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大珩院士的客廳里,掛著一位友人送給他的字幅,上寫著“光耀中華”四個大字。這既說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光學領域上的成就,也貼切地點明了王大衍在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央視《大家》節目在采訪王大衍時,也是以“光耀中華”作為主題。
王大衍是1955年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空間中心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光學學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作為新中國光學研究的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在我國光學領域所有的重大成果中,都有王大衍的身影。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與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光學測試……從理論到測試儀器設計制作,再到現場操作指揮,王大衍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包括我國第一次核試驗的火球發光動態觀測、第一顆遠程運載火箭的跟蹤測量,第一人造衛星的空間對地攝影、太陽輻射模擬等;還有激光、遙感、光纖,有關光的色度、溫度、長度等計量標準,彩色電視的色彩復原……這些成果從國防建設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我們都生活在光耀之下。為此,他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屆技術科學優秀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王大衍生活的早年,社會動蕩、戰亂不斷;他的生活水品也一般,說不上有什么養生之道。而且尤為稱奇的是,今年已經96歲的王大衍在生活中奉行不吸煙、不喝酒、不鍛煉的“三不”奇訣。這前兩“不”算是好的生活習慣,但不鍛煉卻與人們“生命在于運動”的常識相悖。然而仔細想想,卻又豁然開朗。王大衍的一生,既不為個人的蠅頭小利而勞累奔波,也不像官場上政客絞盡腦汁去左右逢源,而是把振興中華作為大目標,窮盡一生而不悔,一個目標接著一個目標地不斷超越自我。盡管沒有多少時間投入體育鍛煉,但他的鍛煉方法就是用腦思考;而且經常處在篤靜狀態,對調節身心健康也很有益處。《大家》的編導在做完節目后就大有感慨:王老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立大志,做大事,一生活得大氣。
正是由于大氣,王大衍從不為個人牟利。他三句話不離工作,而自己的生活卻極為艱樸。夫人勸他生活上不必太節儉,錢放在銀行也是放著,而王大衍卻說:錢放在銀行國家可以用。何梁何利基金獎100萬元,他拿出50萬元設立基金,獎勵那些在光學上有突出成績的年輕人。他從不爭名,指導學生毫無保留,對曾是自己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等內容,從不計較個人署名。他視學生如親人,蔣筑英去世時,他撒下了一掬熱淚。總結起來,王大衍研究學問、著書立說有平靜之心;碰到問題、遭到挫折有包容忍耐之心;幫助朋友、教誨學生有仁慈仁愛之心。古人云:大德必有大壽。王大衍可以為驗。今人欲求養生者,應以王大衍為鏡。
當然,王大衍之不鍛煉而長壽,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夫人的功勞。王老的夫人顧又芬是位兒科醫生,心地善良,待人細致周到,對王老更是沒得說。王大珩對老伴幾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顧也是有感于心,在他心目中,幾十年的夫妻生活如協奏曲一樣和諧美好,他們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嘴。王大珩坦言:“因為沒有什么可以吵嘴的,平常都各忙各的,都愿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家里的事都是顧大夫擔當,她任勞又任怨,也不計較什么。而且對我的生活和身體照顧得很多、很好,對家庭她付出了所有。”
其次是幽默。熟悉王大衍的人都知道,王老愛說相聲。在央視《大家》欄目采訪時,王大衍還即興來了一段。他還喜歡聽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他百聽不厭,伴隨他走過了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如今的王老依然在不停地學習和思考著,他的思緒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專業,描述著中國人未來的小康生活。他提出小康首先是人的健康,其次是生活的信息化和生活環境的生態化,而后應該是知識和教育。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他腦子里永遠裝著國家大計,心里面總是揣著憂患意識,他的精神已經鑄就一座豐碑,他的信念也已飄揚成一面不倒的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