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成為最強大的亞洲軍事強國……2030年將成為地區和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要推動力,戰略影響力將會超出東亞范圍……”這話引自澳大利亞2009年國防白皮書,從中可以看出這個貌似與世無爭的國家不同尋常地“憂慮”。這份國防白皮書假設未來20年內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下降,澳大利亞國防面臨“體系空白”,因此宣稱要從根本上提高澳大利亞國防實力,由此正式提出一系列海軍裝備項目,其中“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尤其引人矚目。
選型背后
“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至少建造3艘,2010年4月中旬已經開始全面建造分段,預計首艦將于2014年服役。作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驅逐艦,其選型過程就很值得思考。
“霍巴特”級早在10年前就開始規劃,那時稱為SEA 4000項目,在《防務2000》國防部報告中提到這個項目三大目標:應對東亞及東南亞“海軍威脅”、防范“西太平洋彈道導彈威脅”、配合盟國海軍戰略調整。熟悉國際關系和澳大利亞國防狀況的人不難看出,這三大目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配合其核心盟友美國,畢竟東亞及東南亞國家海軍實力提升和所謂彈道導彈威脅,都不太可能針對澳大利亞。而所謂“盟國海軍戰略調整”指的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名噪一時的“由海向陸”——海上聯合對陸支援,美國海軍長期圍繞海上決戰建設,戰略方向調整后一時壓力較大,需要盟國及時分擔,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國,自然當仁不讓。
2004年SEA 4000項目正式招標評估,由于澳大利亞要求轉讓技術、國內建造,因此參與競標的只有三家:德國改進F-124型防空護衛艦方案(滿載排水量約5600噸)、西班牙放大F-100型護衛艦方案(滿載排水量6250噸)、美國縮小簡化“伯克”ⅡA型驅逐艦方案(滿載排水量8000噸)。從技術上講,德國方案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紫苑”系列防空導彈最先進,但澳大利亞認為“不夠成熟”且“對反導功能存有疑慮”,很快令其出局。剩下兩個方案都裝備了美國“宙斯盾”系統和MK41垂直發射裝置,甚至外形都很相似(西班牙F-100型也是美國支援技術建造的),不過美國方案的升級潛力更大、容納武器更多、生存力更強,加上美澳之間長期穩固的盟友關系,似乎勝算極大。不料,澳大利亞2007年6月正式宣布西班牙方案獲勝。
澳大利亞官方解釋:西班牙方案如果選擇“宙斯盾”最新型號,可以滿足澳大利亞核心需要,即使某些方面設計思路不同于美國方案或戰斗力有所降低,但在國際形勢可以預見更加復雜的21世紀初,“更符合澳大利亞自身的利益”,也更能節約資金和人力成本。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海軍不僅精打細算,而且隨著選型過程的7年間國際形勢微妙變化,澳大利亞也不是無條件一味追隨美國,對自身需求比較清楚。當然,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緊密的利益聯系還是在澳大利亞決策因素中占據重要地位。
借鑒與特殊
既然“霍巴特”級驅逐艦以F-100型護衛艦為設計基礎,兩者的基礎設計就有很多相似之處:都采用適合遠海航行的飛剪型艦首,還設置了防止上浪的舷墻,艦體兩側設置了減搖鰭,設計在6級海況(浪高4~6米)下穩定航行作戰;都按照北約軍艦抗沉標準設計生存性,艦內分隔出密封防火區,設置海水、泡沫等相互獨立的滅火系統,橫向設置13個防水艙壁,保證進水3艙不沉;都迎合國際海軍“隱身潮流”,將舷側向外傾斜,上層建筑向內傾斜,建筑轉角處采用平緩弧度,盡量削弱雷達波反射效果,通過煙囪廢氣冷卻系統和艦面噴水裝置降低紅外輻射信號,采用主機減震浮筏和彈性基座降低噪聲水平;動力裝置都是2臺美國LM2500燃氣輪機和2臺巡航柴油機,而且為增強生存性,將動力分置在2個獨立艙室內。
但“霍巴特”級的基本設計還是反映了澳大利亞海軍的特殊需求:首先,澳大利亞海軍未來活動范圍比西班牙海軍大得多,“霍巴特”級的續航力增加到18節時5000海里(F-100型此時為4500海里),為此不惜將最高航速降低到27~28節,可見“霍巴特”級更看重的是區域控制和威懾能力,畢竟該艦沒有美歐驅逐艦跟隨航母高速機動的要求。其次,澳大利亞海軍宣揚西太平洋地區“常規潛艇威脅”,特意強化了艦艇消磁能力,使艦艇減少對磁場的干擾,可提高配合航空反潛力量的效率(磁探測儀是空中探測潛艇重要手段)。第三,“霍巴特”級雖然考慮到一定的隱身措施,但對比西方新一代艦艇并不出色——上層建筑過于高大,桅桿天線布置略顯雜亂(拒絕了美國廠商提出的封閉式隱身桅桿設計),最終也形成了信號不弱的雷達反射源。這一方面是出于降低成本考慮,另一方面也暗示澳大利亞判斷自身面臨的真實威脅不是非常嚴重,因此可以容忍細節設計的缺陷。
升級“宙斯盾”
西班牙F-100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約5800噸,限于容積,只裝備了簡化的“宙斯盾”基陣5.3,取消了對地攻擊能力,對空防御能力和系統綜合處理能力比美國同期完整版“宙斯盾”系統也有所降低。但澳大利亞海軍規劃防空驅逐艦時提出了防御彈道導彈的目標,因此為滿載排水量6250噸的“霍巴特”級選裝了最新的“宙斯盾”基陣7.1,要求具備與美國相同的遠程防空和空間攔截技術水平(由于MK41發射單元少,戰斗力不如美艦)。
“宙斯盾”基陣7.1的核心是4塊AN/SPY-1D(V)改進型無源相控陣雷達,主要改進在三個方面:具備對彈道導彈等空間目標的探測能力,對大氣層內高速目標和垂直死角目標也具有更強的探測和精確跟蹤能力;具備更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和過濾海面/近岸雜波能力,探測效果更可靠,這也符合美國“由海向陸”戰略調整;具備更強的智能化調節波束能力和“協同交流”能力,更能發揮艦隊防空系統效能。加上“宙斯盾”基陣7.1更新了處理軟件和顯示系統,可以在450千米半徑內同時探測400個空中目標,并同時跟蹤其中100個,完全滿足澳大利亞追求反導防御并“密切配合盟友”的需求,而且對海面/近岸探測能力的提升也符合澳大利亞所處的島礁眾多的周邊環境。
至于有人質疑無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已顯陳舊,發展潛力不如有源相控陣雷達,筆者認為澳大利亞更多考慮的是系統成熟可靠、全壽命成本適當和采購背后的政治利益,這些方面歐洲新推出不過10年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顯然不如美國“宙斯盾”系統。
作為相控陣雷達的補充,“霍巴特”級還打算裝備AN/SPS-67(V)3對空對海搜索雷達。這款雷達專門加強了對低空/水面小目標的探測能力,彌補了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在復雜低空背景和惡劣天氣下的缺陷。澳大利亞宣稱AN/SPS-67(V)可以在50千米內探測漂浮水雷和聲納浮標,選擇這款雷達應該是考慮到島礁密布的作戰環境以及新時期非傳統軍事任務,如人道主義救援、打擊海上恐怖主義、清理航道安全等。
重點防空
“霍巴特”級名為防空驅逐艦,對空中威脅可謂層層設防:全艦與F-100型一樣配備48單元MK41垂直發射裝置,但其中40個發射單元混合裝填“標準”2 Block 3A遠程防空導彈和“標準”3反導攔截彈。
前者以167千米最大射程(這只是理論上,由于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受限于信息支援系統和電磁干擾,實際最大防空射程很難超過100千米)和24千米最大射高,配合2部AN/SPG-62照射雷達,最多可以同時防御8個空中目標。雖然不如美國“宙斯盾”艦靠增加照射雷達,獲得同時對抗12~16個目標的能力,但澳大利亞海軍經常和美國航母戰斗群協同作戰,基本能應對空中威脅。萬一澳大利亞海軍獨自與東南亞國家發生中低強度沖突,配合澳大利亞計劃引進的F-35戰斗機,“霍巴特”級的防空能力也能滿足需要。
后者是美國和日本聯合開發的中段反導攔截彈,理論最大射程500千米,最大射高160千米,末端依靠紅外制導,采用精確碰撞方式擊毀飛行中段的彈道導彈和低軌道衛星。根據美國和日本多次試驗,“標準”3如果有美國綜合探測跟蹤系統提供信息支持,反導效能還是比較可靠的。但這就引申出兩點:第一,澳大利亞自然沒有獨立建設整套信息支援系統的能力,那么澳大利亞的反導攔截在技術上就不能離開美國的支持,這對于“國防自主”(這是澳大利亞自2007年以來的國防口號)明顯不利,也讓人們不得不對澳大利亞真正的戰略選擇產生懷疑。第二,從更深層次角度考慮,澳大利亞并不很需要反導攔截能力,畢竟很難想象澳大利亞會成為核打擊目標,而且只靠3艘防空驅逐艦上幾十枚反導攔截彈,也很難保證澳大利亞的戰略安全。
那么澳大利亞給空間緊張的6000噸級驅逐艦裝備“標準”3反導攔截彈就不能簡單考慮,筆者認為這實際上是澳美之間的“利益交換”:澳大利亞為美國提供反導攔截的預警時間、早期攔截和攔截縱深,美國要在戰略威懾和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給予回報。不過相比美日之間的“利益交換”,澳大利亞所處地位“相對平等”一點,畢竟如果西太平洋爆發與美國的沖突,澳大利亞不像日本那樣必然受到波及,這也意味著澳大利亞能從美國交換到更多利益(如澳大利亞獲準參與F-35等美國新型武器技術研制)。
“霍巴特”級的另外8個MK41發射單元計劃裝填“改進型海麻雀”(ESSM)艦空導彈,最大射程5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而且由于彈體細長,ESSM可以每個單元裝4枚,有較強的中近程防空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參與了ESSM技術研制,采購有助于本國企業獲利,因此澳大利亞在2004年成了首個裝備ESSM的國家。
同樣出于提高系統可靠性和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的考慮,“霍巴特”級選擇近防系統沒有“跟風”美國大力推銷的“拉姆”,也沒有采購西班牙原裝的“梅洛卡”近防炮,而是選擇了傳統的美制“密集陣”,不過采用新型“密集陣”Block1B,裝配加長加重20毫米炮管,配備新型彈藥,完善了雷達/紅外觀瞄系統,考慮到澳大利亞實際面臨的反艦導彈威脅不太嚴重,該近防系統基本可以滿足需要。
美軍標配
“霍巴特”級的其余武器也基本從美國采購,但根據自身環境需求調整了配置狀況。
反艦武器選擇了“美國標準”——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但采用了新型RGM-84L,該型號突出特點是整合了空地導彈組件和GPS制導裝置,具備了攻擊150千米內海上艦艇和近百千米內沿岸目標的能力,已經相當于多用途戰術導彈。澳大利亞海軍選擇這款導彈既是為了跟美國統一武器保障,也為在復雜戰斗環境下多一種選擇。
“霍巴特”級的反潛配置比較一般:按照西方驅護艦慣例,艦內有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裝備美國MK46 Mod5輕型魚雷,最大射程11千米,最高航速超過40節。艦尾設置雙直升機庫,預計搭載2架美國MH-60R新型“海鷹”直升機,裝備新型低頻吊放聲納、前視紅外雷達、電子支援設備和高速數據鏈,可以掛裝魚雷、輕型反艦導彈、空對地導彈,執行多樣化任務,澳大利亞選擇該機是為了增強使用彈性,應對西南太平洋周邊復雜局勢,同時也為了跟美國艦載直升機后勤統一。
綜合來看,“霍巴特”級的魚雷略顯陳舊,沒有安裝拖曳線列陣聲吶,也沒有配備反潛導彈,單艦反潛能力平平,但澳大利亞海軍同時在實施先進潛艇項目和升級岸基反潛機,故要求防空驅逐艦專注防空,其他方面則盡量按“實用夠用”原則節省成本,通過密切配合,發揮未來艦隊整體戰斗力。
為了便于維護并減少系統兼容隱患,“霍巴特”級配備了美國“宙斯盾”艦原裝的MK45系列127毫米艦炮,2007年設計方案選擇傳統的MK45 Mod2型,但最新消息已經替換為MK45 Mod4型,采用低可探測性炮塔,可選用射程117千米的GPS精確制導炮彈。不過從本艦定位來看,昂貴的防空驅逐艦裝備以對地支援為主要任務的艦炮意義不大,可能為必要時顯示威懾或聯合美軍作戰提供火力補充,也有降低維護成本的考慮(美國已停產MK45 Mod2型,澳大利亞不得不追求與美軍武器通用)。此外,該艦為了應對低強度任務,必要時可加裝機槍和小口徑機關炮。
結語
“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除了反導攔截的要求,其余方面都體現了控制成本的實用主義思想,似乎給人“野心不大”的印象。但這僅是澳大利亞海軍擴張計劃的一部分,同期還有100架F-35戰斗機項目、2艘27000噸級兩棲攻擊艦項目、12艘攜帶“戰斧”巡航導彈的大型AIP潛艇項目、8艘中型護衛艦改裝相控陣雷達項目、未來隱身護衛艦項目以及海軍陸戰隊擴充和反潛機升級規劃,其咄咄逼人已引起周邊國家不安,很有可能引發地區軍備競賽和局勢動蕩。
不過從“霍巴特”級的核心設備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海軍建設并沒有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再考慮到澳新美聯合司令部的影響,可以認為澳大利亞國防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美國太平洋軍力部署,沒有足夠的自主選擇權。雖然近年來澳大利亞感受到美國影響力在亞太地區前景難料,跟東亞及東南亞日趨緊密的經濟聯系也增強了澳大利亞的自身利益訴求和自主愿望,但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澳大利亞仍然不能擺脫美國的影響。帶著這個認識重新審視澳大利亞海軍建設,也許會有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