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不止一次地看過這樣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首次復診時喜形于色,再次復診時卻苦不堪言。原來病人在首次治療收到效果后,便認為病已痊愈而自行中斷了治療,招致疾病的復發和加重。為什么會這樣?筆者認為,與類風濕治療過程中病人所犯的幾個錯誤有關。
滿足一般治療,不對癥求區
風濕科醫生熟悉本領域的新知識,包括許多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僅能緩解病人的疼痛,還可改善其風濕病的病程。鑒于此,專科治療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20年前,由于醫生們對類風濕沒有今天這樣深刻的理解,只是將類風濕作為一般的關節炎來處理,治療上為病人開一些止痛藥,沒有對關節內部的損害做任何補救。如今雖然醫學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由于大多數病人求治的并非風濕科醫生,使得所接受的治療實際上還是20年前的樣子。
稍見起色。但不再看病
經過一段治療后,關節炎進入了穩定階段,病人便可能產生“沒必要再去看醫生”的想法。其實,即或在這種情況下,去醫院診病仍然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在同醫生保持聯系的情況下,醫生才有機會監測和了解你的疾病過程、治療效果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了解到潛在的復發危險,才能適時地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
守著電視,終日少動
雖然類風濕患者需要休息,但是太“靜”也可引發疼痛,特別是容易使關節僵硬。事實上,即使是在類風濕的發作期間,病人也可以做一些輕微的活動,有利于強健肌力、穩定關節、改善生活質量:同時,充分地維持和擴展關節活動的范圍,能幫助保持病人關節的活動力和靈活性。在暖水中進行輕柔的活動,可以得到水支撐力的幫助:步行也不失為一項良好的運動形式。當然,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安全且有利關節康復的運動方式,還是同自己的主治醫生談談為佳。
不堅持治療,常漏服藥物
不少病人在自感不錯,或者不再十分痛苦的情況下,就開始漏服藥物了。如果時常忘記服藥,血液中的藥物水平就會降低,關節炎的癥狀就會復發。這樣不僅會誘發疼痛,還可能加重類風濕的病情。正確的做法是,如果醫生囑咐需要服用某些藥物,就應該連續地服下去,以保證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穩定在治療所需要的水平上。如果偶爾忘記了服用,一旦想起來就要立即補服,但不要加倍服用。請記住,一定要將類風濕置于我們的控制之中,不要將自己置于復發后再治療的窘局之中。
自己用藥,忽視醫生的處方
老病號發現醫生的處方“變化不大”,就不去看醫生,開始自己用藥了。雖然常用一些止痛藥可以使關節舒服些,但它們對接二連三發生的關節破壞卻沒有作用。在減少或避免關節損害方面,強而有力的改善病程藥物治療開始得越早,取得的療效就可能越好。即使是久病的患者,也代替不了醫生,而且不利于防止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
精神抑郁,“見怪不怪”
同類風濕這一頑癥長期相伴的就是精神抑郁。抑郁癥使人在生活中少有快樂,一定不要讓它成為類風濕的伴隨疾病,增加類風濕的治療難度。除個人心理調整外,要取得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甚至通過必要的藥物治療,來幫助病人獲得解脫。
總之,雖然現代醫學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類風濕暫時還是一個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所以,病人必須要有與之作長期斗爭的作準備,要善待自己,關愛健康。只有面對疾病,堅持治療,才能取得最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