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史界有一種非正式的觀點認為,在二戰期間德國王牌飛行員所取得的戰果當中,在西線對盟軍飛機所創下的戰績的含金量,要高于在東線對蘇軍飛機所取得的成績。筆者無意討論此論點的正確與否,不過僅就在西線的德國王牌而論,許多人首先會想到號稱“非洲之星”的馬爾塞尤,而本文的主角則是一位被認為堪與之相提并論的人物:約阿希姆·繆岑伯格少校。
雛鷹的首勝
繆岑伯格于1918年12月18日出生在德屬波美拉尼亞地區,這里雖然遠離西部戰線,但人們亦不難感受到于一個月前結束的一戰給這個國家所帶來的影響。繆岑伯格的雙親更無從料想,他們的兒子將在下一次大戰中沖鋒陷陣。
青年時期的繆岑伯格充滿活力,他既對飛行情有獨鐘,又對多項體育運動興趣濃厚,若不是在1936年10月參軍,他本有可能成為一名職業選手。加入德國陸軍后的繆岑伯格很快就對步兵單調的訓練生活感到無聊,于是便向德國空軍遞交了申請。
基于他優越的身體條件,繆岑伯格在兩年后如愿以償:以候補軍官的軍銜順利地由陸軍轉入空軍。在完成相關訓練并拿到飛行執照后,繆岑伯格被分配到JG234聯隊第1大隊。戰爭來臨時繆岑伯格“改換門庭”,于德國入侵波蘭當月加入JG26聯隊第3大隊。附帶一提,這個聯隊日后成為了英國皇家空軍最難對付的敵人。
過不多久,已是少尉的繆岑伯格奉命向本聯隊的一個新編單位第10(夜戰)中隊報到。值得注意的是,戰前德國空軍對于本土防空和夜間作戰準備不足,第10中隊的成立代表著一種方向性的轉變。效力第10中隊期間,繆岑伯格多次出擊威廉港和赫爾果蘭灣上空,在那里與多種型號的英國轟炸機一較高下。
深秋時節,繆岑伯格又回歸第3大隊,隨本部調往西線以備英法空軍來犯。雖然這一時期被稱作“靜坐戰爭”,但飛行員們仍然渴望戰斗。不過截止到1939年底,著名人物莫德爾士所在的JG53聯隊取得了最大成功,JG26聯隊的成績與之相比簡直無從談起:總共只擊落了2架敵機。
不過,其中的第二次擊落發生在11月7日,那就是本文主人公繆岑伯格的生平第一次空戰勝利。當時他奮力追逐1架侵入德國領空的英國“布倫海姆”式轟炸機,最終將其打進了萊茵河。
面對法國人和英國人
西線的平靜局面終于在1940年夏天被打破,隨著德軍入侵低地國家和法國,德國空軍的各單位也都迎來建立功勛的機會。
到法國投降時,JG26聯隊聲名鵲起,共擊落敵機163架,成為西線閃擊戰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幾個聯隊之一。而在這份成績單中,又以繆岑伯格所在的第3大隊居功至偉,共擊落71架;在所有取勝的飛行員中,只有少數幾人取得了擊落5架或更多架的戰果,其中繆岑伯格以擊落8架的成績排名第二。
到7月底,這名中尉的獲勝次數增至10次,而全聯隊也開始投入一場新的艱巨戰役:不列顛之戰。這時,第3大隊由聲名在外的飛行員阿道夫·加蘭德擔任大隊長,他到任之初就選中繆岑伯格為他的僚機。8月14日也即“鷹日作戰”次日中午,加蘭德在率部為“斯圖卡”俯沖轟炸機護航途中險遭1架英軍“颶風”式偷襲,幸虧堅守崗位的繆岑伯格果斷將敵機逐離。
雖然一般認為被加蘭德這樣的頂尖王牌挑中是萬分榮幸的事,但實際上僚機既要與這位大隊長保持緊密隊形,同時又要自己瞄準目標,實在很難做到兩全。而在擔任僚機期間,繆岑伯格仍取得了擊落4架敵機的戰果,不僅成為當時德軍所有二機分隊中成績最突出的僚機飛行員,也被聯隊上下一致認定日后將前途無限。
隨著英倫上空戰況的膠著,帝國元帥戈林開始顯得煩燥不安,他把失利的原因歸咎于聯隊長們,于是展開一輪人事更替。8月22日,加蘭德出任JG26聯隊長,他上任后也立即對部屬展開調換,其中之一就是提拔充滿斗志的副手繆岑伯格為第7中隊中隊長,這時他才21歲。
由“僚機”成為“長機”的繆岑伯格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更大空間,他的擊落數不斷上升。9月14日,在駕駛自己的Bf109E座機取得了第20次空戰勝利后,繆岑伯格得到了一枚騎士鐵十字勛章。因為這個成就,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了國防軍戰時公報上,戰爭期間,國防軍公報總共將5次提到“約阿希姆·繆岑伯格”。
在地中海上空摧枯拉朽
不列顛之戰結束后,繆岑伯格和他的第7中隊迎來了年底的休假期,然而一紙調令很快打破了他們有關在法國度假的各種美好遐想。
原來,德國空軍第10航空隊此刻正在和英軍爭奪地中海的制空權,這支擁有5個轟炸機大隊和1個驅逐機大隊的航空隊發現自己獨缺Bf109單座戰斗機單位,于是便要求增補。繆岑伯格接到的命令就是:到地中海去!
救場如救火,第7中隊立即行動起來。1941年1月22日,繆岑伯格和隊里的11名飛行員、40名地勤及參謀人員分道至羅馬,在那里接收Bf109E-7型戰斗機,接著于2月9日進駐西西里島上的空軍基地。在那里,繆岑伯格盡一切可能對屬下的飛行員們言傳身教,他把在1940年被證明是最有效的辦法教給大家:俯沖奇襲,避免纏斗。
三天之后,駐馬耳它的英軍第261中隊就派出“颶風”式戰斗機前來挑戰,他們或許是想給德國人來個“下馬威”,不料事與愿違。躲在空中的繆岑伯格帶著部下背對太陽發起進攻,結果將包括敵中隊長座機在內的3架“颶風”一舉擊落。
這次短暫的空戰證明繆岑伯格“俯沖奇襲”戰術的優越性。實際情形是,英軍在地中海的主力戰機“颶風”式在4800米高度以上的性能下降明顯,因此Bf109可以充分發揮高空性能穩定的優勢,先爬升至6000米高度待機,然后向目標發起俯沖攻擊,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月16日,第7中隊分成三個4機小隊,為空襲馬耳它島的“斯圖卡”護航。英軍第261中隊出動8架“颶風”攔截“斯圖卡”,而早等在上空的繆岑伯格等人故伎重施,打下3架“颶風”。繆岑伯格本人擊落了英軍的長機、第261中隊王牌詹姆斯·麥克拉蘭上尉,不過后者雖然在此戰中失掉一條手臂,卻仍能于1943年重回藍天!
相似的場面在10天后重新上演。第7中隊再次護航空襲馬耳它的轟炸機,再次俯沖攻擊英國飛機。這一次,第7中隊對第261中隊又取得4比0的大勝,而繆岑伯格也再一次和敵機的領軍者較上了勁。
這回和繆岑伯格對陣的是英軍地中海戰區頭號王牌、有7個戰果在身的艾里克·泰勒中尉,不過繆岑伯格依舊技高一籌,終將泰勒的“颶風”打成一團火球。但這名英國人隨后竟試圖操控已不聽指揮的座機撞向德國轟炸機,可惜未能成功。返回基地后,繆岑伯格向部下盛贊了這名對手的勇敢。
戰至此時,英第261中隊已經蒙受了11架“颶風”的損失,其中屬于繆岑伯格一人的戰果就有6個。這個中隊此前在對意大利飛機作戰中威風八面,樹立起了“馬耳它空域主人”的威望,現在卻喪失了自信。中隊部在向上級的呈報中無奈表示“德國飛機越發姿意妄為,飛行高度越來越低”,并哀嘆“十天之內,幾乎全體飛行隊員非死即傷”,結論則是“制空權逐漸轉移至德軍之手”。
情況確實如此,經過繆岑伯格中隊摧枯拉朽般的沖擊,第261中隊已無力再戰,到2月底時英國在這個戰區的戰斗機兵力實際上已經全軍盡歿!
“馬耳它之鞭”
在暫時沒有戰斗機對手的“空檔”期,繆岑伯格又開始對英國轟炸機下手。原來,此時英軍從本土派遣“威靈頓”式中型轟炸機趕赴馬耳它,以增強當地實力。繆岑伯格在3月15日清晨攔截一隊“威靈頓”,此前在第10中隊服役的經歷令他非常了解這種敵機,他自下而上攻擊沒有自衛火力的“威靈頓”機腹,結果當即擊落1架,并迫使剩余轟炸機逃往北非。
英軍的戰斗機援兵在3月中旬姍姍來遲,而在這批12架“颶風”當中,還包括利比亞戰役中的英軍頭號王牌飛行員梅森中尉的座機在內,但這支來援部隊也徒然將為第7中隊增添新的戰果而已。
3月22日,繆岑伯格率部與新來的8架“颶風”交戰,結果竟創下7比0的空前紀錄。一周后繆岑伯格完成個人第200次出擊,并在同一天取得第33個戰果。英國人在4月里繼續倒霉,不僅相繼有多架“颶風”遭擊落,就連獲得過15次空戰勝利的梅森也在迫降中受傷,就此退出馬耳它戰場。
繆岑伯格則繼續出擊。5月1日上午7點50分過后,正指揮著一個3機分隊的繆岑伯格透過云層發現正下方有一個“颶風”編隊,于是便示意展開攻擊。
剛在瞄準器里看到敵方長機的繆岑伯格便打出一個長射,那架“颶風”冒出一縷輕煙,然后向右消失在云層之中。繆岑伯格又瞄準第二架敵機,這次的長射直接打穿機身,“颶風”化為一團烈焰。第三架“颶風”終于意識到發生的事,于是和繆岑伯格展開纏斗,并一度爬升至繆岑伯格的后上方,不過繆岑伯格以全速俯沖脫離。當他擺脫這架英機的糾纏后,又赫然發現眼前的另一架“颶風”,于是抵近至相距50米處猛烈開火,目標“在左翼的熊熊火焰中翻落”。
時至5月7日,繆岑伯格的總擊落數已達43架,為此,他的騎士鐵十字勛章加上了橡樹葉勛獎,他是德軍中第12位獲得這一勛獎的人。
現在,第261中隊的士氣再一次崩潰。英軍高層終于承認它敵不過第7中隊的現實,于5月12日將這個中隊解散。前來馬耳它接防的是來自“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第249中隊。這個中隊曾在不列顛之戰中有優異表現,現在則準備再一次教訓德國人。
但就在他們到達后不久,繆岑伯格即率本部8架飛機奇襲馬耳它機場,這些Bf109自3000米高度俯沖而下,直至距地面僅幾米高時才展開掃射,并且旁若無人地在機場上空通場兩次才揚長而去,留下第249中隊5架嶄新的“颶風”在地上熊熊燃燒。
這時,剛來的英國人才明白已經調離的戰友們給這支德國中隊所取的綽號的真正含意——第261中隊稱第7中隊為“馬耳它之鞭”。
轉戰三線
對英軍而言幸運的是,“馬耳它之鞭”不久之后就離開了西西里基地——為了增強對德國非洲軍的空中支援,第7中隊移駐北非。
雖然換了作戰地點,繆岑伯格依舊勁頭十足。他表示:“非洲空軍司令部下令戰斗機馳援時,真是正合我意。”六七月間,第7中隊與JG27聯隊第1大隊并肩作戰,繆岑伯格本人又增添5個戰果。
但是這里的氣候令從意大利海島趕來的第7中隊有些不適應,用繆岑伯格自己的話說就是“塵土飛揚,燠熱難耐,我們哪兒都去不了”。于是,這位動了思鄉念頭的中隊長在6月底向聯隊長加蘭德報告時附帶說了一句:“可別忘了我們中隊。”
加蘭德的調令在8月底發來。至此,第7中隊正式結束在地中海和北非的作戰,這支飛行隊在歷時半年的空戰中擊落了52架敵機,自身竟無一架飛機損失,也無任何人員傷亡!
“馬耳它之鞭”的戰功迅速成為德國宣傳機構的重大素材,中隊長繆岑伯格成了公眾熟悉的英雄人物。除了顯赫的戰績(第7中隊在地中海的52個戰果幾乎一半屬于繆岑伯格),面孔方正、相貌堂堂的繆岑伯格在外觀上也非常討人喜歡。官方宣傳機構稱他是標準的雅利安人典范,普通民眾也把他視作健康活力的代表,一個有關他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很快就獲得了認同:“大理石人”。
從南線歸來后,雖然對手由地中海的“颶風”變成了法國北部的“噴火”,但“大理石人”的勝利依舊不可阻擋。8月28日19點30分,繆岑伯格就打下1架英軍的“噴火”。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在敦刻爾克東南面打下另1架“噴火”,使個人勝利達到了50次。
9月19日,軍界和媒體的雙重寵兒繆岑伯格晉升上尉、并出任JG26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更多的勝利也隨之而來。從1941年8月直到他離開JG26聯隊的1942年6月,繆岑伯格總共擊落35架敵機,其中34架是“噴火”式。
到了1942年7月,這位“大理石人”又迎來了個人作戰生涯的第三條戰線:蘇聯戰場。他于7月22日奉命東向,向那里的一支精銳部隊JG51聯隊報到。后者對這位擁有83次空戰勝利的王牌飛行員非常歡迎,并把他安排在聯隊部服役。
在東線的天空中,繆岑伯格取得了個人的第84到第116次勝利,其擊落的飛機類型則又添上了彼-2、伊爾-2、拉格-3、米格-3、雅克-1,以及美國援蘇的P-39“空中眼鏡蛇”。9月9日,他在4分鐘里連續打下2架伊爾-2,從而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勛章上的佩劍勛獎,成為德軍中獲此殊榮的第19人。
附帶說一下,繆岑伯格在東線雖然僅歷時4周,卻有過兩次被擊落的經歷。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那些固執地認為盟軍飛行員要優于蘇聯飛行員的人,的確是戴著“有色眼鏡”。
漸漸忘卻
新的調令在1942年秋天送到JG51聯隊部,根據這道命令,繆岑伯格即將結束在東線的服役,重新回到自己揚名立萬的南方戰場去。
“馬耳它之鞭”的領軍者再次出現在地中海戰區,所不同的是,上次他還是一名中尉中隊長,現在則升職為少校聯隊長。繆岑伯格受命執掌的部隊是JG77聯隊,這支部隊自開戰以來幾乎無役不與,不僅戰功顯赫,而且前任聯隊長中還包括戈登·葛洛布這樣的知名王牌。
在自己熟悉的西西里基地面對新的單位,“大理石人”自然希望做出一番成績來。在對手由米格和拉格重又換成“噴火”之后,繆岑伯格再度表現出對這種英制飛機的殺傷力,從11月9日開始,他連續打下3架“噴火”。
不過自1942年底開始,他的擊落榜單上就增加了另一種飛機,那就是美國制造的P-40“戰斧”式戰斗機。這種新獵物使得繆岑伯格的勝利數不斷上升,到1943年3月23日,這位聯隊長的擊落數已達到了134架,除去在東線取勝的部分,“大理石人”已經贏得了又一項驕人的記錄:德國空軍中第二位對英美飛機取得一百次勝利的飛行員。
但也就在3月23日這一天的上午,一段時間以來持續出現的對手P-40沒有了蹤影,繆岑伯格的交戰對象又換成了“噴火”式,而這一次,也是他的最后一次。
這天和德國飛機交手的是隸屬于美國陸航第52戰斗機大隊的“噴火”,上午9點50分,繆岑伯格從3500米開始他再熟悉不過的俯沖,他在瞄準器里緊緊鎖定了1架“噴火”。整個攻擊過程一氣呵成,當高度降至900米時,繆岑伯格發出一通長射,把目標打得起火;但就在他準備脫離并拉升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那架被打成火球的“噴火”突然向右急轉,正好出現在繆岑伯格座機前進的軌跡上,此時繆岑伯格的飛機正高速前進,而且與“噴火”距離過近,根本不可能做出任何規避動作。于是,這架機身編號為16381的Bf109G-6便和自己的獵物轟然撞上……
繆岑伯格勉強從座艙中跳傘,但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致命的撞擊。他落地后不久,就有一支德軍的搜救隊趕到,但這位24歲的王牌飛行員在去醫院的途中就斷了氣,空留下500余次出擊、擊落數135架、戰績排名德國空軍第36位的一串數字。
盟軍方面對這一消息大感鼓舞,美第52大隊當即將和繆岑伯格發生撞擊、同樣身亡的斯威特曼上尉“包裝”為一名英雄,他們宣稱斯威特曼是采取了大無畏的主動撞擊。德國人當然不接受這樣的說法,他們認定繆岑伯格的座機是遭到“噴火”飛濺的機身碎片撞擊才墜毀的。
只是,在經過一番致死原因的唇槍舌劍之后,德國人就漸漸忘卻了這位“大理石人”。當德國投降時,所有這些長空往事也就更加不被人所提及。
直到1962年11月,這位昔日王牌的事跡才被重新記起,而且想起來的還是他在地中海時的盟友意大利人。在這個月的最后一天,一筆數額為1500馬克的榮譽撫恤金由意大利國防部長朱利奧·安德雷奧蒂發放,交到了繆岑伯格的親屬手中。而在報紙上看到這則新聞的德國年輕人,則沒有幾個人曾聽說過“大理石人”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