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又叫退行性關節病,是關節老化后出現的疾病,既是生理過程也是病理過程。患者多數為中老年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它通常發生在身體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上,膝關節是“重災區”。 除了使患者感到疼痛、腿腳不便以外,晚期甚至可能導致畸形、殘疾,致殘率高達53%。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在骨關節炎病情的早期,患處關節軟骨會變粗糙、失去光澤,繼而出現裂隙、軟化或者剝落,軟骨下骨頭裸露,然后軟骨周圍組織增生,骨贅形成,軟骨下骨頭硬化,這時候會發生關節肥大、畸形。到了晚期,患處關節會出現持續性疼痛或者夜間痛,關節局部按壓后會有疼痛感。因為關節無力,走路時還會出現“打軟腿”,無法完全伸直,能彎曲的角度也變小,甚至出現膝關節內翻或外翻,形成O型腿或X型腿。
從患者本人的感受來講,早期患處關節會感到輕度或中度的間斷性隱痛,活動后加重,休息后好轉,疼痛常常和天氣變化有關。隨著病情進展,因為關節軟骨被破壞,關節面變得不平,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骨頭摩擦的聲音或感覺,在做上下樓梯、下蹲動作時尤其如此。有的患者還會在早晨起床時感到關節僵硬、發緊,活動后可以緩解。關節僵硬在氣壓降低或空氣濕度增加時加重,持續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很少超過30分鐘。
膝關節軟骨的老化、磨損是不可逆轉的,骨性關節炎治療以減輕或者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以及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總體治療原則是非藥物和藥物相結合,必要時手術。對于早期骨性關節炎患者,一方面要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或爬樓梯;另一方面也要讓關節在非負重狀態下進行一些適當鍛煉,比如游泳、騎自行車等,可以預防病情的發展。體重超重或肥胖者還應該注意減肥。坐在椅子上,伸直膝關節,使小腿水平停留在空中幾秒后再放下,重復練習,能鍛煉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起到保護關節的作用,也是預防骨關節炎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