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我美麗的故鄉,藍天、碧海、綠樹、銀灘,鷗鳥翔集,魚群結隊,令多少人魂牽夢縈?
我是一個在北方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十分向往美麗的大海,第一次了解西沙是通過小學課本,雖然不夠具體,但我卻深深地被這個美麗的地方吸引住了。從那時起,我就有個愿望:我要親眼看到西沙,我要親自扛槍保衛西沙!
這個愿望在我18歲那年終于實現了,2005年12月入伍,之前報名、考核、走訪、體檢、政審一切順利,終于穿上我神往已久的水兵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海軍戰士,而后又幸運地被分配到西沙。一切的一切幾乎都是按照我的預想進行下去,順利得超乎想象,令人都有一種不真實感,但當我真的身在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這感覺又是那么真實。我當時激動得睡不著覺,真想歡呼一聲:西沙,我愛你!
經過三個月的新兵生活和五個月的報務專業訓練,我被分到了西沙琛航島,這里最吸引我的就是十八烈士陵園,參觀之后,我真的深深地感動了,更被他們的事跡深深地震撼了。早在1973年,南越政權軍隊就不斷在西沙群島制造事端,侵占珊瑚島、甘泉島等6個西沙島嶼,在1974年1月19日更公然向我駐軍開炮挑釁。為了捍衛祖國的主權和尊嚴,人民海軍對侵略者毅然發起自衛反擊戰,以小艇擊沉敵護航炮艦一艘,擊傷敵驅逐艦三艘,斃傷俘敵近400人,徹底收復西沙群島主權。激戰中,18位海軍官兵犧牲,為祖國尊嚴和領土完整貢獻了鮮血和生命,也成為我崇拜的偶像。
在這之前,我總以為不管是帝王將相的巍峨陵墓,還是百姓人家的凄涼墳冢,對于所有的死者而言,其實際意義都是一樣的:一把黃土,一片青山,什么榮辱貴賤都成了一縷輕煙,消失在塵世之中。但當我在烈士陵園徘徊時,這種觀念在我心中徹底動搖了。當我面對那么多年輕軍人以生命在海疆邊塞矗立的無言墓碑時,一種“天地英雄氣,視死忽如歸”的悲壯豪情久久縈繞心頭,這一座墓碑就是一位英雄的雕像,他們的身軀倒下了,英魂仍然巍然站立,生命消失了,精神依然長存!
直到現在,我才真正了解“愛國愛島、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常備不懈,團結創新、樂守天涯”這二十四個字的含義,這正是一代又一代西沙人在長期斗爭和實踐中孕育形成的西沙精神。當我一次次來到烈士們長眠之處,在烈士們的墓碑前默立許久,他們生前戍守于此,戰死后化作一把黃土也要融進邊關的懷抱。我在他們面前拷問自己的靈魂,一種愧疚、一種自責、一種沉痛都在心里縈繞,揮之不去。都是一樣的血肉之軀,都是一樣的骨肉親情,都在一樣地追求上進,可是,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淡然功名、拋妻別子、戰死邊關卻無怨無悔?冰冷的碑石、無言的衣冠冢沒有直接給我答案,可是我的心靈卻在這片圣潔的墓地經受了一次清洗、一次升華。
我后來終于明白,每一個生命的長度有限,但高度卻如此不同。沒錯,就像我之前想的那樣,每一個生命最終都一樣隱沒于黃土,但是,卻有一種靈魂與茫茫大海同在。這就是軍人,這就是軍隊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