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籟俱寂”
不是局部的“安靜”
萬籟俱寂wanleijuji
某報一則報道軍訓(xùn)的消息說:“號聲一響,連長一聲‘立正’,如潮似浪、熱火朝天的操場,頓時萬籟俱寂。”這里“萬籟俱寂”用得不妥。
“萬籟俱寂”語出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聲。”籟,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泛指聲音。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各樣的聲響。寂,靜。后用“萬籟俱寂”形容周圍環(huán)境非常安靜,沒有一點兒聲響。例如《聊齋志異·山魅》:“輾轉(zhuǎn)移時,萬籟俱寂,忽聞風(fēng)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鄒韜奮《我的母親》:“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到嘀嗒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王朔《動物兇猛》:“他在黑漆漆的樓群問放肆地大聲呼喊著米蘭的名字,響亮、嘶啞的吆喝聲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里聽來十分瘳人。”
從以上書證可以看出,“萬籟俱寂”只用于形容夜深人靜、萬物都已沉睡的環(huán)境,而上述引文中只是說操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并不是周圍環(huán)境全都寂靜無聲,因此不能用“萬籟俱寂”,如果改用“鴉雀無聲”就比較貼切了。
“望其項背”
與“望塵莫及”意思正好相反
望其項背wangqixiangbei
一篇報道中有這么一段文字:“生孩子,本是十分隱秘的事,過去是連父親也不允許在側(cè)的,這回可好,不但父親可以在側(cè),而且公開對公眾直播。我不知外國有無這種情況,我們的媒體敢想敢干連西方人也要望其項背。”
“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前面人的項和背(項,脖子的后部),表示有希望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或反問句中。例如明·周藩憲王《三度小桃紅·楔子》明·孟稱舜眉批:“氣味渾厚,音調(diào)復(fù)諧,畢竟是本朝第一能手,近時作者雖多,終難望其項背。”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這真是天趣盎然,決非現(xiàn)在的‘站在云端里吶喊’者們所能望其項背。”
前面引文是想說,我們的媒體敢于直播分娩的過程,連一向開放的西方人也趕不上,這個意思同“望其項背”正好相反。說“不能望其項背”還差不多,改為“自嘆不如”或“望塵莫及”更直截了當(dāng)一些。究其原因,恐怕還是望文生義:既然只能望見前人的項和背,想必是遠遠落在人家的后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