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至1934年被當時南方革命根據地群眾稱為“頭屆紅”時期,那時蘇區的孩子早當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共同以稚嫩的肩膀打起了工農解放的歷史重任,用青春和熱血澆鑄了紅色政權的基石。但他們的命運卻千差萬別——有的在新中國身居“廟堂高位”,有的散落民間鄉野而淡泊終生;有的彪炳青史、名滿天下,有的卻湮沒到鮮為人知的地步;不過絕大部分是在對敵斗爭甚至內部傾軋中英年早逝,或在歲月、疾病的侵襲下壽終正寢,至今尚健在的已經微乎其微。
梁士海,就是當年無數參加革命的蘇區孩子中,散落民間鄉野、淡泊終生、鮮為人知、至今尚健在的一個。
擴紅不力,被關班房
為當紅軍,大鬧公堂
1916年3月4日,梁士海出生于江西省瑞金縣黃安區(今云石山)陂下鄉豐垅村,自幼性格豪放仗義,練就了一身過硬功夫,在同齡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用客家話,被稱為“賴子頭”。
1929年初,朱德、毛澤東考慮到國民黨大兵壓境,困守則經濟無出路,遂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采用“盤旋式打圈子”和“波浪式推進”的游擊戰術,積極發動群眾,逐步應付“圍剿”,鞏固和擴大贛南革命根據地。梁士海因跟土豪劣紳、地痞惡霸作斗爭勇敢,組織協調能力較強,先后擔任了豐垅村兒童團團長、陂下鄉少先隊大隊長兼共青團支部書記,思想覺悟和領導才干一時顯得出類拔萃。
然而,隨著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上海遷入瑞金,進而權力中心轉移到中央蘇區,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逐漸蔓延,乃至占據了黨和軍隊的統治地位。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盲目推行“正規戰爭”、“現代軍事戰術”,擺出了一副要“硬碰硬”、“決一死戰”的姿態。由于戰線拉長、兵員不足,他們只得頻繁發動“猛烈地擴大紅軍”運動,層層攤派下去硬性指標,限時限量完成招兵,以至于蘇區境內所能承受的人力、物力負擔達到了極限。
按照1933年5月制定的“擴紅沖鋒月”計劃,瑞金縣各鄉分配到了20個“擴紅”任務。梁士海負責的陂下鄉本來就人口基數少,青壯年勞力基本上都參加紅軍或支前了,這回盡管他使出了渾身解數,在規定的期限內也只勉強找到14個年幼體弱的“細賴子”。但上頭不問青紅皂白,硬給他扣上了“消極怠工”“帽子”,把他抓去關禁閉、罰苦工,吃餿飯吃得“翻腸倒肚,嘔干了苦膽胃酸”。
梁士海一急之下,自己主動要求參軍湊數。鄉里領導起初不答應,說你這個“賴子頭”一走,往后陂下鄉的少先隊、青年團工作更難做了……但見他確實去意已決,最后還是強顏歡笑,敲鑼打鼓把他們一行15人送去了區政府。
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共青團區委書記也以同樣的理由,“卡”住梁士海不放,二人為此在區政府大院內扭打成一團!區委、區政府的領導擔心事情鬧大,趕緊給自己“找臺階下”:“要去當紅軍,也不能太冷清哇,再窮再忙,也得買幾串鞭炮放一放、組織人馬送一送哇!”打架打出來的熱鬧就這樣被掩蓋了。
軍中比武,小試鋒芒
虎口擒敵,聲名遠揚
梁士海在瑞金補充師經過短期集訓后,鑒于他軍政素質較高,又是基層團干部出身,先后被編入紅一軍團、紅九軍團三師九團一營,擔任某連的共青團支部書記兼密查員。該連連長綽號“蠻牛牯”,仗著身強體壯,有幾分蠻力,經常欺負弱小新兵,可謂官僚主義、軍閥作風嚴重。梁士海忍無可忍,挺身而出,對他進行嚴厲批評。
“蠻牛牯”惱羞成怒,提出要跟梁士海單挑。當時只見他擺開架勢,推掌頓足,嘴里“嗬哈嗬哈”怪叫著,老鷹撲小雞一般追著梁士海狂抓亂撲。梁士海先避其鋒芒,然后看準破綻,一把攥住他的雙手,順勢往前一拉,重重地把他摔了個“狗吃屎”。“蠻牛牯”還不肯服輸,又提出要跟梁士海比槍法,向當地群眾討來幾支線香點燃后,插在十步開外,二人對著線香各開三槍。結果梁士海彈無虛發,“蠻牛牯”也許沒發揮好,反而吃了“鴨蛋”。從此,“蠻牛牯”威風掃地,梁士海自然聲名鵲起。
1933年9月25日,國民黨北路軍開始大舉進犯黎川,拉開了第五次軍事“圍剿”戰幕。紅九軍團奉命北上增援,在宜黃、南豐一帶以弱擊強,投入了攻堅消耗戰,試圖阻擋國民黨北路軍南下。梁士海一馬當先,率部連續沖垮了敵人七道工事,但在攻打一座堅固的炮樓時,遭到對方猛烈火力壓制。梁士海見硬攻不下,就跟指導員商量夜襲,但當隊伍潛伏到炮樓前面的一片寬闊地帶時,狡猾的敵人突然放起了“電槍”(當時對照明彈的稱呼),照得大伙眼睛都睜不開。敵人趁機傾巢出動,瘋狂反撲,“蠻牛牯”見勢不妙,竟帶著親信叛變投敵了!
黎川初戰失利后,黨的左傾領導人并沒有吸取教訓,又從軍事冒險主義轉向軍事保守主義,實施分兵把口的消極防御之下策,再次導致雞公山、廣昌和建寧相繼失守。1934年7月,為了緩解中央蘇區的軍事和經濟壓力,紅九軍團奉命護送紅七軍團東進,北上抗日,完成任務后,回師攻打閩北重鎮尤溪口。但當地軍閥盧興邦閉關自守、負隅頑抗,幾番強攻均未能奏效,一時陷入了僵局。
梁士海所部及時改變策略,挑選骨干分子,組成便衣隊,尋機混進敵人內部。梁士海化裝成一個結巴的瘸腿乞丐,成功地抓獲敵人一個哨兵,并從他嘴上套取了口令,然后往上逐級騙開關卡,一舉端下了盧興邦的老巢。是役繳獲了大量軍需物資,活捉了大批俘虜。遺憾的是,受當時“以血還血”的左傾俘虜政策影響,俘虜們被押回瑞金后,大部分被活埋在云石山鄉的高石子和下陂子,軍閥盧興邦由此跟中共結下了不解之仇。
全家革命,紅到透亮
慘遭報復,東躲西藏
此后,梁士海所部轉戰連城溫坊,協同友軍阻擊國民黨東路軍,四天時間連打了兩場勝仗。但局部的勝利已經無法扭轉乾坤,1934年9月30日,中央蘇區東線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松毛嶺失守,紅九軍團奉命撤出戰斗,率先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漫漫萬里征程。在突破國民黨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時,梁士海不幸被粵軍的流彈擊中大腿,掉隊后,被迫輾轉返回家鄉養傷。
11月10日,國民黨東路軍第十師李默庵部攻占瑞金縣城,隨后由北路軍第十八軍陳誠部接管。為了消除所謂“赤化”影響、永絕“匪患”,陳誠在當地成立了“地方整理委員會”、“清鄉善后委員會”等反動組織,把全縣劃分為十個重點區,叫囂“茅草要過火,石頭要過刀,人要換人種,谷要換谷種”。經過這場持續八個月之久的浩劫,瑞金總人口減少了一半,境內“百物蕩盡,一望荒涼;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
梁士海家五個人參加革命,時稱“一門出了紅五頭”,簡直紅透了:他的父親梁學祥擔任過豐垅村貧協主席,大哥梁士河擔任過中共西江縣臨時縣委書記,大嫂鐘桂娣擔任過黃安區婦女部部長,弟弟梁士法擔任過豐垅村兒童團團長。此外,他的母親楊火秀還救過蘇維埃中央政府糧食部部長陳潭秋的命,陳潭秋出于報恩,贈給她一只珍貴的銅箱。反動勢力自然不肯放過這樣的典型,視他家為“眼中釘、肉中刺”,見紅軍主力走了,當即全面清算——大哥梁士河夫婦遭暗殺,父親梁學祥也被折磨致死,梁士海帶著母親和弟弟流離失所,先后逃亡到九堡新田和萬田板長,替人做長工度日。
解放后,梁士海歷任新華地鄉政府副主任、貧協主席、萬田鄉副鄉長,1957年冬舉家從萬田搬回云石山。但此時早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他們一家人的革命經歷無從證實,梁士海最后成了“普通農民”,好不容易爭取回來的一幢老房子也被一場大火燒毀,母親楊火秀為了搶救陳潭秋贈送的銅箱,差點被活活燒死。事后,梁士海的兒子自作主張,用油漆把黑不溜秋的銅箱粉飾了一遍,結果弄巧成拙,破壞了原狀。直到有一年,陳潭秋的女兒來瑞金追尋父親的革命足跡,見了銅箱,當場痛哭,對此深以為憾。
如今,梁士海雖然年逾九旬、雙目失明,但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當年的猛氣雄風猶存。有關部門曾經多次想收藏這只銅箱,也有文物販子登門高價求購,但梁士海認為他家鬧革命鬧得家破人亡,就留下這么一件“紅色信物”,說什么也不肯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