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春暖花開的一天。
位于廣西大新縣的邊陲小鎮碩龍,是我們中越邊境行的其中一站。去碩龍的公路九曲十八彎,逶迤盤曲如龍擺蛇行,當汽車行駛到高處,往下回望,盤旋在山上的路,曲曲折折,似是一條白色的巨蟒盤旋在半山腰,有懼高癥的人恐怕會當場暈眩。公路兩旁同樣是桂南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景觀,崇山峻嶺綿綿不斷,如同碧翠的屏風。
對面一衣帶水的越南地貌也是如此。
導游問,越南境內的山跟我們中國境內的山有什么不同?回答是踴躍的,答案也是豐富多彩的,導游只是笑而不語,大家開始沉默。沉思片刻,一老者答道,越南境內的山脈走向傾斜于越南,而我們中國境內的山脈走向傾斜于中國。老者的回答得到導游欣喜萬分的肯定。導游說,帶隊這么久第一次有人這樣回答,每次問這個問題,游客的回答千奇百怪,但沒人能說出它們本質的區別。
當地人把這一帶的山叫做“愛國山”。
“愛國山”,多形象的叫法啊!一如靈魂深處的呼喚,喚出了赤子情深。我想,大自然也像人一樣是有靈性、有靈魂的,它們也懂得每一個姿勢,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應該朝向自己的祖國,都應該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就像中越界河——歸春河,源自中國,中國就是她的母親,在流到越南境內一段后,又戀戀不舍地重回母親懷抱。“愛國山”也是如此,盡管風吹雨打,盡管歲月蹉跎,它們的“心脈”永遠朝向祖國,它們站立的姿態永遠不變。
二
汽車很快到達碩龍鎮。這個小鎮像大新縣城一樣,到處可見飄揚的五星紅旗,無論是邊民的住家樓房,還是酒店、商店等;也不論這樓房是高聳豪華,還是低矮簡陋,一律在樓房頂部用鋼筋制成旗桿,上面高揚國旗,可見國旗在邊民心目中是何等重要!只有經歷過戰爭殘酷的人,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貴。在一片片青山綠水間,高高飄揚的國旗,顯得格外醒目,格外親切,成了一道最靚麗的風景,喚起了我們最純樸的愛國熱情,給了我們最原始的感動。
去碩龍鎮不得不看碩龍“邊關地下長城”,這是中越自衛反擊戰中留的軍事遺址。邊關地下長城原來是地下防炮工事,后改名為邊關地下長城。它建造于70年代后期,為配合當時中越自衛反擊戰而建,全部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全長3公里,像蜘蛛網般密布于碩龍街數十米深的地下,構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整個工程設計科學,布局合理,地道縱橫交錯,并與四周的山峰、泥嶺、界河、民房貫通,具有防空、防炮、躲避戰亂的功能。邊關地下長城里面有指揮部、作戰室、武器彈藥庫、軍用物資供應室、地下醫院、通訊室等設施。地道的出口四通八達,有的在山腳嶺地,有的在街頭巷尾,十分隱秘。整個工程動用了數千民工,挖地道,鑿山洞,日夜奮戰,歷時數年才得以竣工。
從碩龍街后山左邊山腳走進地下長城,講解員娓娓的講解,把我們帶回三十多年前硝煙彌漫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是一部災難史,內擾外侵,戰火連綿不斷。對越自衛反擊戰是距離中國人最近的一場戰爭。這是中國歷史一個痛苦的烙印,是留在中越邊境的一個深深的裂痕。
想起這些,我不禁哽咽難言,從地下長城出來已是淚流滿面。
三
當年戰火連天的碩龍鎮,現在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中越兩國邊民已和平相處,友好往來。
碩龍鎮只有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小鎮。整個鎮只有一條街道,僅幾百米長,來往車輛必經此街道。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到處可見賣越南貨的小攤,如各種小食品、香水、法國刮胡刀、名牌polo衫、名牌包包,還有越南男人最喜歡的綠帽。在越南,綠帽幾乎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越南男人喜歡驕傲地戴上這種綠色的帽子。在中國,戴“綠帽”是貶義,是一種恥辱,沒有一個男人愿意戴“綠帽”。如果越南人知道“綠帽子”在中國的文化含意,他們不應該拿綠帽到中國叫賣。這體現出兩國文化上的差異。
在碩龍這個小小的邊陲小鎮,處處充滿了異域風情,異國情調。因為跟越南隔河相望,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兩國邊民來往密切,貿易非常頻繁。每逢集市日,河對岸的越南邊民就會來到碩龍鎮上趕集,他們來碩龍兜售自家產品,隨便帶回一些中國貨。越南姑娘更是喜歡來中國趕集,她們的目光不僅是掃瞄中國的產品,更多的可能是中國小伙子,希望能在中國找到如意郎君。越南連年的戰爭,太多的男人成了炮灰,男女嚴重失調。另一方面,中越兩國相比,中國的經濟遠遠比越南發達,現在的越南大致相當于中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水平,所以越南姑娘很希望嫁到中國來。
現時的碩龍人憑借旅游業,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越南人很是羨慕中國的生活。據說,有些越南人吃完晚飯后,就劃著小船從歸春河過來碩龍,或賣買東西,或探親訪友,或是來娛樂,完了再劃著小船回家睡覺。這情景很是悠然,很是遐意,也很浪漫,讓人平憑幾分和平真好的感慨。
漫步在碩龍小鎮,看著熙熙攘攘的行人,望望對面的越南山水,頓感和平的日子,春天別樣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