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鏡子被發明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河流、湖泊、水池里的水可以映照出自己的影像。聽起來好像很不方便,但對原始人來說,反正洗臉、洗手也要到水邊去,順便照一下不就得了?如果實在想在“家”里照這種“水鏡子”,還可以用陶器盛了水,端回去照嘛!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像鏡子這樣表面比較光滑的東西,之所以能照出物體或人的影像,和光的反射有關。就拿水來說吧,因為照在水上的光線是有明有暗的,所以水并不是總能將人的模樣照得十分清楚。有的時候,只能看到一個黑乎乎的影子。不過,在神話時代,人們并不是因為這一點才想到要發明鏡子的。這里還有一個傳說呢!
相傳,黃帝的一個妃子叫嫫(mó)母,她的相貌十分丑陋。她也知道自己長得比別的女人難看,因此不愿意和別人一起到水邊梳洗打扮。有一次,她在路邊發現了一塊非常光滑的石片,太陽光照在上面,亮光閃閃。她拿來看了一眼,發現石片上映出了自己模糊的影子。回到住處后,她用石頭精心地打磨這塊石片,上面的影子越來越清晰了。再用動物的毛皮反復摩擦,最后石片上就顯示出了一個人的臉。嫫母開始還不知道這張挺難看的臉是誰的,后來,她拿著石片到水邊一核對,才發現石片上的丑女人竟是自己。從此,她更不愿意到水邊去了,就坐在茅屋里,照著這塊石片裝扮自己。
黃帝發現嫫母很少出門,便去看望她,發現她正對著那塊石片看來看去。當黃帝走近時,嫫母也石片上看到了黃帝,立即起身拜見。黃帝拿過石片端詳許久,說:“別看嫫母貌丑,但卻想到把石頭磨亮,可以照出影子。以后大家可以不用到水邊去照臉了?!本瓦@樣,嫫母成為了鏡子的發明者。
這雖然只是個傳說,但卻反映出最早人工制作的鏡子,應該就是用光滑的石頭做成的。后來到了青銅器時代,人們便用銅來磨制鏡子,因而有“以銅為鏡”之說。不過,銅畢竟是一種金屬,容易受潮變暗,還會長出“銅綠”來。那樣的話,銅鏡也就“失靈”啦。所以那時候的鏡子,還真得“趁早用”呢!
到了十三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人制成了平板玻璃。人們在平板玻璃后面粘上一塊金屬板,才制成了較為理想的鏡子。不過,由于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這種鏡子的價格貴得出奇。當意大利的公主瑪麗亞·美第奇嫁給法國國王時,就收到了一面鏡子作為贈禮。別看這鏡子只有一本書那么大,價值卻高達15萬法郎!后來,人們發現用水銀來代替金屬板,涂在玻璃后面,也可以形成一塊明亮的平面。這樣制成的鏡子不僅光亮度好,而且價格也低,一般老百姓都能用得起。但是,水銀是有毒的。那時候,做鏡子的工人常常發生中毒事故,不少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直到十九世紀末,人們才發明出了一種比較好的制鏡方法,即銀鏡反應法。這種方法是先將平板玻璃用堿液洗干凈,然后將配制好的銀氨溶液和甲醛(quán)溶液(或葡萄糖溶液)倒在玻璃上,這些溶液在玻璃上發生化學反應,就生成了金屬銀,等這層金屬銀沉積在玻璃板上,就制成了鏡子。為防止金屬銀變暗和脫落,最后還要在鏡子的背面涂上油漆,把銀層保護起來。這就是現代的鍍鏡方法。我們現在使用的大大小小的鏡子,也都是這樣制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