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毛澤東雖然高居中共中央的核心,有法統上的最高權威,卻被兵多將廣的紅四方面軍“一把手”張國燾當成不屑一顧的一碟“小菜”,甚至幾番“逼宮”,要求改組中共中央。多年后,毛澤東還對此刻骨銘心,心有余悸地回憶說,他在長征路上同張國燾的斗爭,是“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黨指揮槍”也成為毛澤東多年來帶兵的一條重要原則。
戰前立規矩
1948年1月,國共還處在相持狀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解放軍“方面大員”掌管的遠比當年張國燾強大的人馬,不能不使毛澤東有所警惕。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防患于未然。這年1月7日,毛澤東給幾個中央局和野戰軍的頭頭腦腦專門下達了《關于建立報告制度》(即子虞電),以“幫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錯誤”。
毛澤東給中央局、中央分局書記指出,請示報告內容的要求必須“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并規定報告除發給中央主席外,還特別給野戰軍與軍區的首長做單獨的要求:
各野戰軍首長和軍區首長,除作戰方針必須隨時報告和請示,并且照過去規定,每月作一次戰績報告、損耗報告和實力報告外,從今年起,每兩個月要作一次政策性的綜合報告和請示。
制度規定,中央局、中央分局書記報告的對象是中央和中央主席;野戰軍、軍區“頭頭”報告的對象是軍委主席。但其實這兩個主席都是毛澤東。
大將挨批
從紅軍時期起,林彪就一直是毛澤東倚重的心腹愛將。
中央的《關于建立報告制度》下達六個月后,按理應該已有三次報告,但林彪一次也沒動筆,更不用說報告了。
此風不可長,該“敲山震虎”了!
1948年8月15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給林彪發了一封兩千字的長電報,措辭嚴厲地批評他不按規定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綜合性報告的行為:“使我們完全不了解你們在這件事上何以采取這樣的敷衍態度……我們認為所以使你們采取此種態度的主要理由,并不是你們所說的一切,而是在這件事上,在你們的心中存在著一種無紀律思想?!?/p>
林彪這個“東北王”與“黑土地之狐”,若是當面聽到最高統帥這些聲色俱厲的訓斥,大概會面紅耳赤,與魏文帝曹丕面前的鐘會一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了。
在南線的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兼代前委書記的粟裕是執行這一制度的當然首長,正當他積極準備淮海戰役的10月30日,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突然接到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發來的一份電報。
這份電報批評的正是華野“一把手”前委代書記粟裕,毛澤東認為粟裕在執行請示報告制度以及在華野內部開展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等惡劣作風上,很不主動,“只低頭吃草,不抬頭看路”,甚至比所有野戰軍首長(包括兩個月前“狠批”的林彪)都差勁。
粟裕雖然極其忙碌,但還是在淮海戰場繁重的作戰指揮間隙中,于11月9日親筆完成了關于華野前委擴大會議檢討無紀律無政府現象的情況報告,作為補交的“作業”——9月份的綜合報告,當即上報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收到報告,也就不做聲了。他需要的不是具體內容,而是“方面大員”堅決執行請示報告制度的規矩。
在報告的事上兩位大將挨批,就事論事地講,并無太大必要,但聯系到之后不久三大戰役的大獲全勝和取得全國勝利,可以看到“黨指揮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毛澤東則通過報告制度解決了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