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坦克部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都令人生畏,這支龐大“鋼鐵洪流”的發端可以追溯至一戰結束后不久的歲月。那時,來自西方陣營的干涉者帶來了它們的坦克,這是俄國大地上頭一回出現這樣的東西,很快就分別涂著紅軍和白軍的標記,投入了十月革命后的慘烈內戰之中……
法國人“送禮”
俄國人很早就對坦克發生了興趣。當英軍1916年秋于西線首度使用Mk I型坦克后,沙皇政府特別派出一個技術委員會帶著定金趕往倫敦,就購買英制坦克展開談判。不過,革命的爆發終結了上述努力。
第一種出現在俄國的坦克是法國制造的雷諾FT-17,時間是1918年12月18日,地點是黑海港口敖德薩。此時俄國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已經開始,俄國大地上最早的坦克戰也就此拉開帷幕。
總數為20輛的FT-17被編為當地俄軍第501特種炮兵團1營303連,準備和先期到達的希臘師聯手作戰。值得一提的是,指揮官加維特上尉是知名的埃斯丁尼將軍的侄子,這位將軍被認為是“法國坦克之父”。FT-17是世界上第一種炮塔可以周向旋轉的坦克,其整體布局為后世大部分坦克效仿,不過好坦克加上將門之后,卻無法為干涉者帶來預期的勝利。
1919年2月7日,這種坦克首次投入使用,但很快就有一輛突然起火而遭放棄,成為紅軍擁有的第一輛坦克,在粉刷一新后被運往莫斯科,作為獻給列寧的禮物。
接下來,法國坦克在3月21日又和紅軍交戰,這回創下記錄:FT-17和裝甲列車的第一次交手。不過結果卻很糟糕,有5輛坦克被遺棄于戰場上,紅軍回收了其中4輛,全部送往哈爾科夫搶修。4月中旬,1輛完成修理的FT-17按照列寧的要求北上莫斯科,參加第一次五一國際勞動節閱兵式,隆隆駛過紅場。
英國人和美國人“送禮”
一個所謂英軍“北俄坦克分遣隊”于1919年8月11日抵達阿爾漢格爾,共編有4輛Mk V型重型坦克和2輛Mk B型中型坦克,一來可以支援干涉軍,二來可以測試一下沒來得及參加一戰的Mk B型。
不過事與愿違,除了月底在沃羅格達鐵路線附近配合裝甲列車作戰,這些坦克在密布著森林和沼澤的俄國北方很難得到施展的空間。英國人在9月27日悻悻離開,把2輛坦克留給了白軍。但到了次年2月,白軍就土崩瓦解,2輛英國坦克被沉到河底,不過紅軍又把它們打撈起來,送去莫斯科。
此前1919年8月,英軍另一支“西北俄坦克分遣隊”也到達愛沙尼亞,6輛Mk V型負責支援尤登尼奇將軍的西北集團軍。開局不錯,先是在8月底東進至納爾瓦,接著在9月初的首戰中擊退了紅軍。前沙皇海軍軍官斯特拉科夫站在一輛綽號“白色戰士”的英國坦克上,宣稱“戰壕里的敵人們一看到坦克,便紛紛拔腿逃跑”。
在另外兩次戰斗中又取得了類似的效果后,有3輛坦克參與了10月中旬奪取盧加河上重要據點的戰斗,這些重型坦克開過木橋,沖入了雅姆堡城區,一旦成功,接下來就可以進攻蘇維埃的心臟。
在這座俄國西北最重要城市的外圍,戰斗極為激烈,紅軍投入野戰炮和裝甲列車,尖刀營則展開近身肉搏。在這樣高強度的對抗下,所有英國坦克25日全部因故障退出戰斗。
很快,尤登尼奇的部隊也被全線擊退,英國人再次悻悻離開,坦克被扔給愛沙尼亞人。
在遠東,向紅軍“送”坦克的是美國人——應西伯利亞白軍首領高爾察克的要求,將10輛本國制造的FT-17運到了海參崴,結果成了一個黑色玩笑——坦克在1920年3月到達,高爾察克已于上月被處決。鐵路工人扣押了坦克,轉交給紅軍,這些美制坦克在當年秋天參與對遠東的白軍殘部作戰,被使用到1922年。
鄧尼金的家當
和上述地區白軍的“小打小鬧”相比,在俄國南部的鄧尼金擁有數量最多、最強的坦克部隊。
最初的“資本”同樣來自英國人,即1919年3月22日抵達諾沃羅西斯克的英軍“南俄坦克分遣隊”,包括6輛Mk V型和6輛“獵犬”式坦克。英國人還在庫班地區對白軍展開為期5周的坦克培訓,有超過200名俄國軍官參加。
鄧尼金的部隊還使用法國坦克,即最早到達敖德薩的FT-17。到達俄國的法國人和希臘師充滿著強烈的厭戰情緒,1919年4月離開敖德薩,留下了大約10輛可用的坦克給鄧尼金。
而更多的坦克在源源不斷到來,鄧尼金開始制訂坦克部隊的編組方案,甚至出現了“坦克師”,不過其中只編有若干個坦克分遣隊,每個分遣隊裝備4輛坦克、1臺牽引拖拉機、1輛油罐車、4輛卡車、3輛汽車和幾輛摩托車。另外,每個分遣隊還配有1列鐵路列車。這樣的編制雖然頗為完善,但只停留于“理論”,在內戰中很難真正滿編。根據11月資料顯示,鄧尼金坦克部隊包括第一“坦克師”(14輛)和第二“坦克師”(15輛)以及直轄分遣隊和訓練單位,總數約為71輛坦克。
英國坦克作戰理論先驅富勒將軍于1919年9月與鄧尼金會晤,專門考察了白軍陣營的坦克。富勒滿意地發現,英國最初提供的12輛坦克狀態良好。
樂極生悲
最能體現鄧尼金所擁有坦克價值的戰斗,發生在1919年6月的察里津。從1918年10月到1919年1月,哥薩克三次攻打該地,均遭挫敗。察里津從此以“紅色凡爾登”的響亮名頭而成為南線紅軍的精神支柱。
而到了6月,至少有16輛白軍坦克加入攻打察里津,成了白軍的“士氣催化劑”,而紅軍只能用加裝了火炮的裝甲車勉強對抗。
白軍在6月29日發起主攻,6輛坦克沖鋒在前,2輛因故障停下,另外4輛拉斷了鐵絲網,沖破了紅軍的防線,白軍的步兵和騎兵接著蜂擁進城。鄧尼金宣稱俘敵4萬,繳獲300挺機槍和2列裝甲列車。在這座堅城之下吃足苦頭的哥薩克人對坦克的感激真是無以復加,跪在履帶旁親吻坦克的鋼板!
紅軍對于坦克重要性絕非一無所知,但他們苦于得不到足夠的裝備。在6月反制鄧尼金的戰斗中,紅軍僅有能用的坦克就是本文開始提到的繳獲于敖德薩附近的那幾輛FT-17。這些坦克組成一個分遣隊參加戰斗,但經過和結局卻完全是悲劇。白軍擊退了紅軍的側翼部隊,將坦克包圍起來并繳獲3輛。這個紅軍坦克分遣隊于1919年9月在莫斯科解散,此后便在正史中“消失”,另一個1920年夏天和波蘭軍隊交戰的分遣隊被蘇聯官方稱作“第一個投入實戰的蘇聯坦克部隊”。
鄧尼金視察察里津之后,于7月3日下令全軍進攻莫斯科,結果犯了戰線過長的兵家大忌。許多坦克都亟需修補,但白軍既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也沒有零件儲備。于是,當白軍在10月開始進攻奧廖爾時,大部分坦克的機械故障都很嚴重,而其他部隊也已是強弩之末。
結果,鄧尼金的部隊全線崩盤。在年底到次年初的冬季潰敗中,那些還能用的坦克藏身草垛中充當掩護,但往往被紅軍的騎兵包抄。到1920年4月,紅軍不僅徹底擊敗了鄧尼金,而且將其50余輛坦克據為己有。
紅色發端
在最終擊敗鄧尼金之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已經開始致力于構建坦克部隊。對紅軍來說幸運的是,他們手里掌握著彼得格勒、下諾夫哥羅德、莫斯科、哈爾科夫和基輔等地的大型工廠,軍事工業委員會很快決定:1919年8月責成下諾夫哥羅德的工廠仿制雷諾坦克。
整整一年之后,第一輛成品出廠,被命名為“自由斗士列寧同志”。到1921年夏天,又有14輛坦克完成,名字同樣有著革命年代特色:卡爾·馬克思、紅軍戰士、紅星、利昂·托洛茨基……
紅色發端預示著未來,而在內戰最艱苦的階段,為紅軍沖鋒陷陣的坦克則來自于敵方陣營。據官方記載,紅軍從1919年到1921年共繳獲或修復了59輛Mk V型坦克、17輛Mk A型和1輛Mk B型,大部分來自鄧尼金所部。
鄧尼金不光為紅軍“輸送”坦克,紅軍還在8名前白軍坦克教官的幫助下,創建總課時136小時的訓練課程,培養了最初的坦克手和軍官。
1920年4月25日,波蘭人進攻烏克蘭西北部,紅軍第1坦克分遣隊的1輛Mk A型坦克在6月4日首次參戰,成功掩護了本方撤退,不過后來卻被敵軍炮火擊傷。
緊接著,第2分遣隊的3輛Mk V型于7月4日加入戰場。這些坦克同裝甲列車“解放者”號以及若干輛裝甲車有效支援了第15集團軍步兵。戰斗中,有1輛坦克陷入了濕地,另外2輛毀于波軍炮火,但其余坦克成功突破敵軍陣地。
紅軍此時的坦克分遣隊編制為:每隊轄2個排,每排2輛坦克。當7月這場戰斗證明各兵種間可以實現有效的協同后,紅軍很快于9月6日發布戰術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坦克的任務是“支援步兵實施突破”,同時“由炮兵提供掩護”。
追擊南部殘敵
與波蘭的戰爭在1920年10月12日宣告停火,這樣一來,紅軍得以南下對付盤踞在克里米亞半島的白軍弗蘭格爾部。
此時的克里米亞半島號稱白色陣營的“最后堡壘”,弗蘭格爾手下集納了鄧尼金部的大部分殘軍,1920年7月時有25000名步兵、500名騎兵、13輛坦克,還有數量不少的軍艦。到了10月,更擴充為41000名步兵和17000名騎兵。白軍的坦克包括第1分遣隊(6輛Mk V型)、第2分遣隊(4輛“獵犬”)、第3分遣隊(6輛Mk V型)、第4分遣隊(4輛“獵犬”)、直屬隊(2輛雷諾FT-17)。
趁著波軍入侵,弗蘭格爾在夏天一度展開攻勢,坦克、飛機、軍艦聯合突擊的場面頗為壯觀。在攻向第聶伯河沿岸陣地的戰斗中,白軍的第一和第四坦克分遣隊突破較深,但也在紅軍的炮火打擊和步兵的手榴彈近戰中被擊毀了3輛。
進入10月,從西線戰場上抽出手來的紅軍搶渡第聶伯河,并在卡霍夫卡地區建立橋頭堡,在10月的剩余時間里,此地就成為雙方爭奪的核心。
弗蘭格爾全力撲向卡霍夫卡,而白軍坦克的最后一次“師”級作戰也在此地展開。10月14日清晨,共有12輛坦克保持著乘員彼此目力可及的間距,以直線隊形向前推進。它們撞上了鐵板——紅軍的橋頭堡有三道防線,密布著戰壕、鐵絲網、反坦克壕、地雷場、火炮、機槍陣地。僅兩天,白軍損失了9輛坦克,失掉了繼續前進的勇氣。
22日,紅軍的4個坦克分遣隊開到戰場,共計14輛MK V型和1輛MK A型。在轉進途中,有的坦克沒有由鐵路運輸,而是進行了長距離的履帶行軍,結果都得大修。順利抵達的坦克中,有幾輛在11月1日突然發生散熱箱凍裂。調查后才明白,原來乘員們把坦克上用作防凍劑的酒精給全部喝掉了。
當然這些只是插曲,紅軍坦克和更多有生力量的到來,宣告內戰進入了尾聲。弗蘭格爾所部丟盔棄甲,克里米亞半島被紅軍解放。
而值此內戰的收官階段,又有多輛坦克成了紅軍的戰利品,這些坦克此前已經在雙方陣營間經歷了多次易手,其經歷恰好映證了托爾斯泰描寫俄國內戰的《苦難三部曲》里的名句:“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堿水里煮三次。”
奠基
綜觀整個俄國內戰的進程,紅軍在裝甲列車和裝甲車方面占有明顯優勢,而坦克力量處于絕對劣勢。新生蘇維埃的第一批自制坦克是以FT-17為藍本,稱作M型(“小型”之意)或者KS型。
數年之后,設計師扎斯拉夫斯基對這種坦克加以改進,導致了T-18輕型坦克的出現,這成為上世紀20年代產量最高的坦克。有意思的是,正如FT-17在法軍中參與了1940年西線戰役,數百輛T-18M成為了衛國戰爭爆發的親歷者。
至于那些繳獲自白軍的坦克,直到1931年才全部轉入二線,供坦克學校、地方哨衛或者博物館收藏。不過,蘇聯紅軍在1940年從愛沙尼亞又繳獲了4輛Mk V型坦克,它們當年曾參與進攻彼得格勒,后來則被紅軍用于防守塔林,一直使用到1941年8月。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這用來評價俄國內戰時期的坦克極為恰當。
當時的坦克技術缺陷很多:火力較弱,防護不足,機動性能無法令人滿意,一旦在戰場上發生機械故障就幾乎不能修理。坦克手也不是令人羨慕的兵種,不得不忍受發動機的難聞氣味、火炮發射后的濃煙以及高得嚇人的車內溫度。而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無論在哪個戰場上,坦克的數量總是太少。
盡管如此,坦克在俄國內戰中的亮相仍然是至關重要的。日后強大的蘇軍坦克部隊,正是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埋下了第一塊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