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澄清思想認識的誤區
要想真正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體育教師首先必須弄清以下幾個概念,澄清思想認識,這樣才能更新觀念,將“增進學生健康”這一指導思想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1.關于“體育”的含義。“體育”即指身體的教育。我們一般說的“體育”,是一種狹義的體育教育,是指“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也就是說不僅包括“體”,即通過各種運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還包括“育”,即體育作為一門學科本身所攜帶的育人功能。一味重視身體素質,忽視其育人功能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2.關于“健康”的含義。傳統的健康觀只是一種生理學的模式,認為“無病即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則提出了“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所以,現代意義的“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
由于許多教師存在上述思想認識的誤區,對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前提下的體育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理論認識不到位,方法未優化,成為制約農村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
二明確體育教學的方向
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加強生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和青春期衛生講座,重視學生的個體差別,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
1.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體育是一門有較強的實踐性和豐富的理論性的綜合性學科。長期以來,體育理論的教學一直被大家所忽視,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在學期初、學期中、單項運動教學前或風雨雪天時,安排專門的理論知識課,使學生掌握好必要的體育基本理論知識,這樣有助于他們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學會在運動中保護自己,充分享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2.傳授運動衛生健康知識。現代科學證明,學生健康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掌握和了解必要的體育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衛生習慣,避免體育鍛煉方法不當造成的身體傷害。因此,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要滲透一定的衛生保健知識的教育,如很多學生認為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沒有必要,教師應向學生闡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適當舉例說明不做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會造成的損傷;還可根據教材內容提出諸如“跳繩有什么好處”“練長跑有什么好處”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或者布置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作答。
3.舉辦青春期衛生知識講座。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在這個階段,由于身體的形態(如男生的喉結、胡須,女生的胸部發育等性別特征明顯變化)和生理(如月經初潮、遺精等)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會帶來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這時教師需要通過青春期衛生講座,一方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發育的特點,掌握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到身體的變化屬于正常生理發育,在父母和老師的指導下做好青春期衛生保健;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青春期的“臆動”,尊重和愛護學生自尊心和獨立意識,及時引導性意識及早戀的萌芽,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學生身心的正常發育,安全度過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階段,為一生的健康和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4.注重心理疏導。青春期的學生心理波動異常,因而我們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運動技能的發展,還要關注其心理狀態。有的學生不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生理如肥胖等缺陷,導致心理失衡,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有的學生自我評價過高,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失敗,甚至嫉妒比自己表現好的同學;有的同學常因某個動作的順利完成而驕傲自滿……這時,教師或引導,或鼓勵,幫助學生從精神上、心理上戰勝自我,享受體育的真正樂趣。
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性別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把體育課變為學生成長的樂園,扎扎實實地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真正發揮體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進中小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
(作者地址: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南屏小學)
責編: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