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診療有了確切依據等
去年8月的奶粉“早熟門”事件,使性早熟成為許多家長的育兒憂患。而各家醫院診斷定義的不確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日前,衛生部發布《性早熟診療指南(試行)》,明確指出: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歲前、女童在8歲前呈現第二性征。其按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分為兩類:中樞性性早熟(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依賴性,即真性性早熟,包括內、外生殖器發育和第二性征呈現,具有與正常青春發育類同的程序性過程)和外周性性早熟(非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依賴性,即假性性早熟,只有第二性征的早現,不具有完整的性發育過程)。
對性早熟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按照病因和類型進行治療。如對各類腫瘤引起的性早熟,可考慮手術治療;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應予皮質醇替代治療。如果性成熟進程緩慢,對成年身高影響不顯著,可暫不治療,但需持續監測。
性早熟受遺傳、飲食、環境、文化和疾病等許多因素的影響。長期服用某些,特別是含花粉、蜂皇漿、人參等成分的營養滋補品;食用性激素類飼料喂養的禽、畜和水產品;接觸或使用化妝品及環境中有類似激素結構或作用的殘留污染物質;等,都可誘發性早熟。
給心臟換“大門”無需再開胸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日前首次(內地)為兩名患者實施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AVI),自此,主動脈瓣嚴重狹窄而又不能接受傳統外科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不開胸”心臟手術。 心臟中的各個瓣膜就像一道道門戶,保證血液的正常流動。主動脈瓣就是血液通向全身的“大門”,一旦出現嚴重狹窄,血液就無法被順利輸送到全身,從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如乏力、反復的胸痛或胸悶、胸前壓迫感等,嚴重時會暈厥、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以往對于此病只有傳統的藥物治療和心外科換瓣手術兩種方法。但吃藥并不能解決瓣膜機械性狹窄的問題;部分老年患者因年齡大、體質弱、病變重、合并疾病等禁忌,無法耐受心外科手術。
對于這些高危或有心外科手術禁忌的患者,新的介入心臟瓣膜置入術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替代治療手段。這一技術通過股動脈送入介入導管,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區打開,從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復瓣膜功能。手術無需開胸,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據悉,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開展了這項手術,近2萬例患者接受了該治療。
植入骨髓干細胞助外來心臟獲“認可”
器官移植后機體的免疫排斥反應是患者長期生存的最大障礙,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但經濟負擔巨大,而且可引發毒副反應。不久前北京安貞醫院發布器官移植重大突破信息通報會:骨髓干細胞移植誘導心臟移植免疫耐受的臨床研究獲得初步成功。這將為我國及世界器官移植免疫耐受領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北京安貞醫院于去年6月對某患有終末期擴長性心臟病的37歲男性患者施行了心臟移植手術,并于8月與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合作,對患者進行了同供體骨髓腔內骨髓干細胞移植,使患者的免疫系統能夠更快、更好地“認可”供體移植物,即實現醫學上的“免疫耐受”。目前患者狀態良好,未出現免疫排斥反應,且免疫抑制劑用量僅為常規用量的1/3。
此次臨床研究是在充分的前期基礎研究和動物試驗基礎上進行的,與國外相關研究相比,改良了傳統的骨髓移植方法:首次采用髂前上嵴局部“灌流法”采集獲得骨髓干細胞,并采用髂后上嵴局部注射的方法將骨髓干細胞直接注入骨髓腔;首次對HLA不相合的心臟移植患者進行骨髓干細胞移植;首次將臟器移植與骨髓腔內骨髓移植分期進行;等。
“協和”完成原位自體心臟移植術
不久前,北京協和醫院心外科接診了一位患有風濕性心臟病30余年、二尖瓣重度狹窄伴巨大左心房(直徑8.4厘米)的女性患者,巨大左心房對周邊的支氣管、肺和左心室造成明顯壓迫,嚴重影響心肺功能,致使肺部感染及心衰反復發作。類此這樣的病人,以往認為已失去治療意義。為了挽救患者生命,心外科苗齊教授在接診后,決定施行原位自體心臟移植和左心房減容手術。
在體外循環下,患者心臟被取出體外。在心臟離體的40分鐘內,在苗教授帶領下,以心外科醫師、灌注師、麻醉醫師為主的手術團隊對患者巨大左心房進行部分切除,并快速完成二尖瓣置換術和三尖瓣成形術。之后,心臟經過這一系列復雜的矯形后,被成功安放回患者體內,自體心臟的原位移植順利完成。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已順利出院。
據苗教授介紹,原位自體移植手術對左心房減容效果顯著,但由于該手術復雜,需在心臟離體同期完成瓣膜手術,并采取連續經冠狀靜脈竇灌注心肌保護液以保護心臟,手術風險大,因而臨床報告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