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乳腺組織導管和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病變及進行性結締組織的生長。《瘍科心德集》中有這樣的描述:“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而消長。”調查資料發現,70%~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見于25~45歲的女性。本病雖非腫瘤,但約有3%~10%病人可呈瘤樣改變,少數病人有癌變可能。
主要臨床表現
⑴乳房疼痛:在月經前一周開始,隨后逐日加重,月經來潮后慢慢緩解。下次月經前周而復始地再次出現乳房疼痛。
⑵乳房腫塊:多數為多發性,腫塊可發于單側或雙側乳房內,好發于乳房外上象限,有隨月經周期而變化的特點,月經前腫塊增大變硬,月經來潮后腫塊縮小變軟。
⑶乳頭溢液:少數患者可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也有少數擠壓乳頭可見有血性溢液或乳白色液體溢出,或草黃色或棕色漿液性溢液。
⑷情志改變:患者可伴心煩易怒,每遇生氣、精神緊張或勞累后可加重。
⑸月經失調:部分患者可伴有月經不規則,量少或色淡等。
警惕癌變信號
由于乳腺囊性增生有惡變的可能,早期發現囊性增生惡變的跡象十分重要。
⑴乳房腫塊變化:單側乳房的腫塊在短期內增大明顯,質地較硬,侵及胸肌或胸壁則活動性差或固定。
⑵皮膚改變:表面粗糙,呈橘皮樣改變,或乳房皮膚皮膚顏色由淺紅色到深紅色,伴有皮膚水腫、增厚,表面溫度升高等炎性改變。
⑶乳頭改變:乳頭內陷,破損、潰爛,如果腫塊較大,會造成一側乳房腫大,使得兩側乳頭不能保持同一水平。
⑷乳頭溢液:如果未發現明顯腫塊,只是出現乳頭血性或液性溢液,也應及時就診,警惕乳腺癌的發生。
⑸淺表淋巴結腫大:如果發現腋窩、鎖骨上出現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質地較硬,活動差,應高度懷疑乳腺癌的可能。
并非都會癌變
發現乳房腫塊,患者往往擔心會演變為乳腺癌。其實乳腺增生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內分泌激素失調,臨床上分為單純性乳腺增生癥、乳腺腺病、囊性增生等類型。單純性乳腺增生癥、乳腺腺病多表現為經前乳房脹痛,月經過后消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很少會發生惡變。只有囊性增生病屬于癌前病變,可能發展為癌。
臨床上的乳房腫塊并不都是乳腺增生,還有部分乳房腫塊可能是乳腺結核、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積乳囊腫等。乳腺纖維腺瘤的乳房腫塊多為單側單發,腫塊多為圓形或卵圓形,一般無乳房脹痛,或僅有輕度經期乳房不適感,無觸痛,乳房腫塊的大小性狀不因月經周期而發生變化,以20~25歲患者多見;乳腺積乳囊腫可為單發或多發腫塊,質地稍硬,大小不均,球形或橢圓形,大的囊腫有的可以有囊樣感,多伴有疼痛,經前有觸痛或自覺痛,或經前變硬、經后變軟;乳腺導管擴張癥患者,在乳暈下可捫及多個與乳腺導管走向一致的小結節,邊界不清,部分與皮膚可有粘連點。
治療與預防
對單純性乳腺增生癥、乳腺腺病等良性增生,無需特殊處理,疼痛嚴重可采用具有疏肝理氣功能的中藥服用。對于囊性增生病的治療包括三部分:一是定期檢查,一般每半年復查一次。二是堅持服藥,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和軟堅散結的中藥為主,西藥可用碘化鉀,疼痛嚴重者可試用甲基睪丸素。囊性增生病是慢性病,病變組織對藥物的敏感性差,囊狀腫塊消失慢,治療時間長,有時需要內服藥物半年到一年才起效。三是手術全切除,局部變者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多能收到肯定性治療效果。有癌變趨勢,或經活檢確診為癌前病變者,可行單純乳切除術。
預防乳腺增生需要保持心情舒暢、情緒樂觀,減少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等攝入,生活規律、勞逸結合,禁止濫用避孕藥、避免人流,等。定期的乳房自檢有助于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