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是第一人稱代詞,然而在古代“我”與“戟”都是兵器。《說文解字》上說:“我,古殺字。”“我”這種武器盛行于殷商至戰國時期,秦以后逐漸消失,根據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和陜西扶風博物館的西周時期的青銅“我”來看,這種兵器像豬八戒的釘耙,只不過是三根齒,但它是短兵器,裝上長柄才能砍殺,尖利三角刺砍下時,當時的皮甲難以抵擋。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時候,第一人稱代詞是“朕”、“不佞”、“小人”、“余”、“吾”等。
“我”是怎樣由兵器轉為人稱代詞的呢?原來“我”是會意字,偏旁從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斗志,所謂枕戈待旦。因此當時貴族武士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從那時沿用至今。
(摘編自《老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