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皖北天長縣農村的劉老太今年82歲,大約10個月前,時常在大便后發現便紙上粘有血跡,顏色好似豬肝。年齡大了,也不好意思和子女說,好在量不多,除了偶有小肚子隱痛和肛門墜脹外,倒也無大礙。最近,劉老太發現大便帶血量多了,有時拉完大便剛提起褲子又想拉,總有拉不完的感覺(醫學上稱為里急后重感),就讓兒子帶她到當地村醫和鄉鎮醫院看醫生。基層醫生聽說劉老太大便帶血,不痛不癢,就按“痔瘡”開了內服和外涂藥。說來也巧,兒子也是大便帶血好幾個月了,和母親所說的癥狀一模一樣,醫生便照著劉老太的處方給她兒子也開了一份藥。回家后母子倆又是坐浴外洗,又是吃藥涂藥,然而不但無效,癥狀反而加重。于是,母子倆來到我們醫院求治。我聽取了母子倆述說,仔細查看肛門確實有內痔,但與母子倆訴說的癥狀不符,于是為他們做了肛門指檢和直腸鏡檢查,結果都發現直腸有菜花樣腫瘤生長,取活檢證實是腸癌,而且已到晚期。無奈,母子倆同時做了直腸癌根治切除手術,不過因為腫塊較大,無法保住他們的肛門。
痔瘡是臨床很常見的疾病,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一般無痛,常以排便時出血和肛門脫出為主要表現,脫肛常發生在長期站立、過量飲酒、大便用力、老人長期慢性咳嗽之后,輕者休息后可自動復位,重者則需要用手托回或請醫生幫助復位;外痔主要是肛門內外的靜脈脹大,靜脈血不易回流,瘀血,形成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大便出血是常見癥狀,特點是無痛、血色鮮紅、血量不大,一般多附在大便表面,或在大便時由痔瘡處滴落,便后可自行停止;混合痔則兼有內痔和外痔的癥狀。人們常說“十人九痔”,似乎有些夸張,但比較形象,于是不少人出現了便血,就想當然的以為是得了痔瘡,長期得不到正確治療;還有一些女病人出于害羞,能忍就忍,待到忍無可忍時才去醫院就診,延誤了早期治療的大好時機。
為啥會把腸癌當痔瘡醫治?直、結腸癌、早期常無癥狀,僅有少量便血或排便習慣改變,病人常不重視。當腸內腫瘤逐漸長大,瘤子的表面受大便影響而容易產生炎癥過程,初期可有輕度腹瀉黏液便,大便次數增多或血便(多與大便混在一起),等,是由于腫瘤壞死、破潰,產生局部炎癥而引起的,有時酷似痔瘡的間斷出血;有些病人既往確實就有痔瘡,基層醫生往往看到痔就拘泥于既往病史,先入為主按痔瘡出血給病人治療,不去做進一步的檢查,因而漏診誤診。
直腸與肛門互為鄰居,直腸癌出rm\"與痔瘡出血稍不注意就難辨你我,著實應該重視。痔瘡病人要注意自己大便的習慣或規律,大便帶血是在便前還是便后、多少、顏色,大便稀或干的改變,有無便后疼痛,等,和醫生講清楚。就診時不要回避醫生做肛門檢查,有時候需要做直、結腸鏡檢查,千萬不要拒絕。
直、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但臨床觀察發現與多種因素有關。(1)飲食因素:如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纖維素飲食者,腸癌發病率增高。脂肪在腸道分解代謝過程產生的糞膽酸、自由基等,可引起腸道黏膜損傷;脂肪飲食的消化需要膽鹽,而膽鹽在某些細菌作用下會產生致癌物質;飲食過于精細可能停留腸道時間延長,一些糞便毒素也危害腸道。(2)直腸腺瘤病:直腸癌多由腺瘤病演變而來,尤其是發現1公分以上瘤子要及時切除治療。(3)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癌變高峰多在45歲左右,應高度重視。(4)大腸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病,都有演變為癌的可能,要及時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