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師簡介
王緯明,任教于山西省示范高中——陽泉市蔭營中學,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山西省優秀班主任,陽泉市十佳優秀班主任,陽泉市“三育人”先進個人,陽泉市教學能手。擔任國家級課題“農村高中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執行組長。
近三年來,有《讀書的誘惑與寂寞》《追尋優雅、詩意、幸福的語文人生》等十多篇教育教學類文章發表于《中國教育報》《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等報刊。
在新浪和中華語文網開有博客,分別被作為“草根名博新人”和“博客之星”推薦。
創作感言
語文學習在關注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我們心靈和情感的成長。
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那就是追尋優雅、詩意、幸福的人生。
我話我師
老師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待人真誠。正如韓退之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傳道”永遠在“授業”和“解惑”之前。
——0906班郭蓉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王緯明
“陸凱與范嘩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予曄,并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則小故事記載在我國南朝宋盛弘之所寫的《荊州記》中,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詩意的牽掛。陸凱與范曄是一對好朋友,二人所處的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雖當時南朝北朝處于敵對狀態,但這并不妨礙二人之間的友情,二人常以書信來往,互相訴說對時世的看法和感憤。北魏景明二年早春的一天,一個不同與以往的信袋由驛使送到了遠居長安的范曄手中。一看那熟悉的字體,范嘩就知道這一定是好友陸凱托驛使寄來的。范曄懷著激動的心情,輕輕地打開了信袋,一枝開得正嬌艷的梅花首先躍入了范曄的眼中,似乎還帶著江南濃郁的早春氣息。再看,有一張小小的信箋,上面寫著一首小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可以想見,當范曄一手捧著朋友寄來的信箋,一手拿著朋友寄來的梅花時,心情是何等激動,驚喜、溫暖、感動……諸多感慨涌上心頭。
陸凱寄來的這“一枝春”,不僅僅溫暖和感動了范曄,更溫暖和感動著后世的讀者。讓我們這些習慣了聊QQ、發短信的“信息人”不由得感嘆:那個時代的牽掛還能如此詩意盎然地表達。
在古代,交通阻塞,親友之間的消息只能靠捎口信或寄書信的方式傳遞,這就決定了親友之間的牽掛更持久,表達更溫馨。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憑君傳語”傳遞給家人的是一個平安的信息、一個溫情的慰藉,更是送給家人的承諾:此次西北之行,自己一定可以照顧好自己并能建立軍功。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玉壺,王昌齡托辛漸帶給洛陽親友的是親友間的互信,請他們相信自己依舊會像放在玉壺里的冰心一般高潔。
生活于信息時代的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手機、QQ、互聯網、3G包圍著,只要愿意,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聽到對方的聲音,看到對方的容貌。航空、高鐵更讓“一夜相見”不再是神話,不再遙不可及。只要愿意,我們可以用最短的時間來到對方的身邊,和對方盡情傾訴。信息時代,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同時,我們似乎又總覺得缺少點什么。寫信讀信成了奢侈的愿望,溫情詩意為濫情世俗所取代,親友之間的牽掛似乎也被“忙”隔開了許久。
荷爾德林說:“人類充滿勞績,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忙不是理由,便捷不是借口,我們渴望一份真誠的牽掛,我們呼喚一份詩意的回歸。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忙碌的“信息人”,你收到心靈的“一枝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