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頭總覺得自已關節有問題,但也說不準是什么病,因為病得有些蹊蹺。比如說吧,走起路來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就是走不遠,累了坐下歇歇,又啥事也沒有;上樓梯僅有些費力,但下樓梯就感覺關節痛;喜好太極拳,但一套拳下來,從屈膝的半蹲位好像就立不起身來……到醫院骨科咨詢,說可能是骨性關節炎,是老年人膝關節退化的緣故,沒啥好的治療辦法。要想徹底治愈,就試試全膝關節置換術。
的確,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應對骨性關節炎的終極方略。但這畢竟是一個大手術,而且治療費用也比較高。對于疾病早期和中期的患者,不必急于去做。現代骨科對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路徑,具體說來,就是——
第一部:藥物治療
對于早期骨性關節炎患者,藥物治療費用低,效果好,是最佳選擇。臨床常用的藥物有以下幾種,可以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擇。
透明質酸鈉為關節腔滑液的主要成分,也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內起到潤滑作用,減少組織間的磨擦,在關節腔內注入后可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常于關節內注射,1次25毫克,1周1次,連續5周,須嚴格無菌操作。
氨基葡萄糖包括硫酸氨基葡萄糖和鹽酸氨基葡萄糖,為構成關節軟骨基質中聚氨基葡萄糖(GS)和蛋白多糖的最重要的單糖,正常人可通過葡萄糖的氨基化來合成GS,但在骨關節炎者的軟骨細胞內GS合成受阻或不足,導致軟骨基質軟化并失去彈性,膠原纖維結構破壞,軟骨表面腔隙增多使骨骼磨損及破壞。氨基葡萄糖可阻斷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促使軟骨細胞合成具有正常結構的蛋白多糖,并抑制損傷組織和軟骨的酶的產生,減少軟骨細胞的損壞,改善關節活動,緩解關節疼痛,延緩骨關節炎癥病程。口服1次250~500毫克,1日3次,就餐服用最佳。
非甾體鎮痛抗炎藥可抑制環氧化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對抗炎癥反應,緩解關節水腫和疼痛。可選用cox-2抑制劑,如西樂葆,口服一次200毫克,1日1次或2次,可明顯減少胃腸道反應。
第二部:膝關節鏡手術
若骨性關節炎癥狀進一步加重、藥物治療無效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實施第二步方案——膝關節鏡手術。在關節鏡下行關節清掃術,對退變的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等進行清理、修復,取出關節內游離體,等。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數日即可下地活動。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后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若不注意保養,疾病仍有可能繼續發展。
第三部:全膝關節置換或其他手術方案
骨性關節炎進展到晚期,患者部分或完全喪失行走能力,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就需要果斷地采用關節置換手術。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最佳年齡為60歲~75歲。然而,隨著醫用材料科學和手術技術的進步,患者的手術年齡范圍大大放寬,很多高齡患者的年齡遠遠超出70歲,都取得了較好的手術效果。
近年來,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由于這些患者活動頻率很高,如果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假體經常處于高應力之下,容易導致假體損壞。因此,對于年齡小于55歲的患者,可以選擇其他的手術方式治療,如截骨矯形術。這種手術方式的設計思路十分精妙,通過截去患者的部分骨骼,達到改變下肢受力線的目的。這樣對關節軟骨某一部位的異常壓力和磨損就能大大減輕,關節的使用年限自然也就顯著延長了。
全膝關節置換為最后的挽救性手術,目前的手術技術和假體設計等已經可以達到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創傷較大,手術要求高,恢復時間相對較長,費用高昂,一旦失敗后果嚴峻,對患者及家庭的經濟和精神等方面都是嚴重的考驗,非到不得已勿輕易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