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朝鮮半島很不平靜,“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一時讓人有風雨欲來之感,不過這也讓美國“華盛頓”號航母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機會,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中國最敏感的海域——黃海,進而又穿越東海參加了規(guī)模空前的美日聯(lián)合軍演。盡管美國航母進入黃海打著“遏制朝鮮”“維持東北亞穩(wěn)定和平”的旗號,但連美國軍方都不避諱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試探甚至威懾中國。
來勢洶洶與務實應對
2010年11月23日延坪島炮擊事件為美軍發(fā)起一系列東北亞演習提供了借口。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黃海上演美韓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聯(lián)合軍演,演習中心距離中國山東半島不過170公里,韓國媒體妄稱“像看自己的手掌心一樣察看中國主要海軍基地和戰(zhàn)斗力”。考慮到歷史情感和國防態(tài)勢,該軍演對中國尤其刺痛,引起中國政府和民眾強烈憤慨。12月3日至10日,“華盛頓”號又在東海參與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美日聯(lián)合軍演”,甚至開到中日之間敏感的釣魚島海域,向中國施壓意味明顯。
其實在2010年3月“天安”艦事件后,“華盛頓”號就蠢蠢欲動,企圖進入黃海,但在中國嚴正抗議與針鋒相對的軍演下,“打了退堂鼓”。而此次“華盛頓”號借著延坪島炮擊事件進入黃海,中國政府卻沒有高調抗議,相比之前,頗值得分析。
首先,“天安”艦事件發(fā)生后,中國拒絕應韓國的要求譴責朝鮮,發(fā)表的聲明反而有警告韓國“不要輕舉妄動”的意味,這讓韓國非常不滿。而韓國作為中國重要的經貿伙伴,也是六方會談不可缺少的參與者,中國如果繼續(xù)高調譴責,只會繼續(xù)疏遠韓國,使雙方矛盾立場毫無退路,這在政治上也不合適。
其次,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馬倫表示,在演習前,美方已經知會中方,并詳細交代了演習規(guī)模、地點、目的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打消中方疑慮。
再次,國家主席胡錦濤當時已經確定2011年1月訪問美國,一般不會過于破壞兩國氣氛,而美國軍演也許就有領導人會見之前顯示力量、提高要價的內涵。
正如2010年12月6日胡錦濤應邀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通話時強調,朝鮮半島問題要貫徹原則:要緩和,不要緊張;要對話,不要對抗;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有評論認為,中國此番應對反而顯得靈活、務實和冷靜,因為一旦局勢無可挽回地走向緊張甚至沖突,將破壞發(fā)展經濟的良好環(huán)境,打斷中國最關鍵的發(fā)展機遇期,屆時中國在戰(zhàn)略上很可能陷入被動。
“航母困局”初現
國際軍事評論家已達成共識的是,此次朝韓炮擊事件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彭光謙少將就認為,美國此次派出航母到中國近海軍演,主要目的有三:
其一,強化同盟關系,鞏固美國霸權地位,加強在亞太地區(qū)的軍事存在。進入“反恐戰(zhàn)爭時代”,美國國力消耗較大且戰(zhàn)略重點轉移,一度忽視了西太平洋地區(qū),日本前一段時間就強烈要求美國削弱沖繩基地,韓國也要求美國交回韓國軍隊戰(zhàn)時指揮權。面對美國在亞太地區(qū)勢力的“兩大支柱”同時不穩(wěn)的情況,美國航母強勢進入顯然有助于局面扭轉。
其二,牽制中國發(fā)展,至少是遲滯中國發(fā)展,延緩美國霸權衰退的過程。美國頻頻在中國近海顯示武力,屬于“炮艦外交”,也可以叫做“航母訛詐”,近來美國又企圖利用兩次時間相隔很近的聯(lián)合軍演,把日本和韓國這兩個矛盾重重的美國盟友聯(lián)絡起來,進而在西太平洋地區(qū)構建更完整更高效的對華遏制網。
其三,轉移美國國內矛盾,甚至轉嫁國內危機。自從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美國經濟遲遲不能復蘇,甚至引發(fā)了民眾信心危機和社會危機,美國迫切需要向外轉嫁危機。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內政外交化,外交軍事化”的傾向,而航母則向來被視為美國軍事、外交和戰(zhàn)略威懾能力的象征,自然成了彰顯威力的最佳工具。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將軍2010年12月參加中美防務磋商時指出,航母等美國軍事力量抵近中國專屬經濟區(qū)高頻度偵察、美國對臺軍售、美國國會提出限制中美兩軍關系正常的議案,已經成為兩軍關系發(fā)展的三大障礙。
我們時常提到中美關系中的“臺海困局”,即本屬中國內政的臺灣問題變成中美兩國之間的核心爭端,而此次美國航母強人黃海如果變成常態(tài),那么中美關系很有可能陷入另一個瓶頸“航母困局”——中國迫切需要構建一條可靠的“海上安全弧”,從而保障沿海發(fā)達經濟地帶和遠洋航線;而美國宣稱“公海航行自由”,意圖構建對華遏制線。從戰(zhàn)略層面上看,雙方的碰撞恐怕不可避免。
其實“華盛頓”號航母不是進入中國近海的第一艘美國航母,也絕不會是最后一艘。數十年來,尤其在中國海軍弱小時期,美國航母在中國周邊像幽靈一般肆無忌憚地游蕩,這次之所以受到關注度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國實力今非昔比,迫切需要構建海防體系、打造“航母禁區(qū)”,開始關注以前無暇顧及的美國舉動。面對航母戰(zhàn)斗群這一美國施加軍事壓力的“法寶”,中美圍繞著“航母與反航母”的博弈恐怕也會愈演愈烈。
無畏決心與積極應對
有專家認為,正因美國航母參與聯(lián)合軍演具有巨大的戰(zhàn)略意義,中國既不能大意,卻也不必太在意,最應該做的是泰然處之。且不說美國戰(zhàn)略重點在阿富汗和海灣地區(qū)不可動搖,單單從美國派遣航母的“規(guī)則”看,單航母編隊是警告和試探,雙航母編隊是嚴重警告和威脅,三航母編隊才真正可能是軍事打擊。“華盛頓”號看似氣勢洶洶,其實就是“擺一個樣子”。即便真的有軍事企圖,用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的話說:“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活靶子!”歷史上中國有多次挫敗航母威懾的經歷。
1958年臺海兩岸金門炮戰(zhàn)期間,美國多艘航母不可一世地來“維護和平”,但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央將它“冷處理”,提出“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直接打蔣間接打美”。結果解放軍痛擊蔣艦,美艦立刻跑到公海宣布“中立”。這一開炮打出了美蔣之間貌合神離的本質,也幫中央做出戰(zhàn)略判斷:美國在臺海地區(qū)采取的是守勢,而不是攻勢。
1994年10月,美國海軍在未向中方通報的情況下,派遣“小鷹”號沿中國領海邊界巡邏,一度跟蹤中國核潛艇。中國殲-8Ⅱ和蘇27先后起飛監(jiān)視,與美國反潛機和F-14艦載戰(zhàn)斗機形成對峙局面,最終美國航母掉頭離去。
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兩艘航母曾公然靠近中國臺灣海域附近顯示威脅,然而正在進行導彈發(fā)射演習的解放軍不為所動,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繼續(xù)高質量完成演習,美國提出的“終止演習”無理要求及相應威脅毫無效果。中國軍隊的決心和意志讓美國的航母威懾未發(fā)揮作用,反而從此刺激了中國國防至今已持續(xù)十余年的高速現代化進程。
羅援少將表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對航母并不懼怕,美國也不要費盡心機用航母嚇唬中國人民。一旦美軍航母真的抵近我們的家門口,我們還真的要認真對待:一是要提高警惕、加強戒備;二是不要錯過這個知己知彼的機會,把美國航母當作我們模擬對抗的參照系……”
不過不畏懼美國航母挑釁并不意味著蠻干,在中國謀求和平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所謂上兵伐謀——破解“航母困局”首先要做到“文攻”——將美國航母闖入中國近海放到中美兩國戰(zhàn)略博弈的大背景去看,進而從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聯(lián)合施加壓力,迫使美國認識到中國的利益與決心,最終放棄挑釁。
此外,單純的“文攻”往往不能收效,那么需要轉變策略為“文功武備”,即在力求通過政治外交等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同時,做好軍事應對準備,如沿海重要戰(zhàn)略設施的反偵察準備,加強并鍛煉對美國航母的跟蹤監(jiān)視能力,在關鍵海域進行針對性演習等。如果美國航母真的對中國主權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那么中國在監(jiān)控的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戰(zhàn)略反制措施,充分發(fā)揮核武器等非常規(guī)威懾和近海立體聯(lián)合作戰(zhàn)體系等常規(guī)威懾的作用,從基本的軍事層面對美國航母構成壓力,最終達到破壞美國威脅圖謀的目的。
破局當有大智慧
歷史經驗表明,與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博弈,需要實力作為后盾,更需要智慧。尤其在當前的各種喧囂面前,更要冷靜觀察,既不被嚇倒,也不能只糾結于細節(jié)得失。需要認清的是,“華盛頓”號出現在中國近海不表明美國對華政策發(fā)生了根本轉變。2010年《人民日報》多次刊文呼吁國人應沉著應對局勢,防止因戰(zhàn)略誤判而干擾大局,美國政府也繼續(xù)堅持“發(fā)展中美積極合作全面關系”的主調。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就在年底對智庫演講時,公開否認中美關系處在“低迷期”“冷淡期”,重申美國歡迎“成功、強大、繁榮的中國崛起”,“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克里“更實在地”指出了美國“絕不能把中國視作敵人”的原因——防止核擴散、消除恐怖主義、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zhàn)已變成世界性難題,單靠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已無法解決;在經濟領域,中美兩國已經到了“深度交融”的地步,某些人妄想的“遏制中國經濟”實際上將重創(chuàng)美國自身。
對于美國航母進入中國近海的問題,中國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捍衛(wèi)國家安全,另一方面要有超常規(guī)的智慧:中國傳統(tǒng)上應對美國對臺軍售、挑釁性軍演的方法是中斷兩軍交流,這基本在美國預料之中,而美國實力更勝一籌,中國的威懾效果有限。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基于“美國對華戰(zhàn)略并未發(fā)生根本性轉變”這個根本性判斷,在符合自身利益前提下與美軍交流,要做到通過對話而不是中斷交流來解決敏感問題。
馬曉天率團重啟了中斷近一年的中美防務磋商,其實是一次積極探索。美國軍方高層表示,美方就本國的核戰(zhàn)略與導彈防御戰(zhàn)略向中國進行了說明,詳盡程度“相當于對盟國”,而中方就其防御理念和對世界局勢的看法進行了“非常令人感興趣的介紹”,并宣布類似各層次交流對話將長期保持。
國防大學教授、海軍少將楊毅表示,維持中美兩國關系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展,需要三根穩(wěn)定的支柱:共同的利益、平衡的力量和順暢的溝通。只要雙方有加強合作和避免兩敗俱傷的意愿,中美兩國(包括兩國海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結語
在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已經深度交融的前提下,除非某一方有改變總體格局的意愿、力量和利益,否則保持順暢溝通、防止戰(zhàn)略誤判對于兩國都至關重要。隨著2011年1月中美兩國高層互訪,中美關系的總體基調將逐步確定,而在中國實力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相信雙方都有理由有動力用足夠的智慧化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