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是癌前病變的標識嗎
首先要正確認識“宮頸糜爛”。宮頸上皮分為復層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鱗狀上皮位于宮頸的表面,柱狀上皮位于頸管內,其交接部稱為鱗柱交接部。胎兒期鱗狀上皮生長至宮頸外口與宮頸管柱狀上皮相鄰,形成一個原始鱗柱交接部。此交接部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宮頸發育增大,宮頸管黏膜組織外移,即柱狀上皮外移,由于柱狀上皮僅為單層,非常薄,可以透見下面的血管及紅色的間質,因此柱狀上皮覆蓋的區域外觀紅色,呈細顆粒狀,看似“糜爛”。而復層鱗狀上皮覆蓋的部位外觀是光滑的,二者有清楚的界限。而且移位的柱狀上皮還可以被鱗狀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鱗柱交接部,稱為生理性鱗柱交接部;原始鱗柱交接部和生理性鱗柱交接部之間的區域稱為移行帶。絕經后婦女,伴隨雌激素水平下降,宮頸萎縮,原始鱗柱交接部又退回至宮頸管內。因此,絕經后婦女很少有宮頸糜爛。
值得注意的是,移位的柱狀上皮抵抗力相對較差,病原菌容易侵入,而且移位的柱狀上皮在鱗狀上皮化生過程中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刺激。因此,在宮頸原始鱗柱交接部和生理性鱗柱交接部之間的移行帶,是宮頸癌的好發部位。而且某些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患者的宮頸也可呈“糜爛”狀外觀,這是一些患者聽說宮頸糜爛會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其實,宮頸癌大都是鱗狀上皮癌,而腺癌相對比例較少,看上去“糜爛”的柱狀上皮是很少發生癌的。由于宮頸糜爛的實質是生理狀態影響下(雌激素)的柱狀上皮移位,所以,宮頸糜爛與宮頸癌沒有直接的聯系。
實際上,有許多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患者的宮頸并不“糜爛”, 而且臨床上發現,宮頸癌前病變不少發生在宮頸光滑的患者。宮頸癌前病變又稱宮頸上皮內瘤變,主要指的是宮頸鱗狀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因此,沒有宮頸糜爛的婦女,宮頸癌的風險一點也不低。
宮頸癌的“元兇”是HPV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宮頸癌的致病元兇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從感染高危型HPV至宮頸癌的發生,通常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一般要經歷持續HPV感染→宮頸上皮內瘤變(簡稱CIN,即通常所說的癌前病變)階段→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為宮頸癌的預防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因此,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宮頸癌的預防。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制備HPV疫苗,希望通過預防接種來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宮頸病變篩查需重視
醫生建議,對于性生活達3年以上者,無論宮頸是否光滑還是糜爛,一定要定期做宮頸細胞學檢查,以期篩查出癌前病變,及時治療,避免宮頸癌的發生。
有不少女性朋友在此方面有錯誤的認識,寧肯投入不少金錢去治療生理性的“柱狀上皮移位”,即“宮頸糜爛”,卻舍不得花錢去做宮頸癌的篩查和預防。由于不重視宮頸病變的篩查,有些宮頸癌竟然被當作一般的“宮頸糜爛”等宮頸炎而進行物理治療,從而導致癌組織經血流擴散,最終導致腫瘤擴散和患者死亡。我們曾見到有一位28歲女性,因為早孕在某家醫院行人工流產時發現有“宮頸糜爛”,人流結束時即接受了治療所謂宮頸糜爛的激光治療,沒想到半年后就被診斷為宮頸癌晚期。
英美等發達國家正是由于子宮頸癌篩查工作較好,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明顯下降。我國推算有95%的婦女未進行過宮頸癌的篩查,因而宮頸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們在此呼吁,生育年齡的婦女,特別是宮頸癌高風險人群,如性生活過早、多個性伴侶、多孕多產、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營養不良、性混亂以及有宮頸癌家族史等,一定要重視宮頸癌的篩查,千萬不可認為只有宮頸“糜爛”才可能得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