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19日,以法英美為首的聯軍發起了針對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軍事行動,美國代號為“奧德賽黎明”,法國代號為“熱風行動”。在參戰各國中,法國尤為積極,可謂“熱風”滾滾、“陣風”呼嘯,也為外界提供了一窺法國空軍和軍用航空工業的機會。
歐洲無戰略空軍
利比亞的軍事力量相對“圍毆”的列強處于絕對劣勢,但觀察參戰各國的兵力、任務分配,尤其是對比法國扮演的角色與高調態度,很耐人尋味。
此次空中打擊的聯軍指揮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戰區核心傳感器和指揮平臺由北約E-3預警機承擔,其他各國的預警機基本負責指揮本國戰斗機。戰役偵察由3架美國U-2戰略偵察機負責,戰前對利比亞縱深目標航拍,用于戰役態勢分析和目標識別、歸類、定位。負責防空電子戰壓制的是美國EA-18G電子攻擊機,為各國戰斗機創造安全空中通道。負責遠程精確打擊的是美國B-2戰略轟炸機,以及美國三艘核潛艇、兩艘驅逐艦和英國“凱旋”號核潛艇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至于參戰的戰術飛機就很“熱鬧”:法國8架“幻影”2000D和16架“陣風”、英國10架“臺風”和10架“狂風”、意大利空軍6架“狂風”和4架F-16以及海軍8架“海鷂”、西班牙4架F/A-18、加拿大6架CF-18(原型是美國F/A-18)、丹麥8架F-16、希臘4架F-16、比利時6架F-16、挪威6架F-16、卡塔爾6架“幻影”2000。
雖然美國有意躲在幕后,但“奧德賽黎明”從偵察、決策、指揮到打擊都以美軍為主,承擔了所有戰役偵察任務和電子壓制任務、絕大部分遠程打擊任務,美軍EC-130、RC-135和EP-3E全力攻擊利比亞政府軍的雷達、通信系統,發射“戰斧”巡航導彈也是美軍占絕大多數。甚至連多國部隊發射的戰術機載武器,如GBU-12激光制導炸彈、AASM近程空地導彈、“硫磺石”近程空地導彈,也都跟美國軍工脫不了關系。在美國移交指揮權后,歐洲聯軍很快承認:“難以達成預期的軍事目標……缺少可以用于精確打擊利比亞地面目標的戰機……”法英多次要求美國重新參與戰事,卻被美國拒絕,顯然,美國不愿意平白為歐洲的政治目的和利益出力。
法國在戰役早期承擔的是禁飛區空優爭奪任務,由于利比亞空軍力量很弱,這項任務基本等于“飛行表演”。之后法軍才承擔了攻擊地面點目標等戰術級別任務,其預警機也僅負責引導本國24架戰斗機,“必要時”向聯軍指揮部提供空情態勢。由此可見,“奧德賽黎明”雖然是歐洲和美國共同發起,歐洲求戰的態度也遠比美國更積極,但如果美國不進行實質上的軍事支持,歐洲各國恐怕無力承擔一次恃強凌弱的戰役級別空中打擊,哪怕美國已經消除“最難啃的骨頭”,歐洲只是維持美國開創的“基業”。從目前的態勢發展可以推論,歐洲實質上沒有戰略空軍,實力最強的法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也僅僅是戰術航空兵而已。
“雄雞”≠“雄鷹”
羅馬帝國將今天的法國地區稱為高盧,這在拉丁語里的另一個意思是雄雞。文藝復興時期,警惕而勇敢的雄雞成為法國的象征。二戰后,法國堅持國防自主建設,躋身于世界航空強國之列,達索公司的“幻影”系列和“陣風”戰斗機成為“技術實力名片”。相比英國在國防領域嚴重依賴美國,法國長期被視作歐洲的“自強之星”和“獨立之魂”。二戰后多次國際戰爭,包括朝鮮戰爭、阿爾及利亞戰爭、中東戰爭、波黑戰爭、“沙漠風暴”行動、空襲南聯盟、阿富汗戰爭,都能見到獨特的法國無尾三角翼戰機劃過天空。
法國能獨立研制三代半戰斗機及配套的機載雷達、電子設備、先進彈藥和渦扇發動機,但法國空軍仍不足以在本國航空工業的支持下成為一支戰略空軍。
戰略空軍雖然沒有權威定義,但在不同的時代各有鮮明特征。早期的戰略空軍是指具備戰略轟炸能力的航空作戰力量。進入核武器時代后,戰略空軍多指具備遠程核打擊能力的航空兵。冷戰后的幾場高科技戰爭,將戰略空軍定義為具備較高信息化水平和空天一體作戰能力,能實施全球/遠程精確打擊的空軍。拋開信息化水平和空天一體作戰體系,成為戰略空軍至少還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能獨立完成戰役級別的作戰任務,二是具備遠程戰役級別的空中投送能力。第二個條件不難判斷,就是要批量裝備至少C-17、伊爾-76級別的大型運輸機,甚至要裝備安-124、C-5級別的戰略運輸機。但第一個條件往往容易引起爭議。
很多人認為,一支空軍只要裝備了先進戰斗機,就可以獨立實施空中作戰。但實際上,在陌生空域獨立作戰時,戰斗機需要待在己方構建的安全體系內,這個體系需要大量輔助飛機來支撐:預警機負責提供空情和引導,時刻提醒威脅類型和參數;電子戰飛機從己方戰斗機進入方向提供電子壓制,用強大的有源干擾信號和反輻射導彈“開辟”不受敵方防空力量威脅的安全通道;通信中繼與指揮飛機負責戰區總指揮和通信中繼,相當于連接本土和作戰機群的通信樞紐,克服由于地球曲率和遠距離導致的通信難題;空射巡航導彈和戰斗轟炸機充當戰役縱深的精確打擊手段,攻擊敵方關鍵作戰節點;空中加油機負責延長作戰飛機滯空時間和航程;戰區電子情報飛機用于收集敵方戰區內雷達、通信和其他射頻系統的信號參數,進行戰場情報分析;戰區測繪飛機使用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對戰區大面積測繪,定位、識別和判定地面各類目標。而以上領域,法國空軍存在很大空白,裝備的輔助機型只有14架C-135FR加油機、40架“幻影”F1CR偵察機和4架E-3F預警機。其中C-135FR和E-3F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幻影”F1CR是用老舊的“幻影”F1改進的,實在不能滿足戰略空軍的要求。
目前法國的主要對地攻擊彈藥有“風暴陰影”模塊化防區外彈藥(射程約300千米)、ASMP-A超音速空射核導彈和“阿斯姆”激光制導炸彈。對比美國可以發現,既沒有類似“戰斧”的遠程巡航導彈用于縱深精確打擊,也沒有能提供廉價安全的精確打擊能力的GPS/INS制導炸彈,ASMP-A又不能用于常規戰爭,激光制導炸彈雖然技術比較成熟,但需要載機帶光電吊艙逼近到距目標20千米和9000米以下高度,進行復雜的搜索、識別、跟蹤和照射瞄準。相比之下,GPS/INS制導炸彈只需裝定目標坐標數據,就可實現“發射后不管”。這種彈藥缺陷的惡果顯現很快:美軍撤出之后,原本安全使用“阿斯姆”激光制導炸彈的法國“陣風”戰斗機不得不掛上“風暴陰影”來執行遠程打擊任務,因為一旦缺乏美國遠程火力支援,使用近程武器的“陣風”立刻處于利比亞防空火力殺傷區,戰損風險大增。
總體來說,法國航空兵無法獨立完成戰役級別的打擊任務,即便進行戰術級別的對地打擊,其作戰樣式和效能也受本國航空工業限制。因此,法國航空兵只能算是一支裝備較先進的戰術空軍,一支地區性軍事力量。
從法國看歐洲
在上述領域,英國甚至還不如法國。經濟危機迫使英國大幅削減軍備,海軍已無航母可用,空軍連飛行員的數量都嚴重不足——目前英國空軍僅有69名“臺風”戰斗機飛行員,18名去打擊利比亞,24人在本土擔任防空值班任務,12人在馬島擔任防空值班任務,只留下了15名余量。由于空襲效果不如預期,英國甚至打算將空軍飛行學校的飛行教官派上戰場,這樣的窘境自從二戰以來尚未出現。要知道,這僅僅是多個西方強國聯合欺凌一個實力不濟的非洲國家,難以想象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英國如何守衛大不列顛的神圣領空?
冷戰結束后,以英、法、德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一直被認為綜合國力、航空技術、裝備效果僅次于美國,但近十年來歐洲顯現出了軍事進步乃至國家發展上的疲軟態勢。這其中有戰略和經濟兩個方面原因。
從戰略上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俄羅斯已經不可能發動對歐洲的常規戰爭。而法國是歐洲惟一具有獨立核打擊能力的國家,也是唯一能獨立實施二次核反擊的國家,“凱旋”級戰略核潛艇能用近百枚裝備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對俄羅斯進行核威懾(英國則不容樂觀,軍備更新狀況、整體兵員素質以及國人對軍事的支持力度都常有負面消息,核力量也依賴美國)。因此,法國面臨的戰略局面可謂“輕松”,無壓力自然無動力,實際軍備建設力度很可能不符合外界預期。
但在經濟上,法國甚至整個西歐都遇到了嚴重危機。緣起美國的經濟危機席卷全球,西方社會工業產能過剩,企業資金鏈斷裂,失業大增,軍費支出雖然保持小幅度增長,但實際無法跟上通貨膨脹和武器升級的速度,軍費實際購買力其實是下降的。更嚴重的是,社會潛伏矛盾(移民、種族、福利、制造業轉移等)逐漸被經濟危機引爆,西歐各國政府忙于穩固內部,加上外部威脅不大,對于大幅增加國防投入持消極態度,最多勉力維持和局部改善。
所以我們看到,上世紀90年代法國航空力量已滿足國土防空和精確打擊要求,但此后沒有考慮向戰略空軍“升級”,而是專注于先進戰斗機和歐洲戰術運輸機項目,沒有戰略轟炸機和戰略運輸機的獨立研制能力,也沒有研制意圖。目前法國航空工業的軍事訂購并不旺盛,主要增長點在民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出口(“陣風”戰斗機出口一無所獲,很諷刺的是,法國曾向利比亞推銷“陣風”,2007年還簽署了框架協議,現在呼嘯在昔日潛在客戶領空的“陣風”不知是何感想)。不過法國航空兵此次空襲利比亞“不給力”,也許會刺激政府“硬著頭皮”新一輪軍備采購,畢竟法國向來雄心勃勃,不甘心當“外交的巨人,軍事的矮子”。
結語
面對一場對手較弱的局部戰爭,法國空軍卻無法獨自承擔全面打擊任務,隨著時間推移和高層政治動搖,法國空軍的弱點更加暴露無疑。從這個角度講,“奧德賽黎明”僅有的光輝實際屬于美國,無法照亮法國,也無法照亮頹勢隱現的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