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媽今年68歲,家住三樓,每天早起鍛煉,身體一直不錯。但近半年上下樓梯時總感覺左側膝關節不適,用不上力,并且越來越嚴重,甚至感覺疼痛,有時夜里睡覺也會痛醒。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為骨性關節炎,說需要手術置換人工關節。王大媽想不通,自己退休后從未間斷鍛煉身體,怎么會患上這毛病呢?
骨性關節炎是由于關節軟骨受破壞,并引起軟骨下骨的硬化或囊性變、骨贅形成,使骨與骨的接觸失去了軟骨的緩沖和保護,針尖對麥芒,從而產生疼痛,導致功能障礙。其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初期輕微,后漸明顯,勞累后加重,休息好轉。患者漸漸發覺關節活動不便,上下樓和下蹲站立困難,晨起或休息后需經過一定時間的活動才能變得靈活。伴有滑膜炎時,關節明顯腫脹,活動受限制。嚴重時會出現膝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
關節過勞是基本病因
骨性關節炎好發于老年人,特別是絕經后的老年女性。肥胖者也易患骨性關節炎,這與關節負荷大,以及肥胖引起的代謝因素有關。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如礦工、織地毯工、重體力勞動者、職業運動員等,關節軟骨長期受高強度的應力磨損,或長時間穿高跟鞋,改變膝關節的受力點,增加關節負荷,都容易引起骨性關節炎。因此,只有避免關節過勞,才能有效降低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
1 注意關節保暖,佩戴護膝。寒冷刺激可以誘發關節滑膜的炎性反應,加重關節軟骨的退化。冬天佩戴護膝,可以避免寒冷的刺激。即便是在夏天,老年人在有空調的房間,帶上護膝也有助于避免冷氣侵入關節。
2 控制體重或減肥。肥胖是骨性關節炎發病的重要原因,故應控制體重,防止肥胖對關節負荷過大造成損害。
3 避免做關節負重大的運動鍛煉,如爬山、爬樓梯、長距離行走等。爬樓梯時關節承受的負荷是平地行走時的3倍,對關節的損害很大。有些人為了減肥去爬山、長跑,反而可能會加速關節磨損和退變。
4 及時和妥善治療關節外傷、感染、代謝異常、骨質疏松等原發病。
5 注意營養平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新鮮蔬菜及海產品。多曬太陽及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必要時適量補充鈣劑和硫酸軟骨素。
6 堅持鍛煉身體,防止骨質疏松,但一定要適量,否則過猶不及。適度規律的運動能夠加強肌肉力量,促進肌腱和韌帶的支持作用,有助于保護關節,預防骨關節病的發生。
保護關節是治療之本
絕大部分骨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進行保守治療,其基本目的是緩解癥狀,改善功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多曬太陽,注意防寒濕和保暖,使膝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疼痛緩解后,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鐘。盡量減少上下臺階、跑步等使膝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上下臺階時最好扶樓梯或手杖。避免打太極拳,因為打太極拳的時候需要半蹲,關節同樣會承受更大的力量,會加速病變的發展。
2 不要長時間處于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抖晃膝關節等運動。鍛煉股四頭肌功能,讓股四頭肌強壯有力,可減輕膝關節疼痛。具體鍛煉方法是:坐位或仰臥位,將膝關節伸直,繃緊大腿肌肉,足向頭部背屈,同時繃緊小腿肌肉,每分鐘做10次,連續做3—4分鐘。每天可做3—4遍。
3 補充關節營養物質,如氨基葡萄糖,對于修復關節軟骨大有裨益。
如果癥狀明顯,要及時就醫。可在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起到潤滑作用,減少組織間的摩擦,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疼痛明顯者可以口服非甾體鎮痛抗炎藥,如西樂葆、布洛芬等。如果癥狀十分嚴重,藥物治療無效,且影響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如關節鏡清理術、脛骨高位截骨術、關節融合術以及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置換手術對于大多數骨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王大媽再三考慮后,遵醫囑做了左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恢復很快,上下樓梯不再感覺疼痛,又恢復了以往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