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教師中有7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發音器官疾病,比如咽喉炎、聲帶息肉、聲帶小結等。大多數都是因為用嗓過度,不懂得運用發聲技巧,不懂得保護嗓子而造成的。大部分的師范生在校期間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專業培訓,雖然現在職業用嗓人員的嗓保健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但相對于廣大的教師來說,嗓音方面的專業培訓在人力、財力、物力方面消耗極大,難以得到有力的實施。
一教師掌握用嗓技巧和嗓音保護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嗓子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職業工具,它必須是健康耐用。歌唱演員、主持人、播音員在從業之前都接受過嚴格系統的發聲訓練,他們在用嗓時可以借助麥克風擴大音量。但很少有教師在從業前受過用嗓技巧和嗓音保護的訓練。教師一節課用嗓時間至少是四十分鐘,有的教師連上四五節,并且很少借助擴音設備。可想而知,教師的用嗓強度有多么大。許多教師因此感到聲音嘶啞、干澀、粗糙,咽喉有不適感,感覺有分泌物堵于咽喉,吞咽時感到腫痛。嘶啞的嗓音好比是被毀了容的面龐,難以給學生帶來愉悅,自然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甚至會威脅到教師的職業生命。掌握科學的發聲技巧,不僅能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放大音量,而且可以美化音質,用悅耳動聽的聲音吸引學生,增強課堂教學藝術效果。
二如何科學用嗓
教學用嗓發音和日常的說話發音是不完全相同的。日常說話發聲是非常自然原始的發音,嗓音不需要太大。由于教學的內容是科學系統的知識,教師講話不能讓人感覺像平時隨意的說話狀態。所以,形象地說,教學用嗓是介于說話音域與唱歌音域之間,也就是高于日常說話低于唱歌的聲音。
在課堂教學中,有人認為聲音一定要高亢。其實不然,音量和音色應隨著教學內容和情緒的變化而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這樣既可以控制教學的節奏和情緒,又可以緩解聲的壓力。發聲時一定要科學地搭配使用身體的各個共鳴腔。這樣會使講課音量大增,音色美化,同時還能減輕聲帶壓力。發音時主要的共鳴有口腔共鳴、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一般情況下,兩個共鳴腔是相互關系相互配合的。根據不同聲區的特點,對某一共鳴腔的運用有所側重:中聲區要求聲音清晰,流暢應以口腔共鳴為主,適當配合頭腔和胸腔共鳴。低聲區聲音低沉、渾厚,應多用胸腔共鳴。高聲區聲音高亢、明亮,應加強頭腔共鳴。這樣音色會更統一,還會減輕聲帶的負擔。過度用嗓會給嗓子帶來很人傷害。
學會用氣說話是教師用嗓的另一重要技巧。放松站立后,將小腹稍稍凸起,吸氣。大聲說話的時候,氣就吸得深一些,此時,小腹往里收點,上腹部稍稍朝外凸起,整個吸氣過程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就像突然被嚇到了一樣:吐氣說話時,慢呼,加大氣量,將各方面狀態都緊張起來,反之控制吐氣氣量。學會根據不同的環境來調節、控制自己的聲音。講課時,說話速度要放慢,每說八九個字時,就可以稍微停頓一下,閉緊嘴巴,用鼻子吸氣。
用喉頭向下擋氣是正確發音的要領,發音時要讓氣息由上往下滑,輕輕地撫摸聲門,注意不是沖擊聲門。適當的氣流速度可以使兩片聲帶自然閉合。如果是為了獲取大音量而拉長聲帶的話,聲帶在過于猛烈的沖擊下會變薄,容易充血。
三如何保護嗓音
堅持每天用鹽水漱口,這樣有消炎保養的功效。注意飲食要清淡,少吃強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在長時間用嗓后。忌煙酒。用蜂蜜兌水潤嗓,飲羅漢果茶水對護嗓也很有效。要謹防季節更替,預防感冒,感冒常常誘發咽喉炎和聲帶炎。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大喊大叫,講課時可以結合板書、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與學生溝通。
如果已經出現嗓子不舒服或聲帶疲勞等狀況,應當及時噤聲或少用嗓,也可以使用嗓子修復技巧:發出任何一個單元音的口形,比如“啊”,用自己最極限的低音發出。這可以起到一個修復的作用,讓聲帶得到放松和休息。運用這個技巧,可以在學生們做題的時候及時地做—個嗓音的修復,或者在用嗓之前做一個啟動動作,以便更好地保護聲帶。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歌舞團)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