卡島進行的試驗。此后的30多年里,綠色和平組織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環保組織之一,同時繼承了創始人勇敢獨立的精神,堅信以行動促成改變,甚至把自己放在“非暴力直接行動”的定位上,簡稱NVDA。
綠色和平喜歡咬“硬骨頭”,專拿大企業、大組織“開刀”。之所以如此霸氣沖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綠色和平組織從創辦之日起,就從不接受來自政府、企業、財團的捐贈,其所有捐贈都來自于個人。
八面玲瓏——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看似八面玲瓏,實則鐵血丹心。有人說“熄燈一小時”是場“城市行為藝術秀”,通過這場秀,一個熊貓標志和一個名叫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環保組織為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和綠色和平組織的隨意性和“草莽性”相比,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出生算得上有計劃性和“高貴性”,而誕生的始末也決定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優于其他組織的特性。
1960年,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干事的朱利安·赫胥黎先生在東非被所見所聞驚呆,回到倫敦后一連發表3篇文章引起轟動。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在了瑞士小鎮莫爾各斯,時值大熊貓“熙熙”來倫敦動物園訪問,WWF認識到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組織標志可以克服所有語言上的障礙,于是一致贊成將大熊貓的形象作為該組織的形象,也使大熊貓成為全球自然保護運動的一個偶像標志。
與很多環保組織“小打小鬧”、只表達意愿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形象不同,世界自然基金有許多實際項目,能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受到了很多政府的歡迎,包括在中國。迄今為止,世界自然基金在全世界有將近520萬支持者,在100多個國家有著活躍的網絡。而在運營戰略上,它不輕易拒絕來自任何方面的捐贈,也是少見的和政府、企業、個人都保持著良好關系的環保組織之一。
明星群集——Wildaid 野生救援協會
美國游泳奧運冠軍泰拉·科克和其他3位運動員縱身躍入水中,同時傳出她不安的聲音:“據說,最快的游泳運動員能像魚兒一樣游泳……不幸的是,它們不再游得快了”。畫面上,泰拉·科克和另外3位游泳選手被漁網纏住,拼命掙扎。“每年,都有1億條鯊魚被殺。停止過度捕撈,否則它們將不復存在!”—— 廣告終了,屏幕上打出贊助組織的網址。這個組織就是野生救援協會,英文簡稱Wildaid。
做過類似廣告的還有成龍、李安、姚明、丁俊暉、張曼玉,皆是野生救援協會的形象代言人,而國外的明星更是眾多,電影明星哈里森·福特、拉爾夫·范恩斯,體育明星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泰拉·科克,還有阿曼達·比爾德、短跑名將莫里斯·格林、阿蘭·約翰遜……根據野生救援協會的統計,迄今為止一共有八十多位明星無償為該組織拍攝公益廣告。每周這些廣告都通過CNN、FOX等電視臺向全世界播放,讓十億觀眾看到。“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是最經典的口號。
1999年,在美國注冊成立的野生救援協會由史蒂夫和奈彼得創立,總部設在舊金山。 當然,他們的行動并不僅止于邀請明星做宣傳,同時還發起了很多阻止野生動物貿易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