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多年,習慣了每年迎來一批新兵,送走一批老兵,以為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來自我安慰,應該不會再有感動,再有傷痛。但在眼前迷離的一剎那甚至在夢中,他們卻又清晰地浮現在我的面前,成為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老兵情結”。
好兵“小吳”
“小吳”,大名吳進軍,信號專業,湖北人,2002年12月入伍,2007年12月退伍。剛上島那一段,我一直以為他是個“廣仔”,這是因為他的體貌特征完全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廣仔”標準——黑、瘦、小。
“小吳”是勤奮的,入伍時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卻實實在在地勤學苦干,在枯燥乏味的信號臺,短短時間就精通了信號專業,成了信號臺的“頂梁柱”,值班期間沒有發生過一起錯漏情況。“小吳”剛入伍時,字寫得不怎么好,于是他利用空閑時間,買了鋼筆字帖照著練,到退伍時,已經能寫出一手堪與字帖媲美的鋼筆字,自然也成了連隊文化宣傳的骨干。
“小吳”是隨和的,入伍時還不到17歲,個子最為瘦小的他也就被老兵稱為“小吳”,這個名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等到他當了班長,別人還是稱呼他“小吳”,甚至剛入伍的新兵也這樣叫他,他也不生氣。誰有事叫他幫忙,只要叫一聲“小吳”,他就會跑過去一心一意幫你解決。最讓我感動的是臨退伍前,按規定,他這種敏感崗位需要提前進行交接和調離,“小吳”一絲不茍地把各種文件整理登記好,交接后卻找到我提了兩個請求:第一,他希望能把自己在信號臺工作這么長時間所積累的經驗整理下來,留給后來的戰友;第二,新兵還沒上島,值班人員短缺,他希望能繼續站好這最后一班崗(其實他“應該”站的已經算完成了)。
第一個要求,我答應了,畢竟他留下的那厚厚一本若干萬字《信號值班建議守則》可謂實用明晰,堪稱他多年來心血的結晶。事實證明,這個《守則》作為島上信號專業的教材和實用技巧規則,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第二個要求因為涉及到上級的明確規定,我也沒辦法答應,于是“小吳”就帶著這個遺憾離開了小島。
在以后的聯系中,得知退伍后的“小吳”外出打工去了,日子過得充實而富足。“小吳”在珊瑚島上種下的茄子今年照樣是果實累累,而遠在他鄉的“小吳”卻還在為夢想打拼,用他自己的話說:“有了在西沙當兵的經歷,我相信只要努力,夢想總會有開花的時候!”
憨兵“小白”
“小白”不姓白也不叫白,大名張涵銘,只因為來自山水滋潤的四川,天生皮膚特別白,又因其是報務專業,在室內值班的時間長,所以在這個流行“西沙黑”的小島上保持了難得的嫩白皮膚。一次,某位上島檢查工作的首長看到他,開玩笑地說:“這里也有小白臉。”于是,“小白”這個名字就被叫開了。
“小白”是個憨兵,對理想并沒有過高的追求。他自己常說的就是“做好眼前的事”,而他就是靠著這種憨勁兒博得了大家的喜愛和歡迎,又在軍事訓練中取得了優異成績。2007年守備部隊開展比武競賽,當時他聽說“只要”拿一個第一和一個第二就可以記一次三等功,于是毫不掩飾想立功的念頭,報名參加了報務專業和單雙杠項目。報務專業是“小白”的強項,大家公認他在這方面已經“爐火純青”,拿個第一應該不在話下,但是論起單雙杠似乎弱了一些。結果“小白”不分晝夜地苦練,硬是練出了一身“健美先生”的肌肉,成績更是直線上升。
“小白”這下對于拿第一是信心百倍,戰友們開玩笑說,等他立了三等功,就熬一鍋石斑魚湯給他慶賀,可偏偏老天跟他開了個玩笑:就在比武來臨的當口兒,突然來了寒潮,而且一吹就是一個多月,弄得比武計劃一推再推,最終不得不取消了!“小白”那個失望勁兒就甭提了,當時正好面臨老兵退伍,好多戰友勸他繼續留隊,第二年可以再參加比武競賽,不信就拿不了三等功。可是,“小白”權衡了各種因素,最終還是遺憾地選擇了退伍。離開部隊那天,他哭得很傷心,他說立不立三等功無所謂,關鍵是沒有拿到第一名,沒法證明自己,更沒有給連隊爭得榮譽。后來,“小白”重新回去讀書,考上了大學,我相信只要他保持著那股爭強好勝的憨勁兒,總會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
懶兵“阿保”
“阿保”,大名王保,廣東人,卻長得肥頭大耳,不似一般的“廣仔”那樣精瘦。“阿保”算個“兵油子”,從他跨進連隊的第一天起,大家就這樣評價他:吹起牛來一套一套的,可是一上訓練場,多半就“熄火”了。新兵集訓下來,他沒有幾項及格的,而且訓練強度大點兒,他的肥臉就更加“腫大”了,后來干脆天天躺著,還說“頭痛”。新兵班長對他失去了信心,就讓他去醫院看病,沒想到“阿保”還真是患了淋巴腫大,醫生也建議不能劇烈運動。
要知道,一名上等兵一旦被確定不能劇烈運動,那就等于宣告了他的軍旅生涯已經到了盡頭。“阿保”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以身體有病為由,拒不參加連隊各項訓練。我們大家也因為他確實有病,不敢逼他參加訓練,只好讓他到操不出操。平時大家在炎炎烈日下訓練,“阿保”在樹蔭下乘涼,久而久之,“懶兵”這個“帽子”就穩穩當當地落在他的頭上。
后來連隊建了一個鴨圈,看“阿保”在旁邊閑著礙眼,干脆讓他去養鴨子。沒想到,他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每天給鴨圈打掃衛生、換水、喂食,還真勤快,另外還把連隊炊事班的一些剩菜葉和魚內臟拌到飼料里,給鴨子增加營養。在他的精心喂養下,這第一批小鴨子竟然像吹氣球一樣迅速長大了,不久又孵出了第二批。每周,連隊都要殺幾只鴨子,讓官兵們解解饞。
連里這下子因勢利導,表揚了“阿保”。這下子,他可更來勁了,不但總結出了生態養鴨法,還利用入伍前的維修和焊工手藝,一有空就修修補補,為連隊建設出了不少力。雖然到退伍時,“阿保”也沒有摘掉“懶兵”這個“帽子”,但每當我經過島上的養鴨場時,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阿保”在鴨圈里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