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生在1944年8月的莫坦反擊戰是整個諾曼底戰役的一個片段。這場反擊由德軍發動,因此一開始的主角自然是德國坦克,不過隨著戰斗的進行,戰場上的主宰者卻很快變成了英國飛機。而莫坦之戰之所以被許多戰史學家津津樂道,原因也正在于此:一場地面進攻,竟然幾乎被空中行動單獨打敗。
希特勒的指令
諾曼底登陸之后的法國北部戰局,在經過長達6周的僵局后,終于在7月25日出現了松動。這一天,美軍在布雷德利將軍指揮下發起“眼鏡蛇”行動,一舉攻破圣洛地區德軍防線。隨著當面之敵紛紛瓦解,美軍進而于8月1日進占科唐坦半島和布列塔尼半島間的重鎮阿弗朗什。接下來的數天時間里,巴頓指揮下的第3集團軍把重兵派人布列塔尼,大有一舉奪取這個半島之勢。
對于自6月6日以來便一直在混亂中疲于奔命的西線德軍來說,阿弗朗什的陷落的確是雪上加霜。不過,就算看到了此舉的危害,也沒有哪個將軍考慮要立即奪回它,實力對比和客觀形勢都決定了無法這樣做。然而在德軍最高統帥部里,卻有一個人有著相反的想法,他就是希特勒。
剛從7月20日的刺殺事件中死里逃生的希特勒,不僅抱定了要向阿弗朗什方向實施反擊的念頭,而且他在大難不死之后覺得自己是天命在身,于是愈發相信自己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
8月2目,希特勒向西線德軍司令官克魯格元帥發出指示:“在莫坦和阿弗朗什之間地域立即展開反擊?!豹毑谜叩囊鈭D是,通過反擊消除美第1集團軍在“眼鏡蛇”行動中所取得的成果,攻擊奪取阿弗朗什,從而切斷此前進入布列塔尼半島的美第3集團軍的退路。
所謂形勢比人強,此時美軍在英軍于其它地段發起的配合攻勢下,正不斷擴大在阿弗朗什走廊地帶的突破口,而科林斯中將的第7軍更是在8月3日攻占了位于阿弗朗什以東24公里處的莫坦。
莫坦這座法國曼徹大區首府的陷落,意味著德軍的戰線又被多打進了一個楔子。反過來看,這倒似乎也證明希特勒的反擊命令有那么一點“先見之明”。
克魯格必須……
克魯格是一位宿將,不過他是在7月3日才火線上任、頂替德高望重的倫德施泰特元帥的。當隆美爾于7月17日遭遇空襲受傷后,克魯格又直接兼任B集團軍群司令官,于是全權指揮諾曼底戰場的德軍,可謂千鈞重擔集于一身。
克魯格不像他的前任那樣敢于堅持己見,但也同樣對前景感到迷茫。7月22日,他曾提醒希特勒注意前線有崩盤的危險,不料現在反而從后者那里收到反攻的命令??唆敻裥判牟蛔悖呀涱I教了盟軍的空中優勢,深信在這種情況下不太可能展開反擊——甚至連集結部隊都比較困難。
私下里,克魯格覺得理想的應對之道應該是依托卡昂以南展開防御,不行就退至塞納河一線;但在公開場合,他并不是一個敢于抗命的將領。于是,克魯格召來武裝黨衛隊的豪塞爾將軍商議,決定由后者擔任前敵指揮實施反擊。就在這時,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又把瓦利蒙特將軍派到克魯格的司令部,以確保元首的指令能夠得到貫徹。
8月4日,還是覺得不放心的希特勒再發命令,重申前一道指令必須無條件執行。再一次,他插手了具體的指揮細節——指出應該將在諾曼底地區的9個裝甲師中的8個投入反擊。希特勒最后強調行動成功的三個要素:第一,克魯格本人必須充滿信心;第二,克魯格必須從前線抽調出足夠多的裝甲兵力用于這次進攻;第三,克魯格必須想辦法達成襲擊的突然性。
代號“列日”
既然已無商量的余地,那就只好行動起來。盡管被要求等待“每一輛坦克、每一門火炮和每一架飛機的集中”,克魯格和豪塞爾還是達成共識,要動手就得趕早不趕遲,免得前線局勢發生進一步惡化。
由于等不及“每一輛坦克”,反擊的重大職責便交給了豐克將軍的第47裝甲軍,而豪塞爾和豐克手里能夠用得上的裝甲部隊,就只有4個裝甲師(其中一個還是部分兵力),而不是希特勒所堅持的8個。這其中包括陸軍的第2和第116裝甲師,武裝黨衛隊的ss第2“帝國”裝甲師,以及SS第1“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的一部,總計約有300輛坦克。
為這些突擊主力提供配合的是2個步兵師和5個戰斗群,后者是由被打散的裝甲教導師和另外4個同樣被打散的步兵師的殘余部隊臨時編成的。
根據克魯格發布的行動命令,這場反擊將在8月6日至7日的夜里展開,為達成行動的突然性,事先將不實施任何炮火準備。作戰的第一步是擊破駐防莫坦以東的由霍布斯少將指揮的美第30步兵師,然后揮師直取阿弗朗什附近的海岸線。
德軍參謀人員們為這次作戰取名“列日”行動。列日是一個比利時城市,這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名稱實際上寄托著西線德軍的求勝夢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的1914年8月,就是在這座靠近德比邊界的城市周圍,德軍取得了他們在西線最初的顯著勝利。
突然襲擊
就在克魯格準備一鼓作氣的時候,不料豐克將軍卻在6日晚上22點報告說他的部隊尚未完全到位!其中,尤屬第116裝甲師的情況最為混亂。實際情況是,該師師長施韋林將軍對前景是如此的悲觀,以致他根本就沒有給自己的坦克下達過行動命令!
這一延誤當然打亂了行動時間表,所幸配置在戰線南段的黨衛隊部隊并未受到影響,如期于午夜過后不久展開了對美第30師的攻擊。
進攻展開后,情況表明這場反擊如希特勒所愿地達成了突然性。這里面多少有些運氣的成分,原來,美軍高層已經在4日截獲并破譯了德軍這次行動的電報,但由于情報送達盟軍第1集團軍司令部的時間過遲,致使后者來不及對包括第30師在內的所屬各部發出警告了。
敵軍的突然來襲,使毫無準備的美第30師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恐慌,許多地段的防御動搖,師屬各部大多蒙受了傷亡。在黨衛隊裝甲師實施行動數小時之后,戰線北段的第2裝甲師也整裝出發,將打擊矛頭指向莫坦西南面,并突入美軍陣地數公里深。
當7日的陽光灑在戰場上時,豪塞爾仍在順利推進著。武裝黨衛隊部隊奪取了莫坦城本身,美軍僅存的一處控制點是在城郊的314高地。美第30師第120團2營扼守此地不退,一直堅持到12日“帝國”師后退為止。那時,該部的700人將只剩下不足400人。
另一方面,德第2裝甲師全力向阿弗朗什推進著,在這天上午到達距該地僅數公里之遙的地方。對部屬的行動感到既意外又高興的克魯格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嚴令各部于當日中午前恢復攻勢,以求一舉奪取阿弗朗什。
“臺風”臨空
在德軍的迅猛突擊下,有那么一段時間,美軍在“眼鏡蛇”行動中所取得的戰果確實可能要化為烏有了,但這種可能性持續得很短。德軍大有前途的反擊在7日白天便戛然而止,原因很簡單:盟軍的空中力量到了。
這天中午之前,籠罩在戰場上的濃霧散盡,于是大批英國空軍的“臺風”式戰斗轟炸機開始臨空。盡管此前希特勒要求“空軍應無保留地提供支援”,德國空軍也做出過相應的承諾,但是盟軍飛機在實施空襲的過程中卻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德國空軍后來解釋說,本方的戰斗機剛一起飛就遭到了攔截,因此無法到達戰場上空。
于是乎,在莫坦附近的開闊地上,德國坦克就成了活靶。而隸屬于英國空軍第2戰術航空隊的“臺風”式在這一天的表現,則成為空對地戰術打擊史上光芒奪目的一頁。
從上午11點開始,第2戰術航空隊便不間斷地派出所屬各聯隊升空,以每10分鐘一批的間隔,將“臺風”式機群投入莫坦上空。此時,專司對地攻擊的“臺風”聯隊已積累了足夠的經驗,當發現德軍的縱隊后,這些飛機便先集中打掉領頭和殿后的坦克,這樣一來,排在中間的坦克和其它車輛便無路可走了。
翼下掛載著火箭彈、機翼上涂著醒目的黑白條紋“入侵迷彩”的“臺風”式,取代不久前還在迅猛前進的德國坦克,成為了莫坦之戰的主角。下午14點過后,各聯隊的“臺風”式已經實施了100余次攻擊,各路德軍縱隊深陷火網之中。
當接到前線的相關報告后,心急如焚的克魯格多次向德國空軍發出求援:“請按照預定計劃,立即提供空中保護!”但是這些要求注定不會得到任何回應。
一天之內的逆轉
德軍裝甲部隊被這種空中打擊完全壓垮了,不要說進攻,能夠生存下來就已經算是萬幸了。一方是擁堵在狹窄鄉下道路上的坦克車隊,另一方是源源不斷到場的密集機群,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黃昏來臨、第2戰術航空隊召回全部飛機之前,“臺風”式機群發射了難以計數的火箭彈,造成了戰場上一片狼藉的可怕景象。據事后的統計,持續大半天的空地攻擊總共摧毀了130余輛坦克和其它車輛。
這種英國飛機以令人生畏的姿態出現,不僅給德軍造成了直接的殺傷,還在德國坦克乘員們內心深處投下陰影。許多俘虜都供認,“臺風”式飛機出現的那一刻是最令他們害怕的時候,而周圍許多友鄰部隊的士氣也隨之瓦解了。這種心理影響的結果是,盟軍在戰場上找到了十幾輛狀態良好但卻被丟棄的坦克或裝甲車輛,另外還有至少5輛是被乘員自行破壞的。
還沒有哪一種飛機曾讓善戰的德國裝甲部隊害怕到這種程度,也沒有哪一種飛機憑一己之力就阻遏住一場裝甲攻勢。于是,在非官方的記載中,盟軍方面在當地將8月7日這一天稱作“‘臺風’之日”。
對克魯格來說,僅僅一個白天的時間,不僅奪取阿弗朗什的夢想破滅了,連莫坦也快要保不住了。空中打擊使美軍陣地所承受的壓力消失,他們開始投入反擊。這天下午的晚些時候,德軍第116裝甲師終于開始緩慢地投入行動,但是很快就被不斷到達的美第7軍其余部隊所阻止,而莫坦周邊的德軍全線也隨之開始動搖。
這天晚上,實施莫坦反擊的前敵指揮向西線德軍司令部發報,在憤怒指責德國空軍未按既定計劃到場后,無奈地承認攻勢自下午起就已經停頓,并且重振無望。
而在盟軍統帥部,人們正為“臺風”式的能量和戰果而歡欣鼓舞。第2戰術航空隊指揮官科寧漢爵士興奮地向倫敦報告:“空軍的獨立行動,足以阻止一場地面部隊發起的攻勢!”
徒勞無功
一旦完全從最初的意外中擺脫出來,美軍在各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便能夠得到發揮了。布雷德利將軍審時度勢,增派兩個裝甲戰斗群攻擊德軍側翼。8日,來自美第2裝甲師的部隊突然向兩個黨衛隊裝甲師的側后方發動進攻,令素以堅韌著稱的“帝國”師大吃一驚,并急于尋求退路。
此時,前景已經很清楚了。雖然莫坦之戰距離它的結束還有數天時間,但對德軍來說,他們期待中的勝利已徹底成為泡影。在此情形之下,仍打算搏一下的德軍指揮層發出全線固守的命令,希望先穩住陣腳再行反撲。但是由于戰場通訊條件糟糕,這道命令竟沒能完全傳達到位,結果有的部隊開始后退,有的部隊打算堅守,卻發現側翼已經暴露。
改取主動的美軍則正在采取更為大膽的行動。在第1集團軍于莫坦附近實施反擊的同時,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掉頭而來,他們穿越開闊地直撲整條德軍戰線的南翼,并迅速進逼至勒芒地區。與此同時,在北部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同時開始攻擊德軍在卡昂以南的陣地,這里的德軍恰因“列日”行動的實施而被削弱了力量。如此一來,盟軍便在廣大范圍內對西線德軍形成了南北夾擊的態勢。
此時此刻,遠離諾曼底戰場的希特勒卻拒不接受現實,還要求繼續推動莫坦反擊,而且要以“更加猛烈的態勢”實施。他不顧此時惟一可用的裝甲部隊也即第9裝甲師幾乎正在勒芒以東獨自面對巴頓大軍的這一現實,競下令把這支部隊投入莫坦地區。
考慮到這道最新命令可能引發抵觸,希特勒又補充命令西線的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埃貝爾巴赫組建一個指揮部,來全權負責第二階段的莫坦反擊戰。對于這種對野戰指揮權過分直接的插手,克魯格也只能表示默許。不過,局勢的發展早已不在德國人的掌控之中,埃貝爾巴赫的指揮部也就很快不了了之了。
戰至8月13日,莫坦之戰迎來終局。德軍在損失150余輛坦克之后,被全面趕出了莫坦周邊地區,“列日”行動宣告失敗。美軍方面,一度承受重壓的第30步兵師損失較大,僅7日一天就有約1000人陣亡,到13日美軍共損失2000余人。
莫坦反擊戰徒勞無益地消耗了西線德軍的裝甲儲備力量,并使德軍整個戰線的側翼暴露無遺。反擊非但沒能切斷布列塔尼美軍的退路,反倒使得西線德軍的主力也即第7集團軍和第5裝甲集團軍面臨被合圍的危險。
隨著盟軍不斷在兩翼展開更為有效的包抄,一個叫做“法萊斯口袋”的大包圍圈正在形成。到這個“口袋”的“袋口”收緊時,便將是西線德軍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