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國部隊對利比亞的空襲中,英國皇家空軍的“狂風”戰斗轟炸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班加西爭奪戰期間,“狂風”發射的“硫磺石”空地導彈摧毀多輛政府軍坦克,給予反政府武裝以直接支援,一時挽救了戰局。
不過這很有可能是“狂風”戰斗轟炸機的謝幕之戰——由于國力持續下降,英國皇家空軍已經無力維持較大規模的機隊,不得不淘汰一些較老舊的機種以節約開支。在這種情況下,曾經是“頂梁柱”的“狂風”也被列入裁減范圍,所以這次“狂風”的出色表現給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覺。
“狂風”緣起
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蘇聯防空系統不斷完善,特別是配備著大功率機載雷達和空空導彈的全天候截擊機、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普遍列裝,北約各國原本作為攻擊蘇聯王牌的噴氣式轟炸機迅速過時。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加拿大、荷蘭等聯合提出“多用途戰斗機計劃”(MRCA),由于技術分歧、經費分擔等因素,有三國退出,英、德、意聯合成立帕那維亞飛機公司,繼續推進該計劃,這就催生了“狂風”戰斗轟炸機。
三國空軍要求“狂風”能夠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如戰場遮斷及縱深攻擊、近距空中支援、對海攻擊、空中截擊、制空權爭奪和偵察任務等,重點是要求能具備短距起降和迅速提速到高亞音速,以便低空高速突防的能力,此外還有能在高空很快加速到2馬赫,能在晝夜全天候條件下使用,能有較大的載彈量和作戰半徑等性能要求。
眾所周知,當時防空系統采用雷達探測目標,進而對地空導彈進行導引,攔截來敵,但地面雷達受限于地球曲率,空地雷達受限于地面雜波干擾,因此對低空和超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有限,所以“狂風”戰斗轟炸機利用雷達這些缺點,制定了低空突防戰術。
然而低空突防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低空遇到各種自然、人工障礙多,飛行員視野受限,加上各種紊亂氣流對飛機姿態的不良影響,都增加了低空飛行的危險性?!翱耧L”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兼顧短距起飛和低空高速突防之間的矛盾,前者要求飛機具備較大的升阻比,因此要求飛機后掠角較小,展弦比要大,以減少誘導阻力,而高空突防恰恰相反,要求飛機后掠角大,展弦比小,以減少激波阻力。為此“狂風”采用了變后掠翼設計,這樣就可以在起降和突防時改變機翼后掠角,實現兩方面要求的兼顧。但由于機翼轉動機構的存在,增加了飛機的重量、結構復雜性和成本,日后制約了“狂風”的性能提升潛力和使用范圍。
考慮到低空高速飛行時,完全靠人工已經難以操縱飛機,所以“狂風”戰斗轟炸機采用了當時較先進的航空電子系統以保障飛機的低空飛行穩定性和突防任務完成,包括慣性導航系統、多普勒導航雷達及戰術空中導航系統、多功能前視/地形跟蹤雷達等,所有這些設備通過數據總線與中央戰術計算機相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狂風”戰斗轟炸機首次裝備了FID2010型組合式雷達和投影地圖系統,該系統可以顯示事先儲存的投影地圖圖像和地形跟蹤雷達圖像,并且將兩者疊加。領航員只要從顯示屏上識別出定位點的雷達圖像,再把它和顯示屏上計算機推算的位置標記加以比較,二者之差代表飛行累積的導航誤差,然后領航員把標記設到定位點的雷達圖像上,就可清除導航誤差,把標記輸入中央戰術計算機,由計算機控制自動飛行系統,進行航線糾偏。這套系統可以保證飛機在晝夜惡劣氣侯條件下遠程低空高速突防,確保準確地將飛機導引到目標上空。
不過“狂風”戰斗轟炸機沒有解決空戰和對地攻擊之間的矛盾要求——為了減少低空亂流對飛機狀態的影響,攻擊機的翼載荷一般選擇較大,但較大的翼載荷又會降低飛機的空戰機動性能。所以盡管衍生出了“狂風”ADV防空截擊型,英國人也為其發展了自動機翼后掠系統以及控制襟翼和縫翼運動的自動裝置,但是受限于翼載荷,其機動性能相比第三代戰斗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狂風”ADV也只能用于防空截擊,不能用于制空權爭奪。至于“狂風”IDS對地攻擊型,后掠角度還需手動控制,機動性更差。換句話說,“狂風”并沒有實現最初設想的“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
初次進攻
“狂風”戰斗轟炸機1974年首飛成功,1980年服役,先后發展了對地攻擊型、電子戰及偵察型和防空截擊型三個亞型,全系列生產一直持續到1998年,共992架。其中英國皇家空軍擁有228架“狂風”IDS和173架“狂風”ADV,展現了飛行性能較好、載彈量大、航程遠的優勢,成為空中縱深打擊主力,甚至在軍事科幻小說《第三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設想了“狂風”戰斗轟炸機與“掠奪者”艦載攻擊機聯合突襲蘇聯空軍基地的場景。
這樣的虛幻場景自然不可能成真,不過“狂風”和“掠奪者”配合作戰的場景真的出現了,那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狂風”戰斗轟炸機全力攻擊伊拉克機場和戰場指揮中心,但初期攻擊過于依賴低空投彈,受到了伊拉克地面密集炮火攔截,“狂風”曾經一次任務就被擊落5架,總共損失8架,成為當時多國部隊戰損率最高的飛機。不久英國皇家空軍改進戰術,讓“掠奪者”在低空用激光束照射目標,“狂風”則在遠距高空投彈,這才減少了戰損。不過想想伊拉克空軍不斷起飛投奔伊朗避禍,似乎“狂風”的攻擊也沒給伊拉克機場運作造成多么嚴重的困難,再考慮到伊拉克的防空能力乃至體系完善程度遠低于前蘇聯,不得不讓人懷疑“狂風”在更加嚴酷的歐洲戰場上的生存能力。
隨著前蘇聯解體,美國或者說北約失去最大對手,英國也就跟隨美國實行對外干涉的“遠征戰略”,“狂風”戰斗轟炸機成為遠征打擊能力中堅。仔細總結了“狂風”在海灣戰爭中暴露出的缺點,英國皇家空軍決定進一步升級“狂風”的設備和武器,以提高其綜合作戰能力。1994年英國皇家空軍與BAE公司簽署合同,將142架“狂風”GR MK1型按照GR MK4型的標準升級,從1998年開始交付,2001年形成作戰能力,2003年全部改裝完畢。
“狂風”戰斗轟炸機的升級目標是提高晝夜全天候條件下的精確導航和打擊能力。為此,導航系統換裝了整合GPS的霍尼維爾H-764G激光慣導系統,座艙采用了配備有數字地圖的BAE數字地形測繪系統,更重要的是,添加了TIALD機載熱成像目標指示吊艙,讓“狂風”戰斗轟炸機具備了自主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而不再需要外部提供目標指示。
TIALD吊艙由五大部分組成:熱成像頭、電視頭、激光測距/指示器、跟蹤系統和瞄準線控制系統。吊艙長2.9米,直徑0.3米,重量不過210公斤,其最大探測距離約20千米,這就保證了在大多數便攜式防空導彈和小口徑高炮的射程外投放激光制導炸彈,進而提高了戰機在現代戰場上的生存能力。TIALD吊艙另一特點是其紅外器件擁有廣角導航模式——此時紅外器件的視野達到10×6.7度,與美國“藍盾”吊艙包含的AN/AAQ-13導航吊艙的視野大致相當,能夠獲得戰區地形圖像,直觀呈現在平顯或者多功能顯示器上,供駕駛員進行突防飛行時減輕工作強度。雖然TIALD吊艙增加了復雜程度和成本,但由于不需要像“藍盾”那樣分設兩個吊艙,節約了戰機外掛架,即提高載彈能力,故成為英國皇家空軍“狂風”戰斗轟炸機、“美洲虎”攻擊機和“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通用設備。后來BAE公司也持續對TIALD吊艙進行改進,包括用中波段紅外器件替代原來的長波段器件,從而具備更強的穿透水氣和煙霧的能力,用更大規模的陣列器件替代了原來的串列器件,提高了吊艙的作用距離和精度。
新世紀升級
英國皇家空軍21世紀初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體驗了信息化局部戰爭,由于敵人呈現“兵民難分”狀況,為減少附帶損傷,需要戰機從遠距離識別目標后才能進行攻擊,但英國皇家空軍感覺TIALD吊艙性能不足,特別是在遠距離探測活動目標、高分辨率目標識別及自動攻擊等方面不盡人意,迫使“狂風”要逼近目標探測、攻擊,可能進入對方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射程。為了提高“狂風”近距空中支援效果及安全性,英國皇家空軍新配備了LITENIG-3吊艙,由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制,采用了更大規模陣列器件,因此具備更強的探測距離和精度,能在更遠的距離上完成精確識別,并且具備更強的目標坐標生成、多目標跟蹤能力。更重要的是,LITENING-3可以配備超高頻雙向數據鏈,把吊艙獲得的信息實時傳回地面,也可以接收地面指令,從而提高戰機的協同作戰能力。
以LITENING-3吊艙的協同作戰能力為基礎,“狂風”戰斗轟炸機安裝了被稱為“戰術信息交換能力(TIEC)”的數據鏈,通過改進型調制解調器(IDM)實現與LINK-16數據鏈溝通,進而實現戰術空中控制小組(TACP)、地面部隊和攻擊飛機等相關作戰單元的戰術情報共享。理想狀態下執行任務時,前線空軍的TACP可用計算機將戰機所需信息實時發送到有需求的戰機,飛行員下載這些數據,并把它們輸入到任務計算機內,任務計算機自動調整吊艙瞄準目標。就這樣通過TIEC,實現了TACP和“狂風”戰斗轟炸機之間的信息交換,戰機可以迅速對前者提供的信息進行確認,攻擊計劃目標,從而顯著提高攻擊機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實際上,借助于TIEC的數據交換能力,還可提高“狂風”的縱深攻擊能力,迅速更新戰區目標信息,直觀呈現在飛機座艙顯示器上,幫助飛行員根據最新的戰場態勢,輕松進行戰術決策。
為配合先進的機載信息系統,“狂風”戰斗轟炸機也對機載武器進行了全面升級。早期的“狂風”GRMK1型雖然可以投擲激光制導炸彈,但屬于美國早期“寶石路”型號,使用傳統風標式導引頭,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只能攻擊固定目標(勉強攻擊低速運動目標)。而升級后的“狂風”戰斗轟炸機配備“寶石路”4精確制導炸彈,由GPS/INS(慣性)導航加末端激光復合制導,GPS/INS裝置的引入讓炸彈具備了晝夜全天候打擊能力,同時該彈的激光制導系統也進行了升級,采用了陀螺穩定的掃描導引頭和比例制導方式,具備較大的視野,可以精確攻擊機動目標,威力更強。為了進一步對付戰場上日益增多的機動目標,“狂風”引入“硫磺石”空地導彈,該導彈是在AGM-114“海爾法”的基礎上更換毫米波主動制導系統發展而來的,射程超過8千米,可以做到發射后自動鎖定目標,即“發射后不管”能力,同時具備體積小、重量輕和威力大的優點。不過英國皇家空軍并未滿足,在其基礎上又研制了雙模制導型“硫磺石”,在基本型上添加了激光制導系統,具備“人在回路”制導能力,即人工最終判定精確目標,尤其提高了戰機在遠距離打擊小型移動目標的能力,同時減少附帶損傷。在阿富汗戰場上,經常出現敵人和平民混雜的情況,雙模制導型“硫磺石”導彈幫助“狂風”在更安全的距離上完成打擊。正因如此,從2009年起,英國皇家空軍用“狂風”戰斗轟炸機取代“鷂”GR9,負責在阿富汗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此次班加西空襲戰中“狂風”和“硫磺石”又大展身手。
需要指出的是,“狂風”以上涉及的“防區外攻擊能力”僅僅指針對地面近程防空系統,在更復雜的戰場環境中,“狂風”將會面臨更加先進的防空體系,通常由預警機、具備下視/射能力的戰斗機和中遠程防空導彈組成,僅憑低空突防,已很難打擊奏效。20世紀90年代初,英德曾探討“狂風”2000方案,就是為“狂風”引入隱身技術,包括采用菱形機身、吸波涂料等措施來降低飛機的RCS。但這個方案需要的技術和經費太大而被放棄,最后英國皇家空軍采用了“彈藥撒布”概念,就是為“狂風”配備“風暴陰影”隱身防區外彈藥撒布系統(可稱為巡航導彈),提高飛機對于設防嚴密目標的攻擊能力。
“風暴陰影”是英法聯合研制的通用防區外武器,空射型兼容北約標準機載接口,配備小型渦噴發動機,射程達250千米,采用了GPS/INS加地形匹配加末段紅外成像的復合制導系統,具備較高的遠程打擊精度?!帮L暴陰影”配備有BROACH串聯穿甲戰斗部,其一級裝藥先在目標的掩體上打開一個缺口,保證主戰斗部在延遲引信的作用下繼續進入目標內部爆炸,以最大限度發揮威力?!翱耧L”搭載“風暴陰影”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首次使用,成功攻擊了指揮通信中心等關鍵目標。
由于英國皇家空軍沒有專用電子戰能力,因此“狂風”戰斗轟炸機更多依賴本身的電子戰防護措施,或者指定編隊某些戰機執行防空壓制和電子干擾任務。執行電子戰任務時,“狂風”會在右側機翼下掛載一個BOZ-7箔條/照明彈吊艙,在左側機翼掛載一個“天空陰影”2主動雷達干擾吊艙?!疤炜贞幱啊?吊艙為自主式干擾吊艙,可以同時干擾多個威脅輻射源;專用中央處理器協調2套接收機和2套干擾發射機的信號,對敵方威脅進行識別,并確定優先等級,制定出最佳的干擾策略。一旦某目標威脅輻射源被識別、分類和排序,該吊艙就能自動調到干擾頻段,選定最佳干擾方式和最佳調制技術,干擾敵方雷達輻射源。本次對利比亞空襲的英國皇家空軍“狂風”就驗證了這種能力。
除了這些“軟壓制武器”外,“狂風”還可發射“阿拉姆”反輻射導彈進行硬摧毀,該導彈發射后先爬升到待命高度,然后關閉發動機,開啟降落傘,在戰區上空長時間滯留,主要對付關機的雷達。探測到對方雷達開機后,迅速拋掉降落傘,攻擊目標。
落寞未來
盡管經過上述改進,“狂風”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歷次戰爭中也出色地發揮作用,但畢竟脫胎于20世紀60年代的設計,可挖掘潛力有限。英國皇家空軍21世紀初曾設想在2010年用“未來攻擊機”(FOA)替代“狂風”,后來又分解成“未來攻擊性空戰系統”(FOAS)和“未來空戰能力”(FCAC)兩個計劃,尋求更加廣泛的解決方案,如空射巡航導彈、無人駕駛攻擊機等。但受限于經濟、技術原因,這些都停留在論證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皇家空軍一方面計劃讓“狂風”戰斗轟炸機服役到2020年以后,一方面提升“臺風”戰斗機攻擊能力(目前“臺風”整合了LITENING吊艙和“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能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還不能發射“風暴陰影”)。F-35能提供英國皇家空軍夢寐以求的隱身攻擊能力,但已進度拖延。
由于“反恐戰爭”消耗太多國力,英國皇家空軍已經無力維持現役所有戰機。根據2010年戰略防務與安全評估報告,目前已經退役所有的防空截擊型“狂風”,對地攻擊型也將降低到100架以下,很快就要縮編到60架。因此對于英國皇家空軍來說,盡快完成“臺風”與“風暴陰影”的整合非常重要,否則會面臨一段時期的縱深攻擊能力空白。
這樣看來,此次利比亞之戰不僅是“狂風”戰斗轟炸機的黃昏之戰,也很有可能是日不落帝國征戰全球的“落日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