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位于山西雁北盆地西北部,西界黃河,北控長城大漠,東連桑干河,屏障山西全境,間接掩護中原,古代又稱平城、云州、云中、鳳凰城等,向來是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鋒前線。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公元前296年“北破林胡、樓煩……而筑云中、雁門、代郡”,趙國名將李牧也長期在此抗擊匈奴。秦滅六國后,大將蒙恬率軍30萬北擊匈奴,征發民眾在大同城西十里的河谷修筑要塞。西漢在這里設立平城縣和東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大同城東約3公里處,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匈奴再度入侵,平城毀于戰火,而后曹操討伐匈奴、烏桓之亂,重設平城。之后大同始終是北方的軍事、政治、經濟乃至民族融合中心,北魏、遼、金等少數民族王朝還把這里作為都城或陪都。史載這里發生大小戰事上千次,有8位皇帝經此御駕親征,18位皇帝來此巡視邊防。而在紛紜戰火中,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堪稱規模宏大、影響深遠。
戰前形勢
匈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史記#8226;匈奴列傳》記載其歷史可追溯到中原王朝夏商時期。秦漢之交,匈奴杰出領袖冒頓以武力奪取單于之位,統一匈奴諸部乃至整個北方大草原,又趁中原戰亂,逐漸南下侵蝕長城以北土地。公元前201年秋,冒頓判斷西漢王朝剛剛穩定,國力虛弱,便率軍越過長城,直逼馬邑(今山西朔州)。被漢高祖劉邦分封在這里的韓王始終擔心劉邦“削藩伐異姓王”,感覺無力抵抗匈奴,接到劉邦恩威兼施的親筆信后,害怕被懲處,遂向匈奴獻城投降,并提供了北方漢地的軍事、地理情報。匈奴軍如虎添翼,很快越過雁門關,攻占太原郡,奪取今日山西大部分地區。
定都稱帝不久的漢高祖劉邦察覺形勢嚴峻,親率大軍30余萬前往討伐韓王,抗擊匈奴。漢軍進入山西后,連連獲勝,基本消滅了韓王叛軍,很快與匈奴軍接觸。
冒頓單于打算先試探漢軍實力,命令地位僅次于己的左賢王和右賢王各率騎兵萬余,在廣武以南、晉陽以北之間游擊劫掠,挑釁漢軍。劉邦指揮騎兵、步兵、戰車部隊和弓箭手,穩步推進,充分發揮己方的武器優勢和兵種配合效能,削弱了匈奴的機動力優勢,在晉陽附近擊敗這兩支匈奴軍,收復晉陽、離石(今山西呂梁地區)等數座城池,還乘勝占領了本不屬于西漢管轄的樓煩地區(今山西岢嵐、寧武一帶)。到此為止,漢軍形勢一片大好,而匈奴軍已經掠奪到足夠的越冬物資,面對漢軍的凌厲反擊,很多匈奴貴族萌生退意,但冒頓單于力排眾議,企圖用計重創漢軍。
白登之圍
劉邦親自到晉陽指揮,面對有利形勢,不由得開始輕敵大意,這時漢軍多批偵察斥候來報,說匈奴軍駐兵代谷,看起來軍心不穩,前鋒都是老弱病殘,很可能是匈奴內部不合,幾個大貴族的精銳力量要準備撤退。劉邦信以為真,帶領大軍北上迎擊,在雁門山附近碰到了剛剛去匈奴出使交涉而回的劉敬。
劉敬見到了與漢軍偵察斥候類似的情況,卻很懷疑那種盲目樂觀的估計,他見劉邦居然不確認消息就盲目北上,焦急擔憂之下拼命勸阻:“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他的意思很明白:戰爭期間向對手展示威勢是比較正常的,如果明明有實力,卻總是向對手展示短處,那多半有詐。按說劉邦征戰半生,不難看破這個淺顯的軍事計謀,但此時他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但聽不進勸阻,還抓住“不可擊”三字,認為劉敬畏敵甚至通敵,將其收押軍中。
劉邦為了顯示自己決策正確,又下令步兵和戰車部隊緩緩跟進,自己率領少數精銳騎兵(西漢初年馬匹非常短缺),直奔平城。匈奴軍繼續后撤,劉邦更固執地認為勝利在望,不顧勸阻,孤軍深入追擊,結果在白登山(今采涼山)中伏被圍。
《史記》記載當時匈奴騎兵盛況:東西南北各出動10萬,每個方向戰馬的毛色相同,將白登山圍困得水泄不通,從山上眺望,好像四塊巨大無邊的彩云。劉邦這時倒是顯示出開國之君的本色,虛心聽取謀士意見,親自陣前激勵將士斗志,先是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就地取材,制作滾木礌石,擊退了匈奴數次強攻偷襲,接著又挑選精銳死士,自己帶領著突襲匈奴軍偶爾出現的包圍空隙,可惜沒能成功。就這樣,雙方僵持了七日七夜,都損失慘重,但無疑漢軍面臨的形勢更嚴峻:當時已是隆冬,時常降雪,漢軍抗寒能力不強,也沒有充分的物資準備,有兩三成的士兵被凍掉手指,而且漸漸斷水斷糧。《漢書》記載當時情況的童謠:“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可見當時漢軍士兵的體力已經虛弱到難以堅持戰斗的地步,包括受輕傷的劉邦,全軍危急。
但最終漢軍在一個大霧彌漫的夜里沖出了包圍圈,按說主力盡出的匈奴軍不應該出現這樣低級的失誤,因此劉邦能突圍有種種說法,流傳最廣的是派陳平去匈奴營中送禮,特別賄賂單于大閼氏(相當于皇后),還用美人圖暗示:劉邦為了活命,要送美女給單于,恐怕威脅您的地位。大閼氏就勸說冒頓單于,就算占領漢地,也不符合匈奴的生活習俗,既然漢朝皇帝已經服軟,不如“見好就收”。
這個傳說有其合理性,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匈奴軍南下主要為了劫掠過冬物資,草原的生產力水平不能支持長期戰爭,匈奴軍又不可能短期內轉換成漢地的生活方式來提升生產力,因此冒頓全力圍困白登山,本來是想直擊要害、速戰速決。但既然山上漢軍沒那么容易被消滅(冒頓不清楚山上漢軍的窘迫狀況),漢軍后續主力也即將到來,而投靠匈奴的韓王卻沒有按約定派軍隊協助圍攻,冒頓反而得到了韓王還在跟漢軍私下聯系的情報。權衡利弊之后,冒頓單于同意“見好就收”,放松了對白登山的包圍線,讓劉邦抓住了突圍的機會。
深遠影響
白登之圍對于初立的西漢王朝無疑是奇恥大辱,此戰之后,劉邦被迫放棄與匈奴正面沖突,采納劉敬的緩兵之計,議和承認匈奴對河套等地的控制,將宗室女嫁到匈奴和親,并贈送大批財物求平安。但另一方面,這次恥辱也成為進步的鞭策,經歷挫折的劉邦完全拋棄了浮躁心理,之后幾代西漢君主都抓緊用和親換來的形勢緩和機遇,勵精圖治,終于在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鼎盛,為幾次大規模反擊匈奴、辟疆西域的軍事行動奠定了經濟基礎。
古代大同曾無數次面臨北方少數民族侵襲,也數次決定了中原王朝的命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古代大同成為漢族與游牧民族爭奪天下的關鍵,這個特殊的戰略地位賦予這片土地獨特的戰爭史和民族交融史。
(摘編自《決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