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標有哪幾類
蛋白質類瘤標 最常用的是甲胎蛋白(AFP),用于診斷肝癌;癌胚抗原(CEA),用于消化道、肺、乳腺等腫瘤的隨訪監測;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用于診斷前列腺癌。
糖類抗原瘤標 如CA125、CA199、CA153等,適用于肺、乳腺、消化道、婦科等腫瘤的預后和隨訪監測。
酶類瘤標在細胞癌變過程中,由于基因調控失調,導致與調控有關的某些酶發生改變。在血清中檢測這些酶的變化,用于腫瘤的診斷,如堿性磷酸酶用于多發性骨髓瘤、轉移性骨腫瘤的診斷;Γ-谷氨酰轉肽酶(GGT)及其同工酶(GGTⅡ)、巖藻糖苷酶(AFU)用于診斷肝癌。
激素類瘤標惡性腫瘤可分泌異位激素,當腫瘤切除后,激素消失;腫瘤復發時,激素又可增高。如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于診斷絨毛膜癌及治療效果的監測。
瘤標有什么作用
1.用于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些腫瘤在演變過程中產生一些較為特異的標志物,測定這些標志物有利于腫瘤的早期診斷。同時,根據某些腫瘤指標水平的不同,也可作為鑒別診斷的參考。例如CA199的參考值為0~37單位/毫升,37~70單位/毫升為可疑,>70單位/毫升時惡性腫瘤的機率明顯升高。
2.判定預后:例如CA199的水平與胰腺癌的大小、癌腫早晚有關,同時隨癌的浸潤和轉移而呈進行性上升,因此,CA199水平低者手術切除的可能性較大。腫瘤切除后CA199水平明顯下降至正常者,預后較好。
3.監測療效和復發:術前CEA增高的結腸癌、直腸癌患者,術后監測CEA水平下降,表示手術效果好,如不下降表示手術不徹底或預后不佳;化療后如CEA下降,表示對化療敏感,反之則無效。同時,定期檢測CEA作為術后監護,一旦發現其再度升高,即提示有癌腫復發的可能。但對結腸、直腸癌術前CEA不升高者,術后監測CEA則無意義。同樣,AFP增高的原發性肝癌術后患者,定期檢測AFP是早期發現肝癌復發的重要指標之一。
應用瘤標的注意事項
1.每種瘤標均有多種測定方法,不同方法測定的參考值有差別,在分析測定結果時應參考該方法的參考值。
2.有些腫瘤指標如CA199、CA125、CA153,對腫瘤的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不能單獨作為確診指標,因為其并非為某種腫瘤所專有,在腫瘤患者和正常人之間有重疊現象。
3.判斷瘤標的意義應結合臨床。例如甲胎蛋白(AFP)升高時,應與慢性肝病作鑒別。慢性肝炎、肝硬化有19.9%~44.6%的患者AFP升高,但多在25~200納克/毫升之間。另外,良性肝病活動常先有谷丙轉氨酶(ALT)明顯升高,AFP是相隨或同步關系,一般在1~2個月內隨病情好轉ALT下降,AFP隨之下降。有時良性肝病活動,AFP也可呈反復波動、持續低水平等動態變化,需警惕在肝病活動的同時有早期癌存在。
4.定期觀察動態變化。某項瘤標輕微升高時,應每隔一個月復測,連續3次,若逐漸上升則有臨床意義;若逐漸下降,一般認為意義不大。
5.注意影響瘤標檢測的因素。有些瘤標如PSA在前列腺按摩后會升高1.5~2倍,7天后影響才減小。前列腺穿刺活檢患者血清PSA明顯升高,平均升高5.91倍。因此,穿刺活檢后PSA檢測應在至少1個月后進行。另外,不同年齡組的PSA水平不同,應選用與年齡對應的PSA參考值,通常40~49歲為0~2.5納克/毫升,50~59歲為0~35納克/毫升,60~69歲為0~5.4納克/毫升,70~79歲為0~6.3納克/毫升。
6.應結合影像學檢查如B超、CT、MRI,以及其他檢查如纖維鏡等,以提高早期診斷的確診率。
7.有些健康人體檢做多項,甚至10多項瘤標檢測,這種撒大網篩查腫瘤的方式不應推薦。因為有些瘤標早期診斷價值不大,陽性率又低,而且特異性不強。應在有必要時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單項或聯合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