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寧。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著名時事與軍事評論員。曾任國際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科學決策》雜志執行主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初創時期策劃人。《新戰國時代》作者之一。
新軍事變革的階段性總結
軍事文摘: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月25日最后一次以國防部長身份在西點軍校進行演講。他在演講中表示:未來美軍不應向其他國家派遣地面部隊,美國陸軍應壓縮規模和削減開支。很多軍事專家這是一次戰略性的重要演講,首先請李老師對蓋茨的這次演講進行一個簡要評估。
李曉寧:蓋茨當了兩任政府的國防部長,為兩黨服務,這是這些年很少見的。他還做過中央情報局局長。他在國家安全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可以說是老謀深算的一個人。他2011年2月25日在西點軍校演講以后,下一屆政府恐怕不是他當國防部長了。所以他講話意味深長,是一個總結性的講話。
這個講話不僅是他個人對美國國家安全、使用軍事力量方面的一個看法,也是整個美軍新軍事變革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新軍事變革開始時有很多嘗試。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戰略目標的變化——也就是敵人的變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有了很大改變。一個階段以后,大概可以總結那么幾條,今后向什么方向發展?蓋茨這次做了一次明晰的闡述。
蓋茨對美國在這個軍事革命時期軍事力量的使用、軍事力量的構成、戰法提出了原則性的看法。我想這個看法會體現在今后各個國家的軍事變革當中,國際政治和美國安全國家戰略,甚至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恐怕都有很大、很長時間的影響。常說的“出水才看兩腳泥”,變革已經露出端倪了。現在基本能看出一些傾向性的東西。我是這樣看的。
占領型戰爭的終結,控制型戰爭的到來
軍事文摘:在講話中蓋茨講到:在我看來,今后任何一名國防部長,如果建議總統再次向亞洲、中東或非洲派遣規模龐大的美軍地面部隊,他就應當像麥克阿瑟曾經精辟地指出的那樣“檢查一下自己的腦子是否正常”,這是美國人的良心發現,還是對戰爭有了新的理解?
李曉寧:這是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世界上有戰爭以來,基本的戰爭形式是攻占對方領土,摧毀敵方有組織的抵抗力,獲取敵方資源,實施全面占領——我簡稱為占領型的戰爭,最終還是要靠地面武裝力量占領敵方領土。
自海灣戰爭以來,美國海空力量的精確打擊在整個攻擊行動中占了主要部分,到了伊拉克戰爭的時候也是空軍先行,科索沃戰爭也如此,地面戰爭基本沒有介入,全是海空打擊。打擊對方的防御力量、通訊樞紐、交通樞紐、工業樞紐、能源網點等等,打擊它的電視臺這些地方,使得對方屈服。科索沃的結果就是屈服了,隨之以后地面部隊才去占領。實際是在敵方屈服以后才占領的,不是打進去的,是開進去的。
伊拉克戰爭,咱們看它的第三機步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高速推進,像汽車拉力賽一樣,沒有碰到什么阻礙。實際是海空力量,主要是空軍的力量把前面阻礙的防御力量都打掉了,把對方的坦克部隊全部打掉,沒有什么有效的抵抗了。
那么隨著這個變化,現在從占領型的戰爭轉向了控制型的戰爭。控制型的戰爭,咱們中國人武術里講“一寸長一寸強”。海空優勢,尤其是空中優勢,包括導彈的使用,我夠得著你,你夠不著我,我可以打你,你打不著我。所以說攻擊方面,它占很大便宜。美國人就是這樣。咱們說美國的軍事變革屬于2.0版,歐洲屬于1.0版的。
現在美國軍事力量有什么特點呢?就是它可以全球感知、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全球攻擊。你不能感知的情況下不能發布準確的攻擊信息。比如這次攻擊利比亞,目標是誰?有多少雷達站,怎么進行攻擊?對方有多少坦克,多少個機場,多少個油庫?美國在全球可以做得到精確感知。所以美國第一攻擊波就把對方的防空網打掉了,讓其成為瞎子聾子。
控制型戰爭可以在一個地區通過海空打擊力量讓對方做到很大損失,自己有很小損失。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原則原來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后來改成“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作戰原則,不僅是解放軍,全球軍隊都是先保存自己才能消滅別人。美軍是“一寸長一寸強”,它的能力從海灣戰爭凸顯出來,傷亡極小、效果極大。像伊拉克的傳統空軍,買那么多飛機,還有導彈,都不能打到美國的航空母艦,也打不到攻擊部隊的集結地。這就是美國的海空優勢,尤其導彈方面的攻擊力比較強,這是控制型的戰爭的利器。
利比亞政府軍和反對派現在呈現出“絞肉機”狀態,你打我,我打你,大家混在一起。地面作戰大家互相都夠得著,很麻煩。
所以通過攻擊阿富汗、伊拉克,美國人總結出來經驗就像剛才蓋茨講的那個:如果輕易地派地面部隊進行大規模占領的話,那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做法。比如說伊拉克戰爭打了多少年了,從2003年3月20日開始,打了現在八年了。阿富汗戰爭更早,打了近十年。這兩個地區花了上萬億美元,占領伊拉克之后,還要給每個家庭補助很多錢。要搞戰后重建,花的錢多了去了,美軍待在綠區里面,跟原來日本鬼子呆在炮樓里一樣,不敢出來。出來就打你。他們扶植的那個政權,一旦你走了,那個政權很難維持。用馬基亞維里中世紀的那句話:戰爭總是在你愿意的時候開始,在你不情愿的時候結束。他指的就是戰爭的發動者,戰爭發動者都是在愿意的時候開始的,結束的時候都是其不愿意的時候。現在奧巴馬應該明白。
現在美軍對利比亞輕易不派地面部隊去占領。這就是蓋茨講這句話的意思。簡單歸納起來就是占領型的戰爭向控制型戰爭的過渡,美國人的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就是要發展控制型戰爭,把戰爭模式改為這樣。
軍事文摘:講話中,蓋茨曾講到:在美國政府削減國防財政預算的背景下,最合理及頂層的解決方案是,預算資金將向海軍和空軍傾斜。我們認為這里反映出戰爭在將來會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請問李老師這些新的特點是什么?
李曉寧:剛才我們講的控制型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寸長一寸強”,發展海空優勢,有時是空中的優勢跟遠程導彈的力量,這是實行控制型戰爭最主要的手段,最主要的途徑。
海軍原來在二次大戰時講的是海上決戰,A國的艦隊跟B國的艦隊在一個什么地方大打一場,把對方干掉,使對方完全喪失海上的攻擊能力,尋求決戰。英國艦隊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干掉,納爾遜海軍上將把法國艦隊干掉,英國艦隊追逐德國的“施佩伯爵”號、“俾斯麥”號之類的。包括美國和日本的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這些海戰,都是與對方艦隊對決,以干掉對方最主要的海軍力量為目的。
現在大國的海軍艦隊在海上決戰的可能性非常小,幾乎沒有。海軍戰法變成什么了?由海向陸,支持沿海攻擊,由海向陸用遠程攻擊兵器的攻擊,自己不一定登陸。比如說航空母艦,美國現在有11艘值班航空母艦,都是停泊在他要攻擊目標的幾百公里之外,用飛機進行轟炸或者自己也發射巡航導彈由海向陸攻擊。美國除了航空母艦,配備了大量的兩棲登陸艦,兩棲艦可以靠近海岸,吃水稍微淺一些。
同時空中也是如此,咱們說空軍大家看到的,以前我們喜歡看戰斗機。其實戰斗機是現代空軍中間比較弱的部分,主要力量應該是遠程轟炸機。轟炸機是整個空軍革命里面核心部分。
在二次大戰之后,很多國家追求飛行器的高速。但是隨著導彈家族的擴大,有各種各樣的導彈,這領域充分的發展和偵查設備、雷達設備的發展,飛機飛得快慢就不重要了。蘇聯那種“熊”式轟炸機,還有B-52這樣的大型飛機,飛行速度并不快,反而成為一種發射武器的平臺。這個平臺本身不要求飛的速度快,要求有一定的承載力,經濟性非常好,它發射的導彈快就行了。我們開玩笑說有點像空中航空母艦一樣,現在轟炸機不是靠自己飛機的性能飛到敵人頭頂上臨空轟炸,而是離你幾百公里就可以炸。你看美國的B-2從佛羅里達起飛,飛到歐洲、利比亞,幾千公里、上萬公里都可以飛行。這種轟炸機如果有加油機的話,遠隔半個地球都可以攻擊。戰斗機是襲擊地面或者是空中格斗的,且空中格斗的機會很少。即便原來小的飛機也是講對地攻擊,海軍是向陸攻擊,空軍是對地攻擊,尤其由空軍分出的一支跑陸軍去了,就是直升機,掠地飛行,一樹之高。不容易被雷達發現,基本成了美國陸軍的主要攻擊力量。
未來戰爭與國際關系
軍事文摘:蓋茨講話中有一句話:對于我們國防機構來說,我們的國防機構應該聚焦于未來的高端沖突,請問李老師,未來戰爭會是什么樣?
李曉寧:這里就是一個戰爭目標的問題,什么樣的戰爭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剛才說的海空軍的配置,今后的國際政治中,今后世界發展局勢中怎么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美國從90年代開始碰到一個問題,像國務卿鮑威爾講過,他說軍隊現在越來越像警察了。
美國人自己想的是蘇聯垮臺以后,全世界有很多地方,它實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部分就是美國價值觀。你這個地區和這個國家或者某一個民族沒有按照美國的價值觀,所謂的“民主價值觀”辦事的話,如果你跟美國強烈對抗的話,它要修理你,迫使你屈服,按照他的意愿辦事,基本是這樣的。
它不是大規模的與另外的龐大的集團國家對抗,所以有人講美國這幾年經常打仗,其實盡是打小國,美國就是打小的,打伊拉克,打利比亞。可能過兩天還得打,但是這個小的關鍵是與對抗利益有很大關系。它不敢輕易打大國,打俄羅斯、中國,除非它瘋了。但是打小的會有影響,能遏制,這是美國今后它的新戰略。
軍事文摘:在蘇聯解體后,美國失去了最大的對手,也開始肆無忌憚了。請問李老師,未來戰爭是否會按美國人的方式進行,捕捉到戰爭新形式是否會幫助美國人在世界上做到“一家獨大”?
李曉寧:剛才我們從美國角度講美國人如何思維的,世界不是美國人一家說了算的。我們開玩笑說上帝不是美國人。從他們執行新軍事變革開始,打了幾場戰爭,海灣戰爭把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當時全球做軍事研究的人一看海灣戰爭可以打成這樣,傷亡這么小、攻擊這么精確,瞠目結舌,以后仗沒法打了,只有美國一家了,大家都要俯首稱臣,美國要打誰都沒有辦法了。
第二場戰爭就是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包括中間的科索沃戰爭。一看暴露了它非常多的弱點。第一個戰爭非常貴,一顆導彈多少錢,你不能說不按成本打。美國打了阿富汗戰爭,那里非常貧瘠、資源不豐富。說白了是和拉登的斗氣戰爭,是9.11之后報仇的戰爭,十年沒報完,弄得自己的人蹲在阿富汗那兒一天換人打得缺胳膊、少腿的。你付這么大代價,把對方也打死很多老百姓。最后解決了什么問題呢?沒有解決問題。你精確打擊只能把一些建筑物炸掉,并不能使人民屈服;只能把某個領導人打死,當今世界中靠一個領導人死了以后整個國家垮臺的事,現在越來越少了。不像以前一個民族的領袖干掉了,大家受了很大損失。現在我看干掉幾個領導人也不是什么事,你看薩達姆打死了,伊拉克擺平了,伊拉克的人民對你美國人非常之擁護嗎?不見得。
再有一個,你在戰爭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如果讓對方屈服,不派地面部隊的話,只在天上打,這是很難做到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共生的,都有匹配的。舉例利比亞戰爭,我注意觀察開始利比亞有2500輛坦克,面對你的空襲,現在把坦克埋起來了,全改皮卡。它跟對方一樣,天上的飛機怎么識別呢?你別說飛機上,下來站得一米遠,都不知道哪個是反對派,都戴著阿拉伯頭巾,都拿一樣的槍,都是一樣的皮卡車。現在有的人說給反對派武裝識別器,但這個東西非常復雜,如果特別簡單的話,你一個我也弄一個,反倒麻煩了。就像吹號一樣,你吹什么號我也吹你的號。所以真正打仗的時候吹號是事先約定好的,不是按照號本上吹的。跟參加作戰不同,參加作戰都是約好我們今天吹熄燈號沖鋒,你要吹沖鋒號對方也吹,這就跑了,所以事先約定好的,基本上識別很難。
像機場好辦,機場看得見,把看得見的機場炸掉。但是有的不好識別,最后大家成為一個“絞肉機”混在一起,怎么辦?只能靠近距離火力強的,那就厲害。科索沃戰爭,南聯盟繼續堅持下去的話,美國沒有辦法了,不好弄了。只是南聯盟自己出問題了,米洛舍維奇內部出問題了。這次利比亞如果內部不出問題,死扛,扛到年底它還沒有辦法。
現在的戰爭越來越困難,本身二十一世紀戰爭手段是不得已才用的,現在美國應付這種沖突的時候,道義越來越貧乏。說實話,恐怖主義的產生是逼出來的,是打出來的。我不贊成恐怖主義,我也主張反對恐怖主義,但恐怖主義怎么長出來的?就是你無端成天打它,你高技術攻擊,它就報復你,就是這么回事,總不能俯首稱臣。所以美國“一家獨大”不可能做到。
還有一個就是它現在海空攻擊有一個最大的依賴前提,就是情報,情報一定要準。現在美國完全靠儀器衛星探知這些,這是很粗略的,所以它就派一些步兵偵察兵,現在美軍的偵察兵規模非常龐大,不是幾個人。科索沃戰爭時期南聯盟在馬其頓邊境抓了幾個美國偵察兵戴眼鏡全是碩士博士,不是以前腦袋開磚的那種,偵察兵帶儀器,它是給導彈指示攻擊的坐標,給高科技人員用,偵察兵變成高科技人員。即便這樣,古老的奸細也是很管用的。以色列說收買叛徒比你的高科技來得快得多,叛徒告訴你他們幾個人就在這個屋里了,打一個電話,把你干掉了。
在目標不清晰的情況下,你再精確打擊就是瞎扯。搜集情報、確定目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花錢更多的事情。而且它的全部東西依賴你,包括導彈裝定數據必須把目標弄得很清楚,要不然就是瞎打。精確打擊來源于精確偵查,沒有精確偵查,沒有辦法精確打擊。而且美國現在靠自己那點軍事力量,你想打一個伊拉克它得十個戰備師用了八個半,加上阿富汗全用了,你說為什么美國不上?他們沒有多少兵了,沒有多少錢了。你看就這三個國家,一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這三個國家對于世界來說無所謂,世界上193個國家,但美國連這三個國家都擺不平,怎么能做到“一家獨大”。
軍事文摘:蓋茨的講話中,說希望美國軍隊不要再重復過去的錯誤,非常規化的軍事行動也能有像越南戰爭那樣的正義性質,不要再重復像阿富汗或者伊拉克這樣的戰爭,采取入侵——安撫和監管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模式。這是否是傳統戰爭模式下美國人陷入的困境?
李曉寧:這是蓋茨講的,實際就是說使用軍事手段要更加合理,不要做那種無謂的,比如在越南的意識形態的戰爭。他覺得冷戰時期對方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我們就打它,以后要選擇對美國直接利益有關的。朝鮮半島即便美國登陸又如何?我們說從戰略講起,中國和俄國不是它輕易可以打的。越南,它占領以后對整個東南亞半島還有一點意義,朝鮮半島沒有多大關系,它的戰爭選擇有問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美國人做了深刻的反省。我們打這個戰爭冒著跟大國發生沖突的危險,毛澤東也講過遼闊的中國國土是越南可靠的后方,再加上蘇聯的支持,越南怎么打也打不下來,朝鮮戰爭不用說了,兩場“硬骨頭”沒有打下來,美國人不想啃了。
包括前段時間格魯吉亞拼命叫美國幫忙,美國要參與到格魯吉亞戰爭中,跟俄羅斯正面對抗的話,真是吃錯藥了。所以格魯吉亞瞎喊,喊半天也不會來,同樣包括我們的臺灣。如果有些臺灣人指望美國人增援攻擊中國大陸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絕對是吃錯藥了。隨著軍事科技發展,像大國周邊的小爭議地區,美國不好輕易插手。它插手什么地方呢?他講的意思是別去惹這種事,它連伊朗都沒有下決心打,盡管它非常想打,但是想想伊拉克是硬沙漠平地,伊朗是高原,一千多米的高山,伊朗打它,麻煩更多。所以說美國的目標必須更加精確有利,一定要拿得下來這樣的目標,不要輕易惹自己打不了的國家,張大嘴吃自己咽不下去的東西,基本是這樣的。
實際上剛才說美國“一家獨大”的情況做不到的,它只能選擇稍微小一些,快速解決的目標,基本不要超過兩個月把問題解決的事情。一打十年,舉國力量打,那就成了“絞肉機”了,先把自己絞進去了。
不派遣地面部隊是戰略選擇
軍事文摘:二戰后,美國一直是很多場戰爭的策動國和先鋒,蓋茨的講話中也提到:但我們從來都沒有被冠以過“正義”的名號。從其國家利益出發進行的非正義戰爭,是否也會對戰爭的形式產生重要影響?
李曉寧:這是蓋茨發牢騷,美國戰爭是否正義性是國務院管的事。戰爭都是國務院先給定性,然后直指哪一方,最后軍隊實現國務院做的那個定性,完了以后打。美國的軍隊和美國的年輕人為什么賣命,勞民傷財,花這么大的力氣,這個事一定要知道。他甚至講不正義也沒有事,只要符合美國利益。比如一個小島一個海峽,是美國生存的必須,也可以打。另外反過來強調正義也未必有用,實際是這樣的雙關意義。我是這樣看,他是針對戰爭目的本身,在新時期軍事力量如何使用,在什么情況下絕對不可以放棄;但是打著什么旗號做這個事,就是師出有因,他要做一個正名的說法。
所以你看美國這次攻擊利比亞的時候,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的聲音非常不一樣。希拉里說:把卡扎菲的暴政從利比亞徹底清除出去。而蓋茨講話了,第一我們沒有想打仗,我們是執行1973號決議,保護平民。第二,絕對不派地面部隊,我們不想占領利比亞。丹麥那邊的說法就是活捉卡扎菲,怎么活捉呢?從天上直接活捉去?蓋茨也代表了美國,美國不是思想統一的國家。在美國新時代的時候怎么使用國家權力,蓋茨代表著一派思想就是,美國應該收縮回來,不做那種把全世界責任一個人背,這次特別強調。中東責任,法國人背,就是北非那個,讓你打頭一槍。我預測是18點攻擊,因為軍隊是整點攻擊最合適,實際卻是17:45,怎么有零有整?這時部隊不好掌握。后來一想明白了,讓法國人先15分鐘攻擊,就是讓你打第一槍,不能什么時候都是我當大頭。蓋茨就是講不要當大頭,打要打得值。美國沒有參加過真正的大規模的世界性的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派了一個師,麥克阿瑟是師長。二次大戰的時候是日本人攻擊了它,它才卷入二次大戰,它傷亡也很大。二戰以后,就是朝鮮、越南,這就很受不了了。
軍事文摘:這次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中,法英美三方都宣稱不使用地面部隊,除去道義和國際法的影響外,西方是否也在嘗試蓋茨提出的新的戰爭理念?
李曉寧:剛才我們其實已經把它講到了,使用地面部隊的話首先做一個評估,否則你就會深陷其中。有人說卡扎菲被打死或者活捉,現在假設你打死或者活捉了他又如何呢?他只是一個所謂的符號代表而已,他的力量還在,你看薩達姆被絞死了,塔利班的奧馬爾已經杳無音訊,他不能在一個地方非常暢快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基本屬于隱秘狀態。但是人民并沒有屈服,比如說像伊拉克出現各種各樣的自殺炸彈,而且層出不窮。他們要做一個評估,如果我派地面部隊,比如我把卡扎菲拿下,后面呢?把他抓了以后如何?以后就太平了嗎?很多人以為打死卡扎菲就行,我說即便一發炮彈打死了他,難道對抗力量就喪失了?不僅阿拉伯世界,還有很多敵對美國的,像西方的這種以勢欺人的這種做法已經兩三百年了。不是說你打下來,你派部隊就可以太平了。美國不派地面部隊,包括英法都是給自己留余地。
比如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對付秘密軍,以前有個電影《豺狼的日子》,那個秘密軍專門是打戴高樂的,天天把法國搞得像驚弓之鳥,阿爾及利亞秘密軍搞了很多年,在拉登之前。所謂的恐怖活動并不是今天才有,這個地方的人民不可能完全靠武力征服。為什么利比亞的反對派和政府軍打仗,反對派不愿意讓美國打,因為絕大部分阿拉伯人對美歐長期支持以色列占領阿拉伯領土有非常大的看法,而且在一次一次的中東戰爭受到屈辱。所以反對派雖然反對卡扎菲,但是他們反對的時候也不希望變成被美國人利用的人。這個心結糾結非常厲害,一邊又想要它的武器,又想要它的空中支持,但又不希望美國人主導這個事情,心里不是一伙人,打不到一塊去。所以咱們說派地面部隊就麻煩了,你看這兩伙人比如那邊穿著美軍軍裝,這邊穿長袍過來了,美軍有時候分不清楚哪個長袍是政府軍的,一頓打,打死了以后都是阿拉伯人。就像咱們說伊拉克戰爭,你打死了薩達姆,下面那些并沒有完結,現在美軍照樣蹲在綠區里面不敢出來。薩達姆的部隊在2003年戰爭中間大概一個月就解體了,現在跟誰打呢?他們說散兵游勇這么厲害,七八年了還散兵游勇,我看薩達姆陰魂不散也是挺厲害,他兒子和孫子都打死了。你要派地面部隊陷在里面是深陷泥潭。我估計美國人打了三場戰爭下來,它的戰爭評估部門如果要再打的話,就像蓋茨講的:腦子有毛病才這樣。
最后咱們假設聯軍幫著反對派把政府軍打敗,把卡扎菲干掉,之后跟反對派打,反對派請你出去,你也占不到便宜,完了還出問題,何必呢?所以我們還是剛才講的話,“戰爭在你愿意的時候開始,恐怕在你不愿意的時候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