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弓雖,是網絡上對“強”字的拆分寫法,刻意突出“強”的含義。有關強-5的文章很多,在這里筆者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來描述強-5一生。
研制背景——打不死的伊爾-10強擊機
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聯合登陸一江山島,強擊航空兵第11師出動伊爾-10,先期壓制一江山島守軍高炮陣地、攻擊大陳島守軍艦艇,出色掩護杜-2轟炸機,奪取了戰場主動權。在登陸過程中,強擊機俯沖一次,步兵就沖鋒一次,協同配合相當默契。整個戰役中,伊爾-10強擊機被擊傷11架次,卻全部安全返航。強擊機巨大的支援作用和良好的生存能力給解放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提出裝備更新更好的噴氣式強擊機。由于1956年蘇聯空軍取消強擊航空兵,不再研制新型強擊機,中國的新型強擊機只能自力更生。
餓不死摔不死斗不死的小強
1958年3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下達研制任務時,我軍對強擊機的概念也很模糊,一機部四局的科研人員走訪部隊,參照國外強擊機設計理念,給新強擊機擬定幾點要求:低空性能好、火力強、速度快、起降距離性好、有裝甲保護飛行員、有一定的格斗自衛能力。當時中國航空技術儲備少,噴氣式強擊機可以參照設計的原型只有殲-5(米格-17)和米格-19,而殲-5的起降性能、起飛重量、速度均不如米格-19,所以決定用米格-19為原型,定名為“雄鷹-302”。
1958年12月,南昌飛機制造廠正式開始研制“雄鷹-302”。當時正值“大躍進”,技術員熱情澎湃“大干快上”,僅用75天即繪制出全部一萬五千多張圖紙,結果產生錯漏,給試制工作造成很大障礙,只好重頭再來,但也為后來的研制打下了基礎。到1960年5月才完成全套兩萬多張圖紙的修改繪制工作。不料又遇上三年困難時期,形勢比人強,1961年8月“雄鷹-302”計劃下馬,技術員調走。總設計師陸孝彭等人不甘心自己的飛機“餓死”,懇求上級保留少量人員用于繼續研制,最后在廠長馮國安等支持下,勉強保住15人隊伍,以“見縫插針”的變通方式繼續科研。這15個人中,有1名總設計師(陸孝彭)、6名設計員、2名工藝員、4名工人、1名調度員、1名資料員,實際工作中往往一人兼多職。“雄鷹302”計劃就這么靠15個人在車間一角,以近乎“小強”的方式維持,但畢竟是編外的野孩子——缺奶,研制進度緩慢。直到1962年11月底,三機部發文撥經費,安排生產一架靜力試驗機。
錢一到手就好辦,1963年6月靜力試驗機體生產出來。10月26日,該機在最后一項靜力試驗——全機懸空加載試驗中,加載至85%負載時,前后機身對接框提前斷裂!雄鷹摔了!事后查明是工作人員擅自用兩條8毫米鋼纜代替一條16毫米鋼纜,而機體強度設計沒有問題。三機部部長孫志遠肯定失敗并非設計原因,支持繼續研制,“雄鷹-302”計劃才沒有“摔死”。1964年6月30日,空軍領導向總參謀長羅瑞卿提出報告,要求繼續研制新型強擊機以增強空軍對地攻擊能力,報告獲準,當年11月“雄鷹-302”正式命名為強-5,研制經費和人員終于得到保障,進度加快。其后,南昌飛機制造廠補做了懸空加載試驗,合格!
1965年5月1日,02架飛機各項試驗全部結束,結果令人滿意。1965年6月4日,試飛員拓鳳鳴首飛成功,12月26日通過初步設計定型審查。1966年2月14日,強-5在北京南苑機場向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等領導做了終審性質的表演,葉劍英征求各位將軍意見后,當場決定生產10架裝備空軍試用。
本來至此,強-5應該得到大發展,然而因為總設計師陸孝彭是國民黨時期留用人員,有“特務嫌疑”被審查。強-5計劃遭到嚴重挫折,拖延至1968年11月方才正式投產。1968~1969年,根據部隊試用發現的問題,南昌飛機廠又對飛機的火控、武器、供油、液壓、剎車等系統作了一系列改進設計,加裝了一些新設備。改進的兩架樣機于1969年10月試飛成功,克服了試用發現的主要缺陷。
強-5從米格-19改進而來,經過面積率修形,加大下視視野,飛過強-5的飛行員普遍稱贊它的飛行品質比米格-19還強,尤其低空性能明顯提高,真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969年底,歷時10年4個多月研制,強-5挨過“餓”,挨過摔,挨過“斗”,總算等來批量生產文件,然而大難不死卻未必有后福:強-5問世之時,就得面對千鈞一發的危局。
資料鏈接:強-5基本型
機身內設5個燃油箱,采用壓力加油或重力加油,機內燃油航程1630千米。根據需要,機翼下可帶一對760升或400升副油箱。并列安裝有兩臺渦噴-6甲發動機,單臺靜推力最大2600千克,加力推力3250千克。飛機兩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有12個外掛點,其中機翼下8個,機腹下4個,可掛火箭巢、航空炸彈。機腹內置武器艙,艙門兩側兩個外掛點可各攜帶一枚250千克航空炸彈。1970年強-5的單機成本價約為92萬元。
力扛危局——不畏強敵,敢拼命的小強
1969年的珍寶島沖突后,中國北疆全面告急,強-5基本型于1969年12月31日獲準成批生產,到1979年停產,共生產515架,形成大規模強擊機機群,力扛蘇聯裝甲洪流。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蘇聯空軍、防空軍戰機嚴重依賴地面雷達引導,500米以下低空由于存在雷達盲區,難以早期發現和引導戰斗機和防空導彈,蘇軍裝備的米格-19、米格-21、米格-23等座艙下視視野差,雷達不能分辨地面雜波和飛機,飛行員很難搜索到突防高度一般為300米的強-5。即使蘇軍戰斗機勉強發現強-5,在米格-29誕生前也存在機載雷達和空空導彈缺陷,沒有下視下射能力。蘇聯戰斗機只能有兩種選擇:一是冒險低飛到比強-5更低的高度,在負高度差下,抬頭上仰發射導彈。可是強-5突防高度一般僅300米,蘇軍米格家族低空性能尚不如強-5,玩負高度差很容易撞地自殺。二是在比強-5略高的高度,小角度俯沖,機炮開火。可是俯沖角度不能大,那樣蘇聯戰機就會拉不起來,一樣撞地自殺。加上米格家族戰機下視角很小,俯沖角度太小的話,又看不到強-5。所以說,當時蘇聯戰機攔截強-5十分吃力。
除了裝甲洪流,蘇聯還有多種對華核打擊手段,可中國能對蘇核突擊的飛機只有強-5。1970年4月強-5特種機方案定下,8月1日首飛成功,10月底共完成改裝機6架。改型機曾用保密代號119,命名為強-5甲型飛機。1970年12月30日,強-5甲以300米的高度、900千米的時速接近試驗靶場,距離靶標12千米時,以45度角爬升到1200米,飛行員楊國祥投彈……沒反應!儀表顯示氫彈還懸掛在機上。三次嘗試投彈,三個獨立機械投彈裝置均失效!飛行員楊國祥只得攜彈著陸,羅布泊基地一萬人疏散轉入地下防空洞躲避。楊國祥著陸后,跑道上空蕩蕩的,沒有場務人員送梯子,塔臺居然要求飛行員自行爬出座艙,爬到機尾,然后跳下來。楊國祥就這么在地上“窘”了很久,才有人來處理氫彈。事后分析是氫彈掛鉤出了問題。經改進,1972年1月7日,強-5甲甩投氫彈成功,給中國新增了一種戰術核打擊手段,在面對蘇軍核壓力時有一定意義。由于強-5是一種短程攻擊機,掛上核彈又要執行低空突防任務,航程極短,低-低-低作戰半徑約250千米。這就意味著強-5要是能攻擊到入侵之敵,其機場也在蘇軍空襲半徑之內。然而蘇軍當時對華有強大的空中優勢,不等強-5起飛,其所在機場可能已被摧毀,且在自己的國土上動用核武器,后果嚴重。中國高層最后決定優先發展中遠程地對地導彈作為核反擊力量——打到別人家里去。1979年6月,總參和國防工辦聯合通知停止研制強-5甲。
當時中國面臨的蘇軍壓力不止來自北方陸地,廣袤海疆上,中國海軍根本無力抵抗蘇軍入侵,渤海、黃海方向都面臨著蘇軍登陸的壓力。1968年中央軍委下達強-5乙魚雷攻擊機任務,1970年開始生產,裝有317型單脈沖多功能火控雷達,要求除具備空空模式,還具備空地測距、地形跟蹤/回避功能,搜索距離20公里左右。然而雷達抗海浪雜波能力差,不能達到設計指標,掛載的魚-2型空射火箭直航魚雷是“二愣子”,入水后只能愣愣朝前跑,不會跟蹤目標。即使目標驅逐艦不做規避,正常投擲誤差都在3個艦的長度,毫無實戰意義。理論上魚雷攻擊距離比航彈遠,但誤差大,載機投放前還要減速,否則魚雷就打水漂似的在水面亂跳。參考馬島戰爭A-4“天鷹”攻擊機的表現,投魚雷還不如直接高速掠海、平桅轟炸更準確和安全。加上自動駕駛儀、瞄準具等長期不能配套,強-5乙于1979年停產,共生產12架。強-5乙同期,海航還提出過強-5導彈型的設想,要求為強-5配備反艦導彈,配套雷達為317甲型,探測50公里外的3000噸級驅逐艦大小的目標,但因為技術難度甚高,整個計劃在70年代末中止。80年代小型反艦導彈研制成功后,海航重新提出相關計劃,新的強-5導彈強擊機準備采用殲-7III的JL-7改型火控雷達,對驅逐艦大小的目標可以提供60公里左右的搜索距離。但80年代后期部隊由內線作戰轉向外線作戰,強-5改進后航程下降,所以相關計劃停止。
麻桿打狼兩頭怕——強-5之弱
強-5基本型也有很多缺陷,主要問題有:
體弱。強-5基本型最大起飛重量11300千克,最大載彈量1500千克(改進以后為2000千克)。同期的美國A-4M“天鷹”攻擊機最大起飛重量11110千克,最大載彈量4156千克,比強-5大。隨著科技進步,強-5更顯落后:1975年裝備美軍的A-10最大載彈量高達7258千克,1984裝備蘇軍的蘇-25也有4400千克。
腿短。強-5基本型最大機內油航程只有1630千米,服役時正值中蘇關系緊張,中國空軍無力爭奪制空權,強-5必須全程低空活動,此時攻擊半徑只有250千米。當時可能發生沖突的戰場在北方,地域廣闊,場站稀少。強-5這樣短的攻擊距離很難打到蘇軍,且前線場站暴露在蘇軍的威脅之下,十分危險。海航裝備的強-5勉強能到西沙海域,無力覆蓋南沙,腿短問題更加嚴重。
頭昏。強-5基本型以羅盤和時鐘為領航設備,以地面氣象預報的風向與風速計算設定航向,因此空中修正航向時誤差大、精度低,飛行600公里后的誤差高達42公里。強-5長期以蘇軍坦克集群為主要作戰對象,一個團級坦克集群隊列也就兩三千米長,又是分散點狀目標,總是迷路的強-5是“出航找不到敵人,返航找不到家門”。
眼花。強-5下視角度13.5度,A-10攻擊機下視角度達20度,比較起來,強-5算是看不清腳下路的“迷糊”飛機。強-5的座艙蓋很低,飛行員“埋”在座艙中僅露一個腦袋,左右視野差,后向視野幾乎為零。造成這一問題根源在于原型米格-19有意縮小座艙高度來減少阻力,蘇式座艙玻璃工藝落后,歷來視野設計有嚴重問題。強-5基本型還沒有光電吊艙,靠飛行員目視搜索,發現敵方目標非常困難。強-5基本型沒有完善的光電設備,夜間出航基本上是象征性的。
手抖。強-5基本型所配備的射轟-1光學瞄準具設計不完善,只能以固定的角度攻擊固定的目標,低空投航彈偏差在30米內就算良好,精度太差,缺乏實戰能力。
無知。強-5基本型沒有雷達,不能搜索目標或者發現前方山脈,低空飛行全靠事先規劃的航線,缺乏復雜地形上空超低空突防能力。基本型沒有全向雷達告警器,無法知道是否被雷達鎖定,也沒有干擾投放器和敵我識別器。
玩命。強-5基本型的座艙僅在前密封框、底部和座椅頭靠、背部安裝有防彈鋼板,對飛行員防護不足。彈射座椅安全速度為250~850千米/小時,陸上跳傘生存率已經很低,還沒有海上救生設備,海上跳傘生機渺茫。油箱沒有自封能力。兩個發動機緊靠一起,一個被擊中失火,容易殃及另外一個。而美國A-10座艙玻璃防彈,飛行員坐在一個545千克鈦合金鋼板“浴盆”中,座艙裝甲厚達50毫米,前后左右鋼板厚度38毫米,據稱能扛住23毫米高爆彈直接命中,彈射座椅能夠零高度、0~834千米/小時速度下安全彈射,自封油箱,自動滅火,兩個發動機遠遠分開,紅外導彈不會直接命中機身,即使一個發動機著火也不會影響另一個。強-5的飛行員長期飛著防護不足的飛機,勇敢地面對蘇軍的威脅和自身安全的不足,值得敬佩。
強-5基本型是中國空軍對蘇聯有力的空中反擊兵器,515架的生產數量也形成了有效的數量威懾,雖然它不夠完善,但麻桿打狼,我怕,狼更怕!此間,中國幾次改進強-5,1985年定型了A、B、C三個改型,進步有限。強-5A和強-5B共生產了54架。強-5C到1985年底共生產了40架。1986年7月,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與意大利飛機公司航空電子系統和設備部達成強-5M計劃,在導航精度、投彈精度、航線規劃上有突破性提高,飛行600公里后其導航誤差降低到0.6公里,中途可自動確定導航點,作戰效率比強-5A提高了約8~10倍。強-5A一次出動24架,投彈96枚,空襲一座100米長的鐵路橋,僅僅命中1枚,尚不能保證摧毀一個橋孔;強-5M一次出動2架,即可確保摧毀一到兩個橋孔,橋梁被毀。但1989年以后,政治等原因使強-5M項目夭折。緬甸曾訂購24架強-5M,加上巴基斯坦這個潛在大客戶,強-5M項目夭折的損失巨大。
境外逞強——強-5揚威海外
綜合日、韓媒體消息,中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援助過朝鮮240架強-5基本型,朝鮮是目前除了中國裝備強-5最多的國家。當時朝鮮面對的韓軍實力遠遠弱于蘇軍,作戰縱深淺,短程的強-5基本型已經對韓軍構成巨大威脅。
1980年,巴基斯坦空軍兩次到南昌考察試飛,對強-5的基本性能非常滿意,稱贊強-5低空性能好于他們飛過的F-86、F-5、幻影V、米格-21和殲-6。1981年4月,巴方簽約購買54架強-5III(A-5III)型。1982年9月7日,強-5III型首飛成功,1983年和1984年分為4批轉場到新疆和田機場,共54架,交付巴基斯坦空軍。巴方使用后對強-5III很滿意,2000年在簽訂殲-7合同時追加6架強-5。2002年9月,6架新強-5III從上海海運至巴基斯坦卡拉奇。
1987年11月,巴基斯坦舉行“真主之劍”三軍協同演習,強-5III在模擬格斗中居然接連擊落多架幻影V,強擊機擊落戰斗機,讓在場各國武官非常震驚。幻影Ⅴ廠商達索公司辯稱,這是因為強-5III將幻影V誘到對其不利的低空近戰,但強-5低空性能優異得到證明。演習后的閱兵式上,4架強-5III在80米高度掠地通場倒飛15秒,巴空軍官員對在場的中國人稱贊:“這是你們的光榮,也是我們的光榮!”
由于巴基斯坦空軍訓練水平高,作風潑辣,國際視野寬廣,強-5在那里飛出了很多國內不敢飛的復雜動作,算是“寶劍配英雄,寶馬遇明主”。印巴對峙局勢趨向緩和,強-5III并沒有參加大戰的機會,后來參與對巴邊境地區恐怖分子清剿,由于目標零散,戰果不詳。
強-5以低價優質深受第三世界國家歡迎,先后出口孟加拉國16架強-5IIIA,出口蘇丹9架強-5IIA,出口緬甸36架強-5IIK。強-5在當地沒有可怕的對手,大耍“過江龍強壓地頭蛇”的威風。
形勢逼人自強——臺海危機再挑重擔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困擾中國幾十年的北方威脅一夜消除,強-5機群如釋重負。不料幾年后臺海局勢驟然惡化,強-5又一次面對強敵——臺灣反空襲、反登陸戰備經營數十年,島上高炮和導彈密集,沿海遍布暗堡和工事,作戰飛機有加固機堡保護,島上坦克和裝甲車密度號稱“全球最高”。當時我軍數十架蘇-27戰斗機尚不能保證獲得制空權,更談不上分兵對地攻擊。臺灣方面,金門、馬祖兩個前哨雷達站就在福建軍用機場的外海盯梢,澎湖雷達站提供臺灣本島預警,島上還有6架E-2T預警機提供24小時預警,掌握著戰場預警指揮優勢。我軍空襲必須最短時間內打掉臺軍的雷達站、指揮中心、跑道、機庫,當時解放軍空軍進攻性兵器只有強-5能全程低空突襲。然而,強-5基本型低-低-低作戰半徑只有250千米,94架強-5改型此時作戰半徑也只有334千米。臺灣海峽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臺灣大部分機場都在海岸線數十千米之內,解放軍某前線場站距海邊也有數十千米,這就意味著強-5規劃航線時必須盡量“直來直去”,都在對方預料之中,且強-5在目標區滯空時間短,不能對登島部隊提供充分支援。
1996年洪都開始研制強-5D型,1997年12月設計定型,1998年正式裝備。強-5D在強-5C基礎上加裝DG-1多普勒/GPS組合導航系統,實現了自主導航,為提高作戰半徑,配備了1140升副油箱,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時低-低-低作戰半徑達400公里(外媒推測值)。強-5D作為一種應急改型,僅能解決跨海攻擊問題,對當時臺灣地區密布的地堡、機堡仍“看不清”“炸不中”,而且臺軍加固機堡能抗擊250千克航彈,強-5D火力不足。
為解決上述缺陷,洪都再研制出強-5E/F精確打擊型。強-5E在機腹安裝了保型油箱,擴大了航程,可攜帶2枚LS-500J型激光制導炸彈,單枚重500千克,最大投擲距離12公里。強-5F安裝了光電吊艙,利用前視紅外跟蹤系統和CCD攝像機搜索、識別、照射目標,引導強-5E攻擊(強-5D是一種目視搜索攻擊機,依賴敵情通報前往目標區,靠人眼搜索,白天晴好天氣下對活動車輛、固定橋梁、跑道等目標尚可識別,對機堡、地堡等偽裝目標識別困難,不良氣象和夜間時難發現目標),大大提高發現/識別率。作戰時強-5E/F雙機配合使用,強-5E在高空投擲炸彈后立即脫離,強-5F在低空一直照射到炸彈落地。美軍最初的激光制導打擊也是照射/攻擊分離,但現在實現了照攻合一,而強-5新改型因為機腹掛點、載重缺陷,還要照攻分離。當然,照攻分離也有好處:中美兩軍戰場生存環境不同,強-5面對的是臺灣地區不弱的防空實力,往往在沒有取得制空權情況下冒險出動,照攻分離能夠讓強-5E投彈后迅速脫離,避免長時間照射目標而無法機動。壞處是一旦強-5F照射機被擊落或照射故障,強-5E上昂貴的激光炸彈就“抓瞎”。強-5F還可擔負有限戰術偵察、戰場觀察任務,不過油量少,長時間滯空搜索/引導能力受限。
強-5E/F讓解放軍擁有了廉價、靈活的精確打擊能力,壓制了臺軍的防空優勢和裝甲優勢,為臺海加大了和平籌碼。
尾聲——強-5,后繼有人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先進的技術儲備,強-5換上對空/對海雷達,攜帶空空/反艦導彈,不是問題,只要給錢下單,能讓客戶以較低的價格實現精確打擊。
歲月流逝,部分強-5退役后在博物館和少年宮發揮科普作用,更多在空軍儲存基地封存,狀態良好,可隨時啟封。現役的強-5還年年參加沿海輪訓,依然發揮著維護和平的作用。中國“飛豹”新改型已經能遠距離對海/對陸精確打擊,實現了強-5曾經的追求;當年強-5最重要的反裝甲任務,以后也會被新研制的武裝直升機部分承擔;洪都公司新研制的L-15號稱教練機,低空性能遠超強-5,能執行低強度對地攻擊任務,更可能實現強-5當年的秘密夢想——上中國航母。
強-5,后繼有人。
篇外篇——走召弓雖的強-5它爹
陸孝彭江蘇常州人,1920年8月19日出生于上海,17歲時考入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4年后畢業。1945年至1949年,先后在美國麥克唐納和英國格羅斯特飛機公司實習飛機設計,是新中國飛機設計師中罕有的國外工作經歷者。1949年,陸孝彭強忍悲痛,辭別英國未婚妻,回國參加航空建設。1956年,他任殲教-1主管設計師,僅兩年就試飛成功。1958年擔任強-5主管設計師,1965年6月4日強-5試飛成功。1969年又主持殲-12設計工作,僅用一年零五個月完成設計,1972年試飛成功。1980年主持強-6計劃,因后掠翼翼型落后潮流而下馬。陸孝彭回國以后,多次挨批挨斗關牛棚,始終不改對中華民族的忠誠,身患糖尿病、心肌梗塞、結腸癌,仍頑強堅持工作。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