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一個解酒的秘訣,就是酒后服用去痛片,不但醒酒快,而且還可以防止飲酒后出現的頭痛,效果很好。止痛片也叫去痛片,曾用名索米痛,屬于非甾體解熱鎮痛藥,主要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咖啡因、苯巴比妥等。其中對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和苯巴比妥有退熱、鎮痛、抗炎作用;咖啡因能興奮大腦皮層,提高對外界的感應性,并有收縮腦血管,加強前者緩解頭痛的效果。
單從前面的論述來看,似乎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秘訣。但實際上是不能用的。因為解熱鎮痛藥的主要不良反應是引起消化道出血,再加上飲酒后酒精對消化道的刺激,很容易引起消化道潰瘍、出血、穿孔等,甚至引起嚴重后果。因此,酒后不僅應當禁用去痛片,而且其他有類似作用的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都不能服用。此外,酒后還應當慎用以下藥物。
中樞性鎮痛藥目前常用的鎮痛劑,除了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物外,另一類是以嗎啡、哌替啶(杜冷丁)為代表的中樞性鎮痛藥。中樞性鎮痛藥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通過激動中樞阿片受體而產生鎮痛作用。但本類藥物的另一個作用是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大量飲酒者因體內乙醇濃度較高,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如果同時應用本類藥物,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累加,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呼吸抑制而發生不可預測的后果。
鹽酸山莨菪堿(曾用名654-2) 曾經有一個患者,因為大量飲酒后胃部疼痛,到一家診所就診,接診醫生沒有多想就為患者開了10毫克鹽酸山莨菪堿肌肉注射,患者用藥后很快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而猝死。鹽酸山莨菪堿除了能解除由于消化道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阻斷竇房結M受體,使迷走神經對心臟抑制作用減弱而加快心律。大量飲酒的人由于酒精擴張血管、加快心律,兩者作用疊加,導致患者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頭孢類藥物酒精進入體內后,經過乙醇脫氫酶作用轉化為乙醛,乙醛在乙醛脫氫酶作用下轉化成乙酸,乙酸經過體內還原氧化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后排出體外。頭孢類藥物能夠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使乙醛不能順利轉化為乙酸,造成乙醛在體內大量蓄積而中毒,表現為頭痛、惡心、皮膚潮紅、瘙癢、腹痛、心動過速、血壓升高、胸悶煩躁等,甚至危及生命。其他能產生相似作用的藥物還有甲硝唑類藥物、呋喃唑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