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環保當然已經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而在當現代人還如大夢初醒時,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飲血時代走出、跨進文明社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重視和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了。根據先秦的歷史記載,我國出現自然保護的思想和由此產生的禮制是很早的,最遲在西周就形成了。
同學們都熟悉的《孟子·梁惠王》中就有“不違農時”的名段。孟軻巧妙地把環境保護上升到稱王稱霸的高度,令梁惠王怦然心動,大加贊賞,這不正好與今天我們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精髓不謀而合嗎?相比古人,幾千年后的一些現代人卻毀山伐木,竭澤而漁,為了眼前的一點兒利益不惜長遠發展,實在是文明的倒退,愚昧至極。今天就讓大家看看,古人愛起環保來也是不遺余力哦。
長信宮燈——公元前的節能燈
古代人用油燈。油燈耗油,而且冒黑煙,如果使用的時候離得太近,就容易被廢煙嗆到,或者一不小心熏成個大花臉。那么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當然有!我們的老祖宗自古就愛環保燈——西漢釭燈、唐宋節油瓷燈、元代黑釉節油燈,用今天的衡量標準來形容,特點就是節能減排。
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屬長信宮燈了。曾經出現在動畫片《九色鹿》片頭,后又作為河北國寶級文物參加上海世博會的這盞燈,作跪姿宮女執燈形,通體鎦金。宮女長衣高髻,左臂托盤,右臂高舉,不僅神態栩栩如生,而且形成一個很好的照明高度。最妙處是她的右臂,實為煙道,衣袖袖口下垂成燈罩,巧妙地形成吸煙和導煙的管道,使油煙最后能進入中空的軀體,宮女面孔也在燈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里革斷罟匡君——《國語》里勸君環保的典故
古時君王的身邊都伴有諫臣。千年朝代更迭,這些直言進諫的大臣們有的得到君王的贊賞,有的卻慘遭悲劇,可見要向帝王進諫或規勸帝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國語·魯語上》里卻記載了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并且還與環保有關——
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宣公因在夏天魚類繁殖的時候到泗水撒網捕魚,他的臣子里革就將他的漁網割斷扔掉,并說道:“古者大寒降,土蟄發,水虞于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助宣氣也。鳥獸孕,水蟲成,獸虞于是乎禁罝羅,矠魚鱉以為夏犒,助生阜也。鳥獸成,水蟲孕,水虞于是禁罝主鹿?設穽鄂,以實廟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蘗,澤不伐夭,魚禁鯤鮞,獸長麑夭?鳥翼鷇卵,蟲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訓也。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罣罟,貪無藝也。”
嘿嘿,同學們有沒有被這一大段的古文繞暈?簡單地說,就是里革教育宣公要根據“古訓”,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不應該在魚類生長繁殖季節捕魚。禁漁休息的概念在現代社會得到普及也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而從這個故事里卻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合理利用生物資源早就被人們提到議事日程了,而且非常深入人心,并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否則里革也不敢采取如此大膽的行為而不擔心后果了。
“棄灰于道者,斷其手”——以法禁止,以律約束
把垃圾扔在道路上就要斷手?別太驚訝,這還不是古代環保條法中最為嚴格的一條呢。中國古代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常令現代人汗顏,不僅有相當于今天環保局的官方機構,而且還有一系列的環保措施——有地方規約,也有國家法令。
從夏朝的“井泥不食,舊井無源”注重對水源的保護到漢代的“勸民墾,益種樹”,從南宋都城杭州每日都有“掃街盤垃圾者”到明代城市配置專職清潔工,從最基本的細小規定到大規模的工程措施……無不體現古人的環保理念和意識。
傳聞趣言:東漢末年,曹操曾送給漢獻帝一個精致的唾壺,請其“吐痰入盂”。這樣幽默的鄭重其事真叫后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也肅然起敬,慚愧自省。
短信息
1. 自帶尿瓶上南極
從智利登機前往南極時,航空人員會特別交代“南極大小便紀律”。小便要在指定地點,大便要包好帶出來。登山隊員通常自帶尿瓶上南極,排泄物將隨著活動結束一同登上飛機,返回智利處理。
2. 日本“愚公”到中國
亞洲頻發沙塵暴,不但直接影響到我國廣大地區,還可能漂洋過海到韓國、日本以及美國夏威夷乃至美國本土的西海岸。一位叫遠山正英的日本老人于1995年自愿來到中國植樹治沙。這個老人在中國呆了6年,帶領一批志愿者,每天工作10小時,目前共植樹340萬棵。
#1050833;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