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縣處于河南省中部略偏西南,隸屬平頂山市,在古代地理概念里,此處是“中原”的核心地帶,也是華夏文明開化之地。商代和西周時期,這里是古方國應國都城,東周春秋時期成為楚國重鎮(zhèn),在此屯兵防御晉國等中原諸國南下。公元前524年,楚平王將葉地(基本是后來的葉縣)封給公爵沈諸梁(這位公爵就是“葉公好龍”中葉公的原型,能受賞此地表明其在楚國身居高位,這才使得那個成語廣為人知)。秦滅六國,在此地設立葉陽、昆陽兩縣,漢代將葉陽改稱葉縣。之后兩個縣時分時合,唐朝時合一統(tǒng)稱葉縣,沿用至今。葉縣地處貫通中國南北的要道中段,南可下宛城,取荊襄,北可攻襄城,逼許昌,西可延汝河威脅洛陽,進而攻打潼關,直下長安,軍事緩沖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古代此地戰(zhàn)爭頻繁,以公元23年新莽王朝時期的昆陽之戰(zhàn)最為著名。
新莽改制與群雄并起
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經(jīng)濟凋敝,民不聊生。漢成帝即位后,荒淫無道,朝政逐步被太后王氏家族掌握,尤其是外戚王莽于公元前8年出任大司馬,收買人心,在公元2年獨掌軍政大權,又毒死對己不滿的皇帝,先立2歲幼童為傀儡,然后在公元8年廢帝自立,改國號“新”,史稱“新莽王朝”。
新莽王朝為了解決社會危機,宣布以《周禮》為基礎改制,結果部分觸及社會深層問題的措施因大地主大商人反對,半途而廢;希望借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轉移矛盾,先后失敗;加強稅收,改革幣制,卻造成經(jīng)濟混亂,官僚盤剝,百姓不堪重負。
公元17年,荊州王匡、王鳳兄弟領導農(nóng)民起義,以綠林山為根據(jù)地,稱“綠林軍”(以后歷代與官府作對而聚嘯山林的江湖好漢就稱“綠林好漢”)。公元18年,樊崇領導農(nóng)民在山東莒縣起義,起義軍將眉毛涂成紅色,稱“赤眉軍”,以泰山為根據(jù)地。兩支起義軍在諸多義軍中實力最強,相互呼應,逐漸轉戰(zhàn)中原,新莽王朝危在旦夕。
公元23年1月,新莽軍集中主力向東攻打赤眉軍,綠林軍趁機北上,在池水(今河南泌陽)殲滅新莽軍甄阜、梁丘賜部,在新野擊敗新莽軍嚴尤、陳茂部,發(fā)展到10余萬。當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室后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接著綠林軍劉演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王鳳、王常、劉秀占領昆陽,抵達汝水,直逼洛陽,正式形成與新莽王朝對峙局面。
王莽惶恐不安,拼力征發(fā)州郡地方軍30萬攻打赤眉軍,同時令嚴尤、陳茂率州郡地方軍10萬抵御綠林軍,然而此時劉演即將攻下宛城,洛陽形勢仍然危如累卯。
跌宕起伏戰(zhàn)昆陽
洛陽有失,意味著新莽王朝大勢已去,因此王莽調(diào)集最后的力量,命大司空王邑奪回昆陽,聚殲綠林軍主力。王邑在洛陽征召各州郡長官率精兵前來,總共拼湊43萬大軍,號稱“虎牙五威兵”,炫耀“旌旗輜重,連綿千里,不絕于路……車甲兵馬之盛,自古出師未嘗有也”。6月,王邑率大軍離開洛陽,到潁川與嚴尤、陳茂會合。
當時昆陽綠林軍不足萬人,面對新莽軍空前聲勢與懸殊敵我對比,不少人意志動搖,提出放棄昆陽,化整為零,先撤回根據(jù)地,再圖后舉。劉秀清醒地指出:我軍兵少糧少,與敵人相差很大,如果集中兵力,尋找敵人弱點一擊,還有一些勝算,如果再主動分散,勢必全軍覆沒。況且劉演還未攻下宛城,不可能有精力救我們,我們?nèi)绻麃G了昆陽,我軍其他各部失去呼應,恐怕兇多吉少。所以我們必須同心協(xié)力,與城共存。最終眾人議定,王鳳先發(fā)動城中百姓,拼死守住昆陽,劉秀等10余騎乘夜色從城南突圍,前去發(fā)動郾縣、定陵等地的綠林軍增援昆陽。
王邑包圍昆陽后,洋洋得意,不可一世。深知綠林軍厲害的嚴尤勸王邑,昆陽城雖不大,但相當堅固,急切攻下不易,而且這里的綠林軍不是主力,我們留些人圍住就夠了,應該將我軍主力派往宛城,先殲滅劉演部,劉演一滅,其他的綠林軍不難逐個擊破。王邑卻自負地說:“我堂堂大新朝的大司空,率百萬大軍前來,自應勢不可擋。如果碰上小小的昆陽就繞著走,豈不為天下人恥笑?我又如何見圣上?我們先將昆陽逆賊亂民殺絕,踏著鮮血前進,不是更痛快嗎?”結果幾天后,劉演率綠林軍攻下宛城,王邑才不緊不慢地攻打昆陽,卻渾然不覺屬下得知宛城失守,軍心不穩(wěn),攻打昆陽已經(jīng)不可能全力以赴。
新莽軍三管齊下:從城外挖地道企圖偷襲入城或毀城墻,用沖車和棚車猛攻城門,架云梯攀城墻并集中弩機狂射。然而城內(nèi)的綠林軍誓死抵抗,嚴密分區(qū)巡邏,在地上埋甕監(jiān)聽,防備新莽軍挖地道入城,用大石堵死城門,使得沖車等破城門的犀利武器喪失作用,綠林軍士卒在城頭平時藏身躲弩箭,等到敵軍架云梯時,再迅速用百姓幫助準備好的火把、金汁、推桿等毀掉云梯。新莽軍久攻不下,士氣逐漸低迷,已經(jīng)出現(xiàn)逃兵。嚴尤見強攻不能奏效,再次向王邑獻策:“圍城不如網(wǎng)開一面,讓部分綠林軍逃出去,將他們趕往宛城等地,散布對我軍的懼怕,這就能動搖綠林軍的軍心斗志,不敢相互支援,對我們逐一殲滅綠林軍必有幫助。”然而剛愎自用的王邑再次拒絕。
劉秀到達郾縣、定陵后,說服不敢出兵的綠林軍守將,率精銳士卒萬余馳援昆陽。劉秀深知這些兵力跟新莽軍相比,差距還是太大,而且援軍一定程度上被新莽軍數(shù)量嚇住,還不能完全發(fā)揮戰(zhàn)斗力,于是他親率步騎兵千余為先鋒,竟然一路逼近到距離王邑大營四五里的地方嚴陣以待,鼓動將士拼死相戰(zhàn)以求生。王邑自恃兵力雄厚,僅派數(shù)千人前來迎戰(zhàn),結果被打得大敗而回。此后,劉秀又靈活地率援軍巧妙抓住戰(zhàn)機,殲滅了幾股新莽軍,成功地鼓舞了士氣,驅逐了士卒的畏敵情緒,使得新莽軍摸不清虛實,戰(zhàn)意消退,逃亡更多。劉秀見軍心可用,便下令全軍向王邑大營緩緩推進,做足兵力浩大的聲勢,自己親領3000人敢死隊悄悄渡過昆河(今河南葉縣輝河),驟然襲擊王邑大營。
王邑此時仍然剛愎自用,驕狂逼人,認為這是自己親滅綠林軍的良機,竟然下令大軍各部將領留守大營,不得輕舉妄動,沒有命令不許出擊,然后自己帶著萬余親信部隊迎戰(zhàn)劉秀。結果,劉秀軍置生死于度外,朝王邑中軍拼死沖擊。王邑的親信部隊戰(zhàn)斗力不強,偏偏屬下各部將拘于軍令,不能出動,平時對王邑也多有不滿,無人增援,導致王邑的親信部隊一時落于下風。昆陽城內(nèi)綠林軍見援兵到來,士氣大振,主動遣精銳出城,從王邑軍背后偷襲,王邑的親信部隊至此終于崩潰,幾乎全軍覆沒。其他新莽軍本來就士氣低迷,見主將崩潰,不明綠林軍虛實,當即潰散,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shù)。劉秀援軍奇跡般解救了昆陽,擊潰新莽軍主力,繳獲軍需無數(shù),綠林軍實力大增,為此后攻克洛陽,西進推翻新莽王朝奠定基礎。
結語
昆陽之戰(zhàn)充分體現(xiàn)了劉秀出色的軍事眼光,先與宛城等地友軍呼應,使新莽軍不能一心作戰(zhàn),然后冷靜分析戰(zhàn)局以穩(wěn)固昆陽守軍信心,堅持等待援軍。率軍馳援時,又身先士卒地凝聚軍心,主動創(chuàng)造一連串小勝仗提升士氣,進一步打擊敵軍,壓迫敵軍,迷惑敵軍。最后決戰(zhàn)時制造假象,誤導敵人,然后率精銳一鼓作氣,攻敵核心要害。新莽軍本來實力占絕對優(yōu)勢,但主帥無能導致戰(zhàn)場態(tài)勢被動,接連受挫后不能及時整頓軍心,加上新莽王朝已經(jīng)是人心盡失,軍無戰(zhàn)意,這次看似運氣不佳的偶然失敗其實蘊含著深刻的必然因素。
(摘編自《決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