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與老年心衰很“狼狽”
韓詠霞
年近七旬,患有肺心病多年的張老又住院了!但張老這次與以往相比卻有諸多異樣:除了胸悶、心悸、氣短、下肢水腫等心衰癥狀之外,其精神狀態也特別差,整日沉默寡言,顯得心事重重,情緒低落;到了夜晚卻有些興奮,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即便服用安眠藥后入睡了,也睡不了幾個小時。心內科醫生給予谷維素、維生素B1和B6等藥物治療無效,請精神科專家會診,確診為心衰合并抑郁。經過抗抑郁治療后,張老的精神狀態逐漸得到改善。
盡管國內外的研究數據不太一致,但均提示老年人心力衰竭易合并抑郁癥,其發生率約為32%~46%,遠高于青壯年患者。
老年患者體質差,活動受到限制,與人的交流相對減少,不僅使生活質量下降,還容易造成思想壓抑,情緒低落,是老年心衰合并抑郁的發病基礎。而多次住院、病情反復,不但增加了個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也使患者長期處于緊張與不安之中,更是合并抑郁的重要原因。另外,某些控制心臟疾病和治療心衰的藥物,可對老年人的情緒構成負面影響,如洋地黃類、B受體阻滯劑等。總的說來,老年心衰與抑郁“狼狽為奸”是多種因素的結果。
對于老年心衰患者,抑郁又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它可引起諸多病理變化,進一步加重心衰,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在老年心力衰竭的防治中,應注意預防抑郁癥,及早干預:老年患者應加強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調適,及時轉移各種不良情緒,消除顧慮,以振奮精神,增強自信心;醫護人員也應加強心理護理,對患者出現的嚴重睡眠障礙、焦慮、緊張、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負性情緒提高警惕,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必要時請精神科專家會診,以便早診斷,早治療,阻斷心衰與抑郁間的相互影響,防止形成惡性循環而導致預后不良。
一旦老年心衰合并抑郁,需要有效控制原發病,積極糾正心力衰竭,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家人應鼓勵老人多活動、多交流,子女們也應多看望老人,在生活、經濟上給予關心和照顧,使之減輕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降低抑郁的發病風險。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應用抗抑郁藥,一般選用阿米替林、多慮平和舍曲林等三環類藥物,不僅能降低患者的抑郁水平,還具有抗焦慮和鎮靜作用,對改善失眠有良好效果。其不足之處是起效慢。往往需要1~2周才能見到效果。
惡性腫瘤也是“啃老族”
郭智
提及“腫瘤”,很多人往往不寒而栗。惡性腫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老年人多見,尤其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明顯增高。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老年人的各種死亡原因中,惡性腫瘤僅次于心臟病,位居第二位。
老年人接觸致癌物質時間長;老年人體細胞的DNA損傷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累積,而且細胞修復機制喪失;老年人的細胞不斷分化會導致抑癌基因逐漸丟失,同時免疫監視能力逐漸下降……多種因素潛伏于老年人周圍,最終可能導致惡性細胞克隆增殖而出現腫瘤。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隨年齡的增長,發生惡性腫瘤的風險會逐漸增加。老年人常發生的腫瘤有乳腺癌、肺癌、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和卵巢癌等,其中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以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最多見。
老年人聽力不佳,識別困難,覺察不到皮膚變化;老年人把新出現的骨痛誤當作關節痛,卻不知是骨髓瘤的癥狀:老年人長期便秘、痔瘡等掩蓋了新的腸道病變;經常把排尿困難當成是常見的良性前列腺疾病……當惡性腫瘤已經發生的時候,老年人卻把它們忽視了。加之老年人的抑郁癥、孤獨感等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腫瘤的癥狀。也有些老年人主觀上懼怕腫瘤,故淡化癥狀體征,拒絕檢查,為惡性腫瘤“放行”。
懼怕無濟于事。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老年人應該直面現實,盡早治療。越早期治療,療效越好。初次治療,要根據腫瘤的性質及其分期選擇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者綜合治療,隨后再根據患者生理狀態和精神情緒做適當調整。在討論治療方案時,還要充分考慮老年患者的生存壽命、治療時間、治療期間的生活質量、情緒及腫瘤的癥狀等。總之,不管是常規治療、標準治療還是根據老年患者病情改良的治療方案,或僅僅是姑息性或臨終關懷性治療,都應制定完整的治療計劃,使老年患者在醫療、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得到最大滿足。
腫瘤的良惡之別
良性腫瘤的生長速度緩慢,惡性腫瘤長得比較快;良性腫瘤不發生轉移,一般無全身癥狀,惡性腫瘤很容易轉移,常伴有消瘦、發熱、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良性腫瘤一般僅有局部壓迫癥狀,手術切除易治愈,而惡性腫瘤能迅速破壞周圍的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廣泛轉移時影響全身的功能,最后造成各系統的功能紊亂,直至生命衰竭。目前的醫學技術發展,對早期發現的惡性腫瘤進行科學治療,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