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打下基礎。”但就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現象仍大量存在,“填鴨式”“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如何創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關鍵還在于語文教師對自身角色的準確定位。
如何正確對待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角色,是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結合教學實踐中的探索,我認為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
一導演
在語文教改呼聲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已被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所代替。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要當好一名出色的“導演”,教師首先要對“劇本”(教學內容)了如指掌;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重在引導和點撥。如教《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教師只就個別的疑難詞進行點撥;讓學生分組討論,自找搭檔,分別演繹燭之武、秦穆公、晉文公及鄭伯等人的情態,讓學生從中體會課文對人物性格的生動刻畫。學生扮演得怎樣,與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或評價,讓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指出表演學生的優缺點,再換學生表演,讓他們在觀察與比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如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在學生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課文編成小劇本,讓學生表演小話劇。再如《雷雨》一課,本身就是現成的劇本,適合師生共同學好、演好這場戲。這樣一來,語文課堂自然就活躍、生動起來了。
二舵手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正確、熟練掌握《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容,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方向。在引導和點撥時,不能放任學生隨意發揮,要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當好“舵手”。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氣氛,鋪陳出許多問題,為的是鼓勵學生多發言。然而,教師若片面地運用以肯定為主的教學原則,對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也抱以熱情的稱贊,無疑會對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帶來消極影響。還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錯誤答問不理會,不糾正,或是簡單否定,讓學生不得要領……這些情況,就是教師還沒當好“舵手”的角色。在課堂上,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得到鍛煉、提高。如組織學生討論“《逍遙游》莊子道家思想的現實意義”時,學生出現了贊成、反對和辨證的三派意見,并且爭論得很激烈,話題常常偏離了討論的主題,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將討論引回正軌,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展開討論。
三記者
如今,學生作文的內容及體裁都具有開放性。話題作文是近幾年高考的常見考試樣式。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教師可就某一話題讓學生說開去,這時教師的角色可以是“記者”,就某一話題進行現場采訪。如關于“手”的話題,教師可以從“手”的形態、作用等方面采訪學生;有關“門”的話題,教師可從實在的門、虛擬的“門”等角度采訪學生;再如“臉”的話題,教師可從各種各樣的臉,有形的臉、無形的臉等方面采訪學生。此外,“記者”角色還可用在點撥式、討論式教學之中。
四主持人、裁判員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放在指導學生“自治”管理上,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性自學能力。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十分重視學生的自立、自治。他認為語文教學“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這樣一來,教師的角色又產生了新的變化——如在語文課的一場辯論會中,教師的角色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員”(評論員)。一堂朗讀或誦讀課,老師同樣要擔當起“主持人”“評論員”的角色。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就是要徹底改變“教師中心”的專制型教學模式,把教師能夠扮演的各種角色,靈活地運用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中。這也是遵循教學民主原則的重要體現。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四中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