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結束后,國民黨的整個防線都被擊潰。但是,蔣介石糾集殘余力量退守福建及東南沿海島嶼,并與桂系軍閥配合,妄圖在美國的直接支持下,繼續負隅頑抗,進行垂死掙扎。為了徹底消滅蔣介石的殘余軍事力量,迅速解放全中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逐鹿南中國。
和平解放湖南
為了挽救殘局,蔣介石迅速由幕后走到臺前,企圖“拖住這只即將沉淪的破船”。1949年6月下旬,蔣介石親自從臺灣趕赴福州,召集各路敗將布置防務。當時國民黨軍尚存一百余萬人,分別位于福建、臺灣及中南、西南、西北若干省境內,成為幾個互不相連的集團,處境極為孤立。
早在1949年5月,針對敵人的戰略意圖,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為基礎,組建華中局;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與第四野戰軍(以下簡稱四野)領導機關合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以林彪任華中局第一書記、華中軍區司令員,羅榮桓任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政治委員。
7月底,四野第十二、第十三兵團從東西兩面逼近長沙。
長沙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近百年來經歷了太多的戰火摧殘——太平天國戰爭、辛亥起義、討袁護國戰爭、南北軍閥混戰、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長沙無一不是重要戰場。常年的戰爭使得這里的人民飽受苦難,因此當無堅不摧的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之時,他們是多么地渴望避免炮火的再次蹂躪!
人民的和平請愿得到了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將軍的支持。作為一位追隨孫中山先生多年的國民黨元老,程潛將軍思想比較開明,他清醒地認識到:人民解放軍的勝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解放軍兵臨長沙之前,即1949年6月,程潛不顧白崇禧的阻撓,通過中共湖南省工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正式遞交《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明確表示:
爰本反蔣、反桂、反戰、反假和平之一貫態度,決定根據貴方公布和談八條二十四款之原則,謀致湖南局部和平……一俟時機成熟,潛當即揭明主張,正式通電全國,號召省內外軍民一致擁護以八條二十四款為基礎之和平,打擊蔣白殘余勢力。
鑒于白崇禧率20余萬大軍退入湖南,瘋狂鎮壓和平運動,程潛在《備忘錄》中坦率分析了起義的困難和有利條件,希望解放軍早日進軍,早日公布安定湖南的政策,并對他和陳明仁的部隊進行改編。總之,程潛的《備忘錄》表達了愿意根據中共中央公布的國共和談原則,謀求湖南局部和平的誠意。
毛澤東對長沙解放問題十分關注,一方面是因為那里留下了他青少年時期最美好的回憶,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以什么方式解決長沙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危,因此毛澤東還親自致電在長沙的程潛:
《備忘錄》誦悉。先生決心采取反蔣反桂及和平解決湖南問題之方針,極為佩慰。所提軍事小組、聯合機構及保存貴部予以整編教育等項意見均屬可行,此間已派李明灝兄至漢口林彪將軍處,請先生派員至漢口與林將軍面洽,商定軍事小組、聯合機構及軍事處置諸項問題。為著迅赴事功,打擊桂系,貴處派員以速為宜。如遭桂系壓迫。先生可權宜處置一切。只要先生決心站在人民方面,反美反蔣反桂,先生權宜處置,敝方均能諒解。諸事待理,借重之處尚多。此問已囑林彪將軍與貴處妥為聯絡矣。
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四野與程潛及司令官陳明仁開始進行談判。程潛向解放軍表示,愿意在反蔣、反桂、反戰、反假和平的立場上,根據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的原則,謀取湖南局部和平。陳明仁也表示支持程潛將軍的和平主張,并向湖南人民保證,為著湖南人民的利益,“決不為少數豪門打仗”而使長沙和湖南全省蒙受戰禍。
由于雙方坦誠相見,談判進展比較順利。8月2日開始,陳明仁將軍按照人民解放軍的要求,下令第一兵團及保安部隊開出長沙及各交通要道,留下少量兵力和警力以維持長沙治安,派代表到春華山洽談解放軍入城接管事宜。3日程潛致電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宣布正式脫離遷到廣州的國民政府,成立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并由程潛任主任委員,陳明仁任湖南省政府臨時主席。4日下午,程潛、陳明仁領銜發表37名國軍將領聯名的起義通電。
程潛將軍的通電發表,在湖南一帶國民黨中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8月5日,湖南耆宿和各界知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鱗、仇鰲、唐伯球等104人、在鄉軍官黃雍等140人,都通電擁護起義,以“昨死今生”的精神參加人民解放事業。當晚10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兵團第46軍第138師在小吳門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長沙十萬市民夾道歡迎,萬人空巷,彩旗招展,鞭炮鑼鼓喧天,歡聲雷動。歷史終于翻開了新的一頁!
隨后,湖南省會長沙及附近各縣宣告和平解放,湖南也成為解放戰爭期間和平解放北平后,全國第一個和平解放的省份。可以說,長沙和平起義加速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進程,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大迂回戰略
從1949年5月到8月,四野以蒼鷹搏兔、雄獅噬羊的凌厲攻勢,發起了江潯渡江、宜沙和湘贛戰役,戰果輝煌——不僅攻占了武漢、長沙等大城市,而且還爭取到了張軫、陳明仁兩個兵團起義。惟一遺憾的是,解放軍始終未能揪住狡猾頑抗的白崇禧主力,每次都讓他們溜之大吉。此時,遠在北平的毛澤東極為關注南方戰線,擔心精于戰術的四野又在戰略上偏離自己制定的方針,遂致電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白部作戰方法,無論在茶陵、衡州以南什么地方,在全州、桂林等地,或在他處,均不要采取近距離包圍迂回方法,而應采取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動,即完全不理白的臨時部署而遠遠超過他,占領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戰。因為白部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不會和我作戰。
因此,毛澤東指示四野應把白部數十萬人引至廣西桂林、南寧、柳州等處,聚而殲之,甚至還要準備追到昆明殲滅之。7月17日,針對白部的特點,毛澤東再次致電四野,提出關于殲滅白部的作戰方針的補充意見:
四野主力除留置河南的一個軍、留置湖北的重炮部隊、留置贛北的一個軍、留置湘西、湘北、湘中的三個軍以外,以五個軍組成深入廣西、尋殲白匪的北路軍,利用湘桂鐵路南進,協同陳賡殲滅桂系于廣西境內。上述這種部署,是不為白匪的臨時偽裝布陣所欺騙,采取完全主動的部署,使白匪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8月間,中南戰局又有了新的發展。在中南前線,隨著長沙公署程潛、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起義,白崇禧所部的防御正面出現了一個大缺口。于是白崇禧急忙緊縮戰線,以免主力遭殲。他企圖依據資水、湘江、永樂江,背靠滇、桂、黔,構成一條以衡寶為中心,東起粵北、樂昌而與余漢謀集團相接,西至湘西芷江而與宋濂集團相呼應的“湘粵聯合防線”,阻止解放軍南進。
白崇禧的這一部署給人一種假象,似乎他要在桂北和湖南一帶與解放軍決一死戰。實際上,白崇禧用了“金蟬脫殼”之計,故意擺出一副攻勢的樣子,目的是想掩護其主力部隊退入廣西。
但是白崇禧的這次部署企圖完全“掌控”在毛澤東的手中。毛澤東斷言,華南、中南和西南的國民黨軍隊絕不會固守甚至死守某一城池或某一戰略要地。據此,毛澤東于9月12日電示二野、四野:
如果白崇禧占領貴州省城,無論二野、四野,均暫時不要去打他。二野的兩個兵團以主力一直進至重慶以西敘府、瀘州地區,然后向東打,占領重慶。以一個兵團留在烏江以北,二野之陳賡兵團在配合四野五個軍完成廣西作戰以后,即進攻云南,完成對貴陽之包圍。然后,四野以一部由廣西向北,二野以適當力量分由云南、黔北向東向南包圍貴陽之敵而殲滅之。總之,我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后,先完成包圍,然后再回打’之方針。
毛澤東一語點醒夢中人。四野根據毛澤東的電報精神,重新研究戰略部署。在一系列部署之后,毛澤東和四野已經設置了一張廣大的“天網”,已經撒向華南、中南、西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解放軍等待著敵人往里面鉆,然后一網打盡。
圍堵白崇禧
依據上述統一戰略部署,1949年9月底,中南方向的解放軍兵分三路:中路軍、西路軍由林彪指揮,發起衡寶戰役;東路軍由陳賡、葉劍英指揮,發起廣東戰役。四野也由此兵分東、中、西三路,向南“兜擊”,通過試探性的進攻,尋找白崇禧主力兵團的位置。其中,林彪親自指揮由6個軍19個師組成的中路軍。根據“要敢于奔襲作戰”的指示,第49軍推進速度驚人,把友鄰部隊拉下了一兩天的行程,成為中路軍的“箭頭”。應該說林彪這一戰術具有很大的冒險性——第49軍是久戰之師,渡江以來一直窮追不舍地“攆著桂軍的屁股打”,已有疲憊之態;該軍主要由東北子弟組成,深入南方,水土不服,酷熱難耐,又不熟悉地形,而且還與后續部隊脫節,一旦遭到優勢兵力圍攻,處境將十分危險。
白崇禧以為決戰解放軍的機會來了,他反復地說道:“太小看我白崇禧和二十萬精悍的廣西子弟兵了,我們要在青樹坪給他埋下‘絆馬索’!”
青樹坪,又稱青水平,位于湖南湘鄉縣西南一百四十里的莽莽群山之中,它是湘中通往湘南的必經之地。白崇禧先在湘鄉縣做出大撤退的假象,然后命令已退守湘桂邊境的桂軍第三兵團乘夜色北進,在青樹坪埋下“口袋陣”。
四野第49軍根據前線情報,誤以為白部已退縮于湘桂邊境,于是提速快進,結果毫無防備地闖入了桂軍在青樹坪的“口袋陣”,遭到桂系王牌軍第7軍和第48軍的圍攻,一下子處于四面受敵的被動狀態。
青樹坪之戰空前慘烈,在桂軍瘋狂反撲下,鐘偉率領第49軍將士身陷不利局勢之中,經過浴血奮戰,付出重大傷亡后,終于突圍而出。桂軍雖然取得了局部戰斗的勝利,但終于暴露了自身主力位置。使桂軍更加危險的是,白崇禧經此一戰,認為逆轉了戰役的形勢,堅定了他“死守湘桂門戶”的決心。他下令集結所有主力于衡陽、寶慶兩地之間待命,準備與四野決一雌雄。
根據白崇禧的戰略意圖,林彪急令以第十三兵團主力組成的西路軍和以第四、第十五兵團組成的東路軍分別占領芷江和粵北,從兩翼突破敵“湘粵聯合防線”,切斷白崇禧集團逃往貴州、云南的退路,同時令中路軍五個軍靠攏作戰,準備一舉殲敵于衡寶戰役之中。四野總部將這一戰略部署電告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回電指示四野:
(一)同意5日12時電五個軍靠攏作戰的部署;
(二)白崇禧指揮機動,其軍隊很有戰斗力,我各級干部切不可輕敵,作戰方法以各個殲滅為適宜。
遵照毛澤東的電令,林彪、鄧子恢急令衡寶公路以北的部隊就地集結,令西路軍主力由衡陽、芷江東進寶慶、祁陽地區,準備與敵會戰。10月5日下午,中路軍一部插入衡寶公路以南的靈官殿,東路軍逼近韶關,合圍即將形成。就在這時,白崇禧發現了四野的迂回部隊,如夢方醒,慌忙下令所部全線向廣西方向撤退。林彪不肯放松,命令部隊急速窮追,于祁陽以北包圍了桂系第7軍、第48軍大部。7日,林彪將此情況報告軍委。
三天后,毛澤東以軍委名義回電,對林彪擬在祁陽以北地區與敵決戰表示贊許:
(一)你們已抓住桂軍四個師于祁陽以北,其余敵軍亦正回援,我軍有在湘桂邊區殲白主力之可能。聞之甚慰。
(二)完全同意你們的提議,陳賡兵團即由韶關、英德之線直插桂林、柳州,斷敵后路,協同主力聚殲白匪。此計劃如能實現,可以大大縮短作戰時間,請即徑令施行。
(三)鄧華兵團及曾生林等部獨立相機奪取廣州。如何部署,由葉方鄧賴籌商電告。
(四)現至湘潭之二野部隊,必要時可令參加祁陽地區之殲白作戰。
這一戰役,共圍殲白崇禧精銳主力第7軍和第48軍大部,與此同時,西路軍主力在右下江殲滅敵第62師。桂軍此次雖然逃脫了全軍覆滅的厄運,但其精銳四個師全被吃掉了,白崇禧可謂挨了致命一擊。而在10月中旬,四野第四、第十兵團以及曾生率領的兩廣縱隊發起廣東戰役,解放廣州。
經過衡寶、廣州兩役,桂系已無力防守,白崇禧被迫退回了廣西老巢。為保存殘部,保住廣西這最后一塊地盤,白崇禧進行了精密的籌劃:一方面加緊重整軍隊,另一方面針對毛澤東的“大迂回大包圍”作戰形式,調整防御戰術,即“以桂林為中心,沿湘桂鐵路及其兩側組織防御”,企圖阻止解放軍繼續南進,進而“確保左右江,增援黔省、屏障昆明及支援雷、瓊”。
白崇禧的這一安排,意圖十分明顯:如果無法在廣西堅守,就向西退往云南、貴州,或向南退往海南島,甚至出國境進越南,暫保實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
殲滅白崇禧部
為粉碎白崇禧的南逃之夢,中央軍委、毛澤東電令四野要以主力從祁陽、武崗向桂林、柳州前進,斷敵西逃貴州之路,將白崇禧、余漢謀殘部聚殲于廣西境內。林彪、鄧子恢和參謀長蕭克決定組成西、南、中三路大軍圍殲殘敵:命令第十三兵團為西路軍,迂回至百色、果德,斷敵西逃入滇之路;以二野第四兵團和四野第十五兵團一部為南路軍,速進廉江、茂名、信宜地區組織防線,斷敵向海南島逃跑的退路;以第十二兵團為中路軍,適時牽制敵人,待西路軍和南路軍斷敵退路之后,一起發動進攻。三路大軍密切配合,計劃聚殲白崇禧集團于南寧地區。人民解放軍的這一作戰部署,已經宣告了自崇禧集團徹底覆滅的命運。
面對人民解放軍的步步緊逼,11月5日,白崇禧在桂林榕湖路白公館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上,白崇禧鑒于廣西“已成泥淖,不可久留”,提出兩個方案供屬下選擇:一是向南行動,經欽州轉運到海南島;一是向西運動,轉移至黔滇邊境,進入云南。經過激烈爭論,白崇禧最后裁定采用第一種方案,即向海南島撤退。
按照原定計劃,人民解放軍于11月6日發起了廣西戰役。四野西路軍秘密開進,半個月后進入廣西境內;18日,中路軍沿湘桂鐵路攻擊前進;15日,南路軍向廉江、茂名、信宜挺進,以隔斷桂軍前往海南島的退路。在三路大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打擊下,白崇禧集團潰兵擠成一團,蜂擁在通往海南島的狹窄道路上,可以說已經成了“甕中之鱉”。
為擺脫被動,白崇禧決定集中主要兵力,發動“南線攻勢”,企圖一舉消滅“孤軍深入”的陳賡所率第13軍,進而控制雷州半島,保住逃往海南的暢通之路。白崇禧十分看重這次堪稱“孤注一擲”的戰役,他告誡屬下將領:“此役是影響大局和取得美援的關鍵,勝則大量美援立即可獲,敗則涂地。”他要求官兵們全力以赴。
不料白崇禧發動“南線攻勢”,正好為人民解放軍提供了一個殲滅桂系的絕好機會。當毛澤東獲悉白崇禧決定由博白、郁林、北流、岑溪之線向廉江、化縣、茂名、信宜之線攻擊時,立即致電林彪、陳賡,指示要精心部署,以期殲滅。
據此,南路軍先敵一步,在桂軍南撤的必經之路上筑起了一道阻擊線。白崇禧見南路解放軍兵力強大,遂令其第三、第十一兵團南攻,令進入廣西的第十三兵團回頭北擊,企圖“南北對攻”,吃掉南路解放軍,借此打開缺口,乘船逃命。白崇禧也害怕被解放軍活捉,隨即于當天帶領少數親信乘飛機逃往海南島,實行“遙控指揮”,并在海口召集桂系將領,籌集軍艦、貨船到北部灣,接運從廣西逃出的桂系部隊。
白崇禧可謂“困獸猶斗,窮兇極惡”。四野前線指揮部睹此情形,立即調整部署。林彪急令北路軍迅速挺進廣西,令李作鵬所率第43軍由廣州西進羅定,協同南路軍殲敵于粵桂邊境。11月24日,桂軍向廉江、茂名、信宜地區進攻,遭我軍頑強反擊,被迫回竄,被我第四兵團合圍于博白地區。南線余漢謀一部乘隙竄占廉江,又被第四兵團第13軍回師聚殲。就這樣,白崇禧的“南線攻勢”被林彪挫敗后,其第一、第十和第十一兵團殘部分別撤至南寧、欽州地區,陷入四野西、南、中三路大軍的合圍之中。至12月14日,白崇禧集團土崩瓦解,蕩然無存。
白崇禧在雷州半島遭到慘敗之后,再生一計,準備全線西逃——或從欽州撤逃海上,或西走云貴高原。12月3日,逃到海口的白崇禧又趕回欽州部署總撤退,命令其第一兵團集結于南寧及以東地區,抗阻西、北兩路解放軍,桂系南路部隊則繼續西進,保障其南退、西撤道路的暢通。
為了徹底挫敗白崇禧海上逃離的企圖,將敵人殲滅于包圍之中,四野決定發起第二次粵桂邊殲滅戰,以三路大軍圍殲白崇禧部。經過幾天的激烈戰斗,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在“絕不讓敵人跑掉”“追上就是勝利”的口號鼓舞下,一鼓作氣,殲滅了白崇禧的主力部隊。廣西戰役勝利結束,標志著白崇禧南逃之夢的破產,同時也再次顯示了毛澤東的“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戰略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