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塤是在電視里:西安故都,小月如鉤,燈火闌珊處,一襲白衫的中年男人,神情淡定地吹奏一只陶塤。那簡單、樸質得如一捧泥土的樂器,竟能把人世間的悲、喜、苦、樂,演繹得淋漓盡致。就這樣,一種曠古的音色,穿越千年的時空,撞進我的心扉。從此,長相守,兩不忘。
塤,是“人類樂器的始祖”。《爾雅》注:“燒土為之,大者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屬于古代八音的土類。聽塤,最大的好處,可使人超越時空的羈絆,去尋訪古人。
洪荒歲月,刀耕火種的先民,以塤聲誘捕獵物,裹腹充饑;先秦的冷月邊關,楚漢的烽火狼煙,有塤聲陪伴,少了幾許冷漠,多了些許俠骨柔腸。塵土飛揚的歷史,掩埋了多少英雄,卻湮滅不了塤中流淌而來的英雄淚。大唐的明月,宋時的松崗,塤曲里可聽一流的詩篇。
是的,塤曲是很詩詞味的。它既能抒發大江東去的磅礴氣勢,也能低訴小橋流水的雋永靈秀。它非詩,卻能言志。《易水歌》的慷慨悲壯,最宜塤表達。它那低沉、幽遠、蕩氣回腸的音色,將易水河邊擊筑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激昂,再現得動人心魄,如身臨其境。它非詞,更善言情。《別亦難》的兒女情長,最宜塤琴合作。塤若才子的儒雅氣度,琴似佳人的似水柔情。一主一輔,一抑一揚,將唐風習習的巴山夜,秋色連波的長亭外,獨上高樓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轉化成徘徊的塤聲和幽怨的琴聲,繞梁不絕……
聽塤懷古,可以借古惜今。古人將塤聲譽為立秋之音。秋天是內斂、厚重、收獲又不失淡淡感傷的季節,這正是成熟的完美體現,一如人到中年步入了人生的大美境界。我愿人生時時秋,所以尤喜歡在冬夏兩夜聽塤。
夏夜,暑熱漸消,身體也變得慵懶起來。逛論壇、跟帖,沒勁;寫博文、玩游戲,無趣。聽塤,是最佳的選擇。
隨著塤曲響起,心靈就沉靜下來,思緒即可倘佯在《故鄉的原風景》——深藍色的天幕間,一輪圓月銀光奕奕,田園上的景物充滿了詩的意象;星星眨著晶亮的眼睛,應和著外婆的歌謠;螢火蟲不時在眼簾,忽閃忽閃地捉著迷藏;更有蛙唱蟲鳴的天籟聲,和著微風,伴著露水,回旋在耳際,清涼了肌膚。
如今身居城市,聽慣了車聲、急急腳步聲,也聽聽塤聲,腳步就會停一停,等一等落單的靈魂。
冬夜聽《追夢》,像聆聽一首曠達飄逸的抒情詩。她牽引著思緒,一步步邁向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青春的夢想就會逐漸明晰,贊美也好,感嘆也罷,不忍怎樣?只要有夢就不再寂寞!漫長的冬夜,請聽一聽《追夢》。聽著聽著,就會有夢在心底凝聚、翻滾,騰升起來……
其實,塤,本無所謂憂樂,而是在于聽塤的人呀!惆悵的人,在塤聲里給靈魂找到一處休憩的家園;豁達的人,在塤聲里更加堅定淡定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