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特別調皮,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為了讓他長記性,不犯錯,我經常惡狠狠地呵斥他。或許是我的態度太粗暴,兒子不但不聽我的,還對我充滿敵意。
前天,兒子向魚缸里撒了好多面包渣,把我養的幾條名貴金魚都給脹死了。我心疼得不得了,質問兒子:“跟你說過喂多了魚兒會脹破肚皮死掉,為什么不聽?”事先我怕他不懂,曾有意提醒他。
沒想到兒子卻說:“我想看看你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就多喂了一些面包渣。”聽聽,這家伙明擺著要把魚兒脹死,我火了:“天天這般胡鬧,現在又闖下禍來,看我不打你!快給死去的魚兒道歉。”
可兒子卻說自己沒有錯,不向魚兒道歉。我急了,拎起他就要扔到門外。
妻子連忙過來勸:“怎么了?怎么了?”
我把兒子做的事跟妻子一解釋,妻子比我鎮定得多,勸我:“消消氣,哪有大人跟孩子這般慪氣的,慪氣解決不了問題。”
我只好把兒子放下。兒子兩腳一著地,像只小老鼠一樣刺溜一下逃了。妻子又勸我:“把兒子扔出門外,你忍心哪?不出三分鐘,你又得拉開門,求人家進來。要是兒子跑遠了,你又得急乎乎地四處尋找。”
我尷尬地跟妻子說:“我就是想嚇嚇他。”
妻子說:“光嚇他怎么行?要耐心教育才好。”
我無話可說,只能按妻子說的繼續“耐心教育”。于是,兒子繼續犯錯,我繼續嚴厲呵斥,效果仍舊不佳,反而弄得父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我覺得自己就像走進了家教迷宮,一時找不到出口。
這天吃早飯的時候,兒子又犯錯了——我規定兒子每頓早餐要吃掉一個雞蛋,可兒子不愿意吃,趁我不注意把雞蛋偷偷扔進了垃圾桶。
過后我問兒子把雞蛋吃掉沒有,他一口咬定說吃掉了。我從垃圾桶里發現了被扔掉的雞蛋,兒子卻說不是爸爸扔的就是媽媽扔的,絕不是他扔的。說完了謊話,還假裝一臉無辜:“是誰這么不珍惜食物,扔了多可惜呀!”
我那個氣呀,決定給他點更厲害的處罰——去小臥室,關禁閉!聽說美國人經常這樣教育孩子,讓孩子反思錯誤,我決定試試效果。
兒子進了臥室,我就坐在門外聽動靜。聽了一會兒,臥室里靜悄悄的,想必兒子害怕了,正老實地反思錯誤。我覺得無聊,又不想立即放兒子出來,便掏出手機玩起了一款叫“貪吃蛇”的游戲——蛇要在迷宮里一邊穿行一邊吃豆子,吃完豆子并走出迷宮算贏;如果走錯了方向,走不出迷宮,算輸。
以前我從不玩這種游戲,那天實在無聊,便借以打發時間。游戲規則很簡單,開始我卻總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直到玩了幾局后,知道了哪個方向是錯誤的并提前避開,“小蛇”才順利走出迷宮,取得勝利。
我正玩得上癮,妻子回來了。見我玩“貪吃蛇”,問:“過幾關了?”
我答:“過三關了。”
“過三關了!”妻子有點兒吃驚。
我向妻子說明自己的游戲感悟:“開始感覺有些難,但經過多次試錯,就能找到正確方向。”
妻子一聽,竟說:“其實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發現沒有成效時就應該問問是不是教育方法有問題,試著改變一下。”說完,她意味深長地看著我。
我忽然悟到,妻子這是在讓我明白一個教育兒子的道理——教育兒子,如果硬的方法不行,就不妨用軟的方法,硬的軟的都不行,就用些不軟不硬的法子。只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總歸會找到教育兒子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的好辦法。
我忽然羞愧起來,因為我一直用過硬的方法教育兒子,要么呵斥,要么怒吼,要么責備。我沒有像玩“貪吃蛇”一樣,在遇到“走不通”時及時改變方向,所以就像陷入了家教迷宮,一直找不到出口。
我對妻子說:“兒子被我關進小屋子里了。”
妻子提醒我:“事實證明,你用這些粗暴的方法教育兒子,效果都不佳,不如換個‘溫柔’的方法試一下。”
我表示同意:“是啊,應該換個方法,學著如何跟兒子和諧相處。”
“這就對了嘛。我們可以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方向,從而走出家教‘迷宮’。”妻子笑著鼓勵我。
“老婆,你真了不起,從‘貪吃蛇’游戲悟出了這樣的家教道理。”我把手機收起來,準備“解放”正在關禁閉的兒子。
打開小臥室的門,我意外發現兒子已經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著了,睡得好香——呵,看來關禁閉對兒子還真的不起作用啊!
我輕輕給兒子蓋好被子,在心里保證:“兒子,等你醒來的時候,爸爸一定會換一張微笑的面孔跟你交流。”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