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先生的小說《圍城》里有句話已成為經典:“婚姻是座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
可有的人“出城”逛了一圈后,卻發現還是呆在城里好。不僅如此,他還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吃口“回頭草”——大大方方的選擇復婚。
我的好友陸文波就是這樣。有一次參加朋友聚會,他悄聲對我說:“回頭草,滋味好啊!”我想那一定是他的切身體會。
陸文波和劉靜是大學校友。他們的戀情是在大三那年秋天開始的。大學畢業后,他們雙雙在省城找到了工作,陸文波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監理,劉靜在一家企業報做編輯。
相戀五年之后,他們同居了,直到劉靜懷孕,兩人才在雙方家長的催促下正式結婚。
戀愛是浪漫、純粹的,婚姻是現實、瑣碎的,兩個人因出身不同,從婚姻一開始就出現了不和諧音。陸文波生長在農村,是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劉靜則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不同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兩人迥異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度。
陸文波平時不太講衛生,有時工作累了,腳不洗牙不刷就會上床睡覺。劉靜每天都會對他嘮叨:飯前一定要洗手,睡前一定要洗臉刷牙。慢慢地他們又發現,兩人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陸文波小時候家里窮,上班后就知道一門心思地賺錢養家,而劉靜過慣了富足的日子,喜歡享受生活,希望老公能經常陪她吃、喝、玩。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陸文波自然滿足不了劉靜的要求,雖然劉靜也知道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但她一點也不感激,心里還責怪丈夫不懂浪漫,沒生活情趣,日子過得很乏味。
因為“志趣不相投”,兩口子經常鬧矛盾、冷戰,孩子夾在中間就遭罪了。平時陸文波工作很忙,顧不上家,劉靜又喜歡跟同事一起逛街購物、喝茶休閑,孩子隔三差五就會被他們“忘”在幼兒園。
這樣的日子,兩人都覺得沒法再過下去了,他們選擇了協議離婚。劉靜是個倔強的女人,凈身出戶,孩子和財產都沒要,在外租了房子過起了自由自在的單身貴族生活。妻子走后陸文波才發現,一個人既當爹又當媽真是挺辛苦,父子倆的生活簡直一團糟。他第一次體會到妻子帶孩子的艱辛。
有一次,孩子生病了,他急忙帶孩子去了醫院,卻不知道如何掛號、就診、拿藥,因為這些事以前都是劉靜做的。無奈,他只好給劉靜打電話。
那一天,他們一家三口重又聚在了一起,孩子一會兒叫媽媽,一會兒叫爸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那一天,他們偶爾也會對視一眼,眼神中早已沒有了怨與恨;那一天,就連醫院里的氣氛也與往日不同,好像陽光格外燦爛!
孩子住院的幾天里,一家三口天天待在一起,兩個人的話也比離婚前稠了。此時,他們的聲音是輕柔的,他們的心態是平和的,他們的眼光并沒死盯著對方的短處和惡習,仿佛,生活又回到了從前。
孩子出院后,不放心孩子的劉靜幾乎每周都去看孩子,還主動幫陸文波料理家務。陸文波對劉靜又有了新的依賴,而劉靜也意識到這個家對她的重要性。他們主動溝通,相互表示了悔意。為了孩子,為了家,他們經過幾次徹夜長談,最終決定復婚。
復婚后,劉靜晚上不再出去娛樂,努力靜下心來經營婚姻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陸文波也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把時間全耗在單位,而是盡早回家幫著料理家務;雙休日他們還帶著孩子一塊出去休閑拍照。劉靜慢慢露出了微笑,跟丈夫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經濟固然重要,情感投入同樣不能忽視,只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手抓,家庭才會和睦,婚姻才會穩固。”陸文波是個聰明人,經常給妻子一個小驚喜,或者制造點小浪漫,復婚后的他們漸漸又找回了新婚的感覺。
先不管“好馬”吃不吃“回頭草”,且說“回頭草”吃得吃不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完全吃得!而且,吃“回頭草”至少有一點好處:你知道哪兒最美味,哪兒最難吃,吃起來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