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呂布使用的兵器是威風凜凜的方天畫戟,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呂布用的是矛。不過在三國時期,戟的確是軍隊標準武器,從戰國開始就常用“持戟”形容士兵。
呂布為劉備和袁術排解糾紛時,曾在營門樹戟一桿,約定如射中戟上小枝,雙方和解,結果呂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枝。真正的戟的小枝原是水平橫著的,到了三國時期,橫枝逐漸彎曲上翹,減弱了勾的功能,增強了刺和叉的功能,稱為“雄戟”。典韋陣亡前,“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人,輒十余矛摧”。說明小枝上翹后,叉的威力大增。
戟有長短之分,短戟又稱手戟,是單手握持的短柄戟。曹操年輕時,私人權宦中常侍張讓室內被發覺,當即舞戟自衛。典韋喜好手持大雙戟,軍中諺語“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當時40斤折合今天8.9公斤)。兩者說的都是短戟。此外,短戟可以投擲:典韋手持十余支戟,“敵至五步,大呼站起投擲,無不應手而倒”。
軍中所用的戟主要是長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記載,張遼守合肥時,面對孫權的優勢兵力,“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嚇得孫權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戟并不是武將“個性化武器”,而是大量裝備的制式兵器。官渡之戰前,袁紹檄文稱自己的部隊“長戟百萬”,雖有夸張,但也說明裝備之多。而史實證明袁紹有“大戟士”700余人,作為精銳的近衛軍使用。
戟一直沿用到唐代,但那時已很少作為格斗兵器,而是用于“門戟”,基本僅具有儀仗性質。門戟制度到宋代仍沿用,并規定戟刃改為木質,至此完全失去了兵器的功能。不僅在戰場上看不到它了,連宋代集錄各種兵器的《武經總要》中也基本沒有記載,只錄有異形的長柄刀——戟刀。
(朱權利薦自《中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