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基斯坦當地時間5月1日晚,美軍特戰行動小組“海豹”突擊隊突襲了位于巴基斯坦伊斯蘭堡以北約60公里的阿伯塔巴德地區一處民宅,在逃差不多10年的“基地”組織領導人本#8226;拉登據傳在此次行動中被打死,并于24小時之內被海葬于未知海域。
疑問,不斷的疑問
這條新聞一經公布,頓時引起軒然大波:首先是各國的媒體都開足了馬力來報道該事件;其次則是久久無法散去的質疑之聲。而對于軍事行動本身,無論是各國軍事專家,還是普通的軍事愛好者,都在通過各種渠道打探其詳細過程,而隨后美國總統以及中央情報局局長的聲明,還有各種官員甚至“海豹”突擊隊前隊員的采訪報道……讓部分人不相信,更多人確信拉登死亡的同時,卻有了其他更多的疑問。比如,美軍是如何得知拉登居住在巴基斯坦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阿富汗某地?美軍為何要采取這樣的行動而不是以往的精確打擊“斬首”?既然能活捉拉登,為何又要將他擊斃?美軍是通過何種方式悄無聲息地接近拉登住處的?而對于軍事觀察家來說,其中最大的看點就是美軍在此次行動中動用了怎樣的裝備,以至于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統居然毫無察覺,直到美軍行動完畢。另一個疑問則是,既然美軍的直升機如此先進,卻又為何翻越重重障礙后,在目的地上空輕易墜毀?墜毀后為何立即將其炸毀?這些疑問直到美軍直升機被炸毀的照片流出,才讓人們看到了冰山一角……
美國的隱身直升機
究竟是何物?
美國政府官員都聲稱“海豹”突擊隊員乘坐“黑鷹”直升機前往巴基斯坦執行特種作戰任務,但根據現場遺留的直升機殘骸,我們卻發現這是一架迥異于之前“黑鷹”直升機的特殊型號——通過飛機燒毀殘骸螺旋槳以及尾梁等,依稀可以看出這類似“黑鷹”直升機,而直升機特殊的尾槳卻毫無疑問地告訴我們:這絕對是以前沒有露面的型號,而且尾槳葉片上面所設計的碟形罩更是之前從未披露過的。毫無疑問,這個碟形罩具有隱身效果。
2004年,美國取消了著名的隱身直升機項目“科曼奇”。西科斯基公司設計的“科曼奇”在許多技術領域都有突破,如隱身技術——主要表現在特殊材料和機身外形、特殊的旋翼、無軸承槳轂和新型槳葉。而“科曼奇”下馬之后,西科斯基公司顯然不會讓自己的技術成果浪費,對現有的型號進行改進更符合節約原則,于是就出現了MH-60等型號,而這次露面的特殊型號可以看作是西科斯基公司又一個改進型。
MH-60的碟形罩也是立足于對現有型號的改進,因為常規尾槳的缺點就是結構復雜、噪聲大、安全性不佳,涵道式槳葉雖然安全性好且噪聲更小,但卻浪費了太多功率。盡管還有無尾槳直升機等新技術,但考慮到MH-60立足于原機型改進,加裝碟形罩更實際些。
以上這些其實都是猜測,關鍵的一點是美軍的確有能力實現超低空機動,接近拉登的藏匿地,或者說,即使這些直升機不是隱形的,美國部隊之前就干過超低空機動接近敵方目標的事情,而且不止一次,說明這是一支專門執行特戰任務的部隊。這支部隊就是160特戰航空團,事實上,具體實施逮捕行動的“海豹”突擊隊員的作用倒在其次。
160特戰航空團
才是真正主角
1980年4月,美軍在伊朗營救使館人員慘敗,深感此方面力量不足,先于1981年成立了特種作戰司令部,不久后又成立了第160特遣部隊,其最初的來源是101空降師第158航空營,操作機型多是“支奴干”以及“休伊”等運輸直升機,后來不斷擴充,最終演變成了160特戰航空團,主要訓練夜間飛行及特戰能力,如敵后秘密滲透運輸等。160特戰航空團第一營就是專門負責支援美軍各軍種的特戰部隊,如陸軍的“三角洲”、海軍的“海豹”等;第二營則是預備部隊;第三營是支援部隊。所以此次美軍的行動基本肯定是160特戰航空團第一營的直升機部隊。
正因為設備改造以及160特戰航空團的暗夜訓練,所以其能在夜晚悄悄到達阿伯塔巴德地區執行特戰任務,十分成功地完成——由于經過了暗夜訓練,可以不用擔心巴基斯坦當地復雜的地形(當地復雜的地形使得許多地段的邊境很容易偷渡,從而使得恐怖分子在巴阿兩國流動);由于隱身設計,特戰直升機沒有被巴基斯坦的雷達發現;由于低噪音,也沒有被地面部隊或者拉登住宅周圍的民眾察覺,最終成功接近目標。而各種資料顯示出拉登的自衛手段十分可憐,顯然不是訓練有素的特戰隊員的對手。
而從160特戰航空團的配備來看,此次行動很可能采用的是MH-60的最新改型,而不是嶄新型號。“海豹”突擊隊雖然非常厲害,但沒有隱形直升機的配合,如果在完全陌生的敵對國開展行動,那也是很難的。
小貼士:1980年4月,為營救在1979年11月4日被伊朗學生沖擊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而扣押的工作人員,美國陸軍“蘭光”反恐特戰部隊聯合美國海陸空三軍,制定了以8架直升機、6架C-130和營救隊組成的特遣隊,前往營救。但由于失誤,導致未進入伊朗時,就有2架直升機退出行動。而在達到美國情報機構在伊朗秘密開辟的簡易機場后,事故又導致一架直升機液壓系統失靈,不久又有一架直升機居然和一架C-130碰撞,立即引起爆炸,最終導致兩機同毀。由于擔心其他直升機的安全,況且剩下的5架直升機也不足以完成計劃任務,特戰隊員取消計劃,放棄所有直升機,搭乘C-130返回“尼米茲”號航母。最終美國損失了8名士兵、6架直升機和1架C-130,卻連營救人質的過程都沒有開始。
美國直升機的新突破?
雖然美國隱形直升機參與此次行動是確定無疑的,但綜合各種媒體報道,我們卻有如下疑問,而這和該隱形直升機的性能也有極大的關系。各種媒體甚至包括奧巴馬講話中都提到,“海豹”突擊隊員在執行完任務后,乘坐剩下的直升機直接飛往位于阿拉伯海北部海域的美國“卡爾#8226;文森”號航母。
許多人忽視了這點:就目前已知的條件來講,直升機的最大航程一般在600公里以下,即使是美國160特戰航空團使用的MH-60航程已經達到了直升機的極限航程,也不過1200公里,而從阿伯塔巴德地區到巴基斯坦的海岸線就有大約1600公里,再加上之前已經飛行了幾百公里,油料消耗程度肯定不足以支持飛回海岸線,而美國航母即便是在海岸線附近,現有已知型號也是很難到達的。
如果說炸毀失事的直升機在美國營救伊朗人質事件后,已經成了一項傳統,從阿伯塔巴德地區直飛阿拉伯海似乎給了我們另外一種暗示,當然也存在如下可能:一是美國的4架直升機(目前還有2架的說法),損失掉一架,再飛回秘密出發地,距離只有幾百公里,問題不大;第二則是利用KC-130為直升機加油。畢竟如果在打擊拉登時美國直升機需要突然性,那么在突擊完成后,美軍何必還用直升機長途跋涉1600公里?
巴基斯坦方面暴露的問題似乎很多:一方面,其雷達真的不知曉美國行動?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的情報官員稱美方是“從巴基斯坦北部的一處空軍基地起飛的”,行動期間甚至有婦孺遭到拘押,如果屬實,巴基斯坦到底多大程度上參與了該事件,這蒙上了一層暗紗。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便是美軍提前在某處存儲航空燃油,執行完任務后,立刻重新加油,有巴方配合,行動自然順利,這似乎很有助于打破美方直升機的神話。但隨后美國和巴方的齟齬卻讓人又嗅到別的氣息。據美國《國家》雜志網站5月15日消息,美軍的確是動用了連俄羅斯都無法探測到的隱身技術的直升機,并且該網站分析認為,直升機是在巴基斯坦境內進行了地面加油,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空中加油。該文披露美國執行完任務后,巴基斯坦的飛機才姍姍來遲趕往阿伯塔巴德,如果以上推測屬實,證明美軍真的采取了單邊行動。
是誰殺死了拉登?
雖然以上解釋了行動中的許多問題,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便是拉登為何是死在巴基斯坦當地時間的5月1日,而不是之前?根據美國報道,早在2年前美軍就已經知道了拉登的活動范圍;去年8月,美軍發現了拉登這個藏匿地點。如果這個消息屬實,只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疑問,很顯然,拉登雖然藏匿在此處,但顯然已經是“甕中之鱉”,為何早早不行動,而偏偏要在此時?如此長時間偵察,肯定對拉登藏匿處非常了解,那么對其展開行動自然不是問題。按照特別行動慣例,在行動之前肯定要進行沙盤推演以及完全模擬實戰的訓練,甚至要在訓練地建立與作戰任務地域完全相同的建筑,這種訓練往往需要幾天乃至一個月的時間,隨后才是行動。
但美國新聞令人相當意外的地方就在于:第一,特別行動是在拉登被發現2年后展開的;第二,特戰隊員在進入拉登住宅后,居然對拉登住宅相當陌生,以至于是在炸掉兩堵圍墻后才接近拉登住宅,行動中居然沒有破門而入;第三,事前長達2年的觀察,行動之前肯定有更詳盡的觀察,卻不知道拉登住處有多少反抗力量,以至于行動中居然花費了40分鐘的時間,擊斃3個人(后來又確定是一個人,只開過一槍),而且沒有多少抵抗;第四,行動之前,據說有多達38種方案,而發現拉登后,沒有任何審問,看見就爆頭,有如反恐游戲一般。從美國披露的資料看,拉登此時沒有任何抵抗能力,這是怎么回事?既然能抓捕拉登,那么就應該讓他接受審判,畢竟“9#8226;11事件”造成了近乎3000人死亡,堪稱“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恐怖行動”,抓捕拉登意義更大,卻被直接爆頭。
如果我們再考慮此時的作戰環境大背景,似乎更有意思:在對利比亞持續打擊了一個多月后,對打擊利比亞一直很不積極的美國政府,近來支持率不高的奧巴馬總統,在打擊完拉登后,支持率立刻上升了,美國股市也回升了,石油價格下降了——全是利好的消息。
此時我們可以說,拉登死亡時機太巧妙了,至于美國宣稱“行動之前把握只有五成”之類的話真的可以作為笑柄。美國一直宣稱“基地”組織近年來在組織一系列恐怖襲擊,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拉登真的只是一只“紙老虎”,一個被美國宣稱“有無數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的“基地”組織領袖,身邊的保鏢卻少得可憐,遭遇美軍40多分鐘打擊,居然只有一個人反抗!此時,我們會發現,“海豹”突擊隊也罷,隱身直升機也罷,統統都是“道具”,真正的“劇情”早已經規劃好——拉登必須死,必須死在5月1日那個晚上!那么,又是誰殺死拉登的?不是“海豹”突擊隊,也不是傳說中的美國隱身直升機,而是美國的政策。
現在許多所謂“專家”總是在駁斥“陰謀論”,認為拉登死亡就是一次“普通的反恐行動”。不錯,拉登該殺,但是否也有自己辯護的權利?“9#8226;11事件”到底有什么潛藏的實際情況?這些都隨著拉登的逝世而成了謎團,也許再過50年,美國檔案解密,告訴我們一些和今天我們了解的差別很大的事情。
拉登死亡的意義
拉登原本就是美國制造的一個“符號”,或者說,拉登這個沙特人就是在美國的扶持下,在阿富汗和蘇軍展開了“可歌可泣的反帝斗爭”,那場戰事甚至吸引了大片《第一滴血》,要讓美國英雄蘭博專門在阿富汗展開行動。(此片拍攝于1987年,正是反蘇斗爭的高峰期,1年后蘇軍撤走了)。
為何在蘇聯撤退后,拉登立刻卻把斗爭矛頭指向了昔日盟友?原因很簡單,美國積極介入并非是為了阿富汗人民——影片可以那么拍,政治上顯然不會那么運作。如果說美國的觸角深入中東(比如在巴林駐扎美國的第5艦隊,在迪哥加西亞、埃及、沙特、阿曼等地設立軍事基地),是為了控制中東的石油,那么美軍深入阿富汗,顯然有控制中亞的考量。在針對拉登的行動中,美國第五艦隊的航母“卡爾#8226;文森”號就是重要的一環——載著拉登尸體的美國直升機直飛該航母。很顯然,波斯灣的新月地帶都在其勢力范圍之內了,而美國緣何進入阿富汗?名義上是打擊“基地”組織以及塔利班,而實際上是為了什么?僅從地緣學說方面分析,顯然是為了中亞,而這對中國的影響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第一、第二島鏈針對的是中國的話,那么美國在中亞的經營(包括在中亞國家的駐軍,和印度搞好關系,和蒙古拉近關系),顯然有營造一個棋局,進而圍堵中國的趨勢。
那么此次對拉登的打擊是否再次營造一種“站隊”的氛圍呢?探測中亞國家的態度?看看中國的反應?看看巴基斯坦的反應?都在意料之中,美國事先打擊了巴基斯坦境內的目標,事后卻“義正言辭”指責巴基斯坦“藏匿拉登的蹤跡”,卻從沒詢問自己的行動是否違法。如果這都合法,是否意味著以后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用這種借口進入別國執行特戰任務?但我們在西方媒體中似乎沒有看到對此的指責,反而報道巴基斯坦仿佛專門為了和美國對抗而藏匿了拉登。事實上,巴基斯坦是美國反恐十年來最重要的盟友。美國這一記“敲山震虎”,針對的又是誰?
反恐反到這個份兒上,我們看到的似乎都是反恐之外的事情,那么所謂“反恐戰爭”究竟是什么樣的呢?也許,真的只是一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