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鄄城縣位于山東西南部,南鄰牡丹之鄉菏澤,東接鄆城,西、北兩面跨黃河與河南濮陽市毗鄰。鄄城縣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五帝時期?!短藉居钣洝份d:“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夏商部落名,己姓,初封于濮陽)舊壤,顓頊(黃帝之孫,20歲登基,在位78年)遺墟。”另據考證,鄄城縣是上古五帝之一——堯的出生之地和葬身之地,是舜的出生地和青年時期活動的區域。《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舜耕于歷山,陶于河濱,釣于雷澤”,谷林、歷山、雷澤均在鄄城縣境內。
夏商時天下分為九州,鄄城屬古兗州之域;春秋時期屬衛國,稱鄄邑;戰國時期屬齊國,也稱鄄邑;秦始皇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始置鄄城縣;三國時期屬魏兗州東郡,曾兩度為縣王國;隋時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從此始),治所在今山東鄄城東北;五代十國以后,鄄城一直為濮州屬地;北宋至明初,均為濮州鄄城縣;明朝時,廢鄄城縣入濮州,治鄄城。
鄄城縣地處魯西南平原,北臨滔滔黃河,自古為軍事重鎮,在這里發生過許多重大戰事。其中以春秋時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規模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城濮,即今鄄城縣臨濮鎮。春秋時期,齊桓公死后,齊國不能繼續維持霸業,而南方的楚國則日益強盛。公元前638年,楚敗宋軍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中原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相繼與楚結盟,受楚控制。楚國占據了長江南北的大片土地。同時,北方的晉國在晉文公重耳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盛,尤其是晉文公在平定王室之亂后,開始冀圖稱霸中原。
晉文公的外交策略
公元前633年,宋國叛楚而親晉。楚成王率軍圍攻宋國,宋國派遣使者到晉國告急、求援。從當時的各諸侯國局勢看,晉楚兩國的直接沖突也已經不可避免,但是,晉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遜于楚軍。面對強敵,晉國使用“調虎離山”之計。組織了三支精銳軍隊去討伐楚國的盟國曹國、衛國,并在不久后便攻克了兩國。
晉軍進攻衛國、曹國,原意是引誘楚軍解宋國之圍,然而楚卻繼續圍攻宋國,宋國只有再次向晉告急。晉文公遂召集謀士,商議對策。軍師先軫道:“宋國此次求援帶來的禮物十分厚重,但是我們不能接受,讓宋使將禮物轉送給齊國和秦國,求齊、秦兩國對楚國施壓,讓其撤兵。同時我們扣留曹國和衛國兩國的國君,把衛國和曹國的土地賞賜給宋國。此乃一石二鳥之計,既能堅定宋國叛楚的決心,更能讓楚國因舍不得曹國和衛國的土地,再加上一個到口的宋國,而絕不撤兵。而齊、秦兩國既接受了宋國的禮物,必會為宋國說話,楚國不接受調解,就是傷了他們的面子,為此,齊、秦必會興師伐楚,我們就多了同盟?!?/p>
先軫的分析絲絲入扣,合情合理,晉文公非常滿意,何況晉文公流亡到曹國的時候,曾受到曹共公的無禮對待,此時剛好報此仇,不亦快哉。接著晉文公就按照先軫的計謀,扣留了曹、衛兩國的國君,把他們兩國的土地順手送給了宋國。
楚軍果然不撤宋國之圍,齊、秦兩國因為楚國沒有接受建議從宋國撤兵,十分生氣,已經站在晉國這一邊,晉便聯合齊、秦共同抗楚。楚成王見情況不妙,便命令大夫子玉從宋國撤離。子玉本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對楚王此時撤兵的命令非常不滿。認為他太膽小。于是再次向楚成王請戰。楚王很為子玉的狂妄生氣,但同時也心存僥幸,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子玉派使者宛春和晉軍談判:“如晉軍從曹、衛撤兵,讓曹共公、衛成公復位,楚軍就撤出宋國?!睍x文公的謀士認為子玉太狂妄:“楚國撤出一個宋國,讓我們撤出曹、衛兩國,這顯然不合理。如果楚國撤出宋國,我們只撤出曹國,仍駐衛國,這樣才公平?!毕容F卻認為應該答應子玉的要求,避免戰爭,使民安定。楚國一句話就使宋、衛、曹三個國家得到了安定,我們一句不答應就斷送了三個國家,那么就是我們有負天下了。不答應楚國的話,就是放棄了宋國,起兵的目的是要救宋國,結果卻放棄宋國,那么我們在諸侯那里怎么交代呢?楚國對曹、衛、宋三國施行恩惠,但是我方卻對三國結下冤仇,冤仇結多了,又靠什么作戰呢?我們就做順水人情,私下答應曹國和衛國兩國國君,恢復他們的國家,但是把楚國的使者宛春扣留下來,激怒楚軍,等戰爭結束后,我們再來考慮曹國和衛國的歸屬問題。晉文公認為此計甚妙,決定私下答應曹、衛復國,但曹、衛必須先和楚國斷交。曹、衛兩國見有晉國的支持,立即宣布與楚國斷交。
晉楚城濮之戰
子玉惱羞成怒,丟了使臣,又丟了曹衛兩國,面子上過不去不說,成王那里也不好交代。于是發動軍隊進攻,可是晉軍一個勁地往后退,并不迎戰。原來,當初晉文公重耳流亡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禮相迎,待他如上賓。有一次設宴招待重耳時,兩人飲酒敘話,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珍奇寶物大王您有的是,要是我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愿與貴國交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15千米),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此時,晉文公表面上就是在還楚成王的人情,履行自己“退避三舍”的承諾,因為如果背棄楚國的恩惠,不講信用,就是晉國理虧、楚國理直了。如果晉國退避三舍,楚軍也撤回國,那么就達到了救宋國的目的。當然重耳也有更深層次的考慮:我方由國君主持戰爭,對方卻是個臣子,如果做國君的節節退讓,做臣子的卻步步進犯,那就是他們無理了。晉國也借此昭告天下,我方才是仁義之師。
而子玉卻誤認為晉軍不敢與自己正面作戰,就一直追到城濮。由于一連幾次急行軍都未能交鋒,楚軍精力疲憊,斗志渙散,放松警惕,哀怨思歸。晉軍卻士氣高漲,紛紛請戰。晉文公見時機成熟,決定與楚國決一雌雄。
公元前632年4月,城濮之戰爆發。雙方在城濮布成陣形。楚軍旗幟下另有陳、蔡、鄭、許同盟軍參戰,晉方則與齊、秦、宋軍聯手。雙方合計9國軍隊,共20萬人投入戰斗。
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上千輛戰車、近萬匹戰馬、20萬戰士,匯集沖鋒,人如潮涌,戰鼓與喊殺聲震天動地。戰斗剛一打響,雙方擺開陣勢后,晉軍元帥先軫派司空胥臣用老虎嚇跑了敵軍。可是,在當時戰局緊張的情況下,哪里去找那么多老虎呢?胥臣叫士兵做了許多假虎皮,蒙在戰馬的身上,冒充老虎。當楚國聯軍的騎兵沖過來時,胥臣命令士兵趕著“猛虎隊”沖了出來,出其不意地先向楚國聯軍中陳國、蔡國的軍隊沖擊。陳、蔡軍隊本就戰斗力差,此時看到一只只“老虎”撲過來,頓時驚慌失措,他們的戰馬更是嚇得直往后退。陳、蔡軍隊的潰逃牽連了整個楚國聯軍的右翼軍指揮混亂失靈,大批右翼軍被殲滅。
對于楚左翼軍,先軫則使用了誘敵深入之計,上軍豎起兩面大旗引車后退,作出潰敗的樣子。子玉不知是計,命令左翼軍在司馬子西的率領下追殺晉上軍。子西貿然突擊,結果兩側暴露,剛才佯潰的晉上軍返身,與原地未動的晉中軍,從北部和東側聯合夾擊子西,以兩軍優勢兵力痛擊子西一軍,并切斷其退路。子西左軍完全陷入晉上、中兩軍重圍。同時,晉下軍也跑來幫忙,用戰車拖曳樹枝,地面塵土飛揚。
子玉受塵土的迷惑,以為是楚軍在殲滅晉軍,遂不發救援。子西只能力戰苦撐,楚左翼軍很快被殲滅。子玉過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左、右兩軍均已失敗。大勢盡去,他也不得不下令中軍迅速脫離戰場,倉皇撤走。晉軍獲得勝利。
鄄城古戰場分析
城濮之戰使鄄城聞名天下。城濮的地形是一望無際的原野,適合當時流行的車戰。平原上車戰,最忌隊形散亂,暴露己方陣型的弱點。
此戰晉國出動戰車700乘,和晉國一起參戰的盟軍有齊、秦、宋三國。戰斗初期,晉軍處于相對劣勢,但能沉著應對,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楚軍左翼貿然突擊,結果兩側暴露,晉軍抓住機會,一舉反擊成功,創造了后發制人的成功典范。
楚軍戰敗后,晉文公沒有窮追不舍。這也是因為不管戰車如何先進,其機動性還是受地形道路限制的,需要保持隊列整齊才能有效使用。即使是平原,也不宜實施遠距離追擊作戰。楚軍于是得以保存中軍主力,避免全軍覆沒的命運。
楚戰敗后,北進受阻,中原各國則紛紛離楚歸晉。晉、楚城濮之戰,是當時世界軍事史上的壯舉,此會戰結束了自齊桓公死后,天下十年無霸主的混亂狀態,使晉文公得志于天下,創造了晉國的百年霸業。
(選摘自《決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