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爸爸,有件苦惱的事一直壓在我心頭——每當我教育兒子時,兒子總是一副不服氣的樣子。才幾歲的小家伙,逆反心理卻很明顯,他要么昂著頭,一副刀槍不入的架勢;要么用眼斜視你,很“仇恨”的樣子。兒子的這種表現,讓我很生氣,也很沮喪。我感覺與兒子的溝通很困難,效果當然也就很差勁。
我把自己的苦惱說給同事趙先生,并跟他表達了我的沮喪——孩子才幾歲,就這么對抗我,我感覺我當爸爸當得很失敗。我問趙先生:“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我和兒子之間的關系向著和睦融洽的方向發展呢?”
趙先生開導我:“你與孩子的關系不融洽,原因很多,但我想主要原因出在你身上。”
趙先生與他兒子的關系那是出了名的融洽,我很在意趙先生的指導。于是我問趙先生:“我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嗎?”
趙先生說:“一般來說,是你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讓他感到不舒服——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有一種本能,不舒服了要么對抗,要么逃避。作為孩子,他與你同在一個屋檐下,逃避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選擇與你對抗。父子之間會因為這種對抗變得很不融洽。”
“批評孩子的時候,如何讓他感到舒服些呢?”我急切地追問道。
趙先生沒有急著說原理,而是給我講了一個例子:“比如,早晨孩子睡懶覺,你喊孩子起床,聲音是越來越大:起床了!起床了!!起床了!!!這樣,孩子就會感到不舒服。因為在你越來越大的喊聲中,孩子感覺到來自你的壓力越來越重,于是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排斥意識,對抗你的喊叫,你越是大喊,他越是不理你。相反,如果你用越來越小的聲音喊:寶貝,起床了——起來吧——乖——這樣,孩子就會感覺比較舒服,因為你的聲音雖然越來越小,但他覺得你越來越可親,于是聽從你指揮的意愿就會變得積極。”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原來,趙先生讓孩子感到舒服的高招,就是從心理上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簡言之就是大人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順應孩子的心理,而不是逆反孩子的心理。
想想我平時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少有“順”著兒子心理感受的做法,多是“逆”著兒子。比如,我讓兒子站在我面前“受教育”,總是一臉嚴肅,不給兒子笑臉,更不給兒子安慰,而且語言十分生硬,還時不時說些傷害兒子的話。
說實話,我是一個刻薄的爸爸,我的刻薄與兒子需要尊重、需要關心的心理需求相悖。正是因為這種相悖,兒子才對我反感,并時常反對我——父子關系的隔閡,問題果真出在我身上。
我決定遵照趙先生的指導,改變教育兒子時的刻薄相。
一天,兒子在小區的宣傳欄里亂寫亂畫,物業管理人員將其當場“抓獲”,并交代我要好好教訓一下這個“不懂事”的孩子。
兒子站在我面前,還沒等我開口說話呢,就把頭昂得老高,顯出與我對抗的樣子——這是我曾經的做法給他造成的習慣性結果。
我沒有生氣,也沒有開罵,而是坐下來,把兒子攬到跟前,溫和地說了一句:“在宣傳欄里亂寫亂畫不太好吧,不過以后我們不畫就是了。”這次,我沒有用對待“敵人”的方法對待兒子,“朋友”式的舉動讓兒子馬上收起了準備與我對抗的架勢。
犯了錯誤的孩子,不僅需要批評,還需要開導和安慰。我“照顧”了兒子的這種心理感受,所以他不再與我“瞪眼”。不待我多說,兒子已經自知有錯。
我想,只要我以后在與兒子的交流過程中始終關注并尊重兒子的心理感受,那么我一定能成為兒子心目中的“親愛老爸”,他一定不會再跟我瞪眼。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