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寢室的一個高一的學妹問高二的我們:“姐姐們啊,你們的高一是怎么過來的啊?”一聽這問題就覺得耳熟,還沒反應過來,下鋪的同學就答道:“熬過來的唄!”
在這個小房間的靜默里,我突然想起來了,幾個和我通信的高一孩子都問過類似的問題。而我的答復幾乎都是一樣的,還有幾分套話的味道。現在想來,似乎在忽悠人家,可是忽悠人的還有“高一”這個概念,它喜歡與學習、人際拉上關系,后者似乎更讓人鬧心。
我是后知后覺的人,升上高一了還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學校變了,同學變了,老師變了,我卻依舊像以前一樣上學,放學,忙里偷閑看課外書。
我的適應能力并不是特別強,只是一開始自己都沒反應過來,日子也就這么一天天地過去了。直到開學快一個月了,老師布置了一篇以“我在高一”為題的作文,我才如同大夢初醒一般:是哦,我已經是個高中生了。
在這一個月里,我不是完全把這件事情給忘了,而是有意不想起它來。只是,我會習慣性地和同桌拉家常。還不太熟悉的同桌是個安靜的女孩子,通常都不太理會我。自言自語多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然后就陪著她一起安靜。有一次早到了,門口站著的同學并不算太多,看著一張張陌生的面孔,腦海中浮現出曾經的場景:教室沒開門,幾個女生混在一群同學中間打打鬧鬧,好不高興。
說不清楚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只覺得物是人非是個傷感詞兒。于是悄悄地躲了起來,不走近窗邊,因為那里可以看到運動場,憶起我們班當年校運會三連冠的輝煌;不想看男生打籃球,因為他們的表情與時光那端的他們是那么的相似。每次當班上的Q群里有人問道“XX在哪個學校啊”的時候,都會覺得我們真的各奔東西了。我不想也不念,盡管知道,心中的思念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但至少讓我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覺得好受些。
這篇作文一丟下來我就知道,高中不再只是存在于夢境和幻想里了。思念就在這個時候如同放飛的鳥,在心靈的天空里展翅飛翔。
說不清楚思念的是什么,只是覺得,身邊的一切都讓我感覺到陌生和不知所措,這種不太友善的情緒,讓我憶起曾經的美好時光。
我的初中同學并不是家庭條件很好的孩子,有些人的父母是下崗工人,家中還有幾個孩子要撫養,他們的成長環境并不優越,“節儉”似乎就是他們從小必修的課程。而我現在所在的市二中,同學們的家庭條件都很好,這難免就帶了幾分貴族氣息。我想走進他們的世界,但我發現,我和他們幾乎沒有共同話題。他們說的那些名牌產品、流行服飾我一律不懂。而且他們不僅僅是討論,家中這樣的名牌商品也是不少的。
在過去與如今之間,我覺得我站在了兩個時代的分界線上,記憶中的樸實,與如今的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我似乎都不屬于這兩個時代——不管哪一個,都顯得那么縹緲。于是我漸漸學會了安靜。
最終,我尋到了一個平衡的支點——課外書,這些都是同學們認為索然無味但我愛不釋手的文學名著。這樣一來,就沒有人會來打擾我了。后來分文理班,有一個選理科(我是文科生)的同學對我說:“你真愛看書啊。”我只是淡淡地笑了。她不知道,我看書的時候,也是我覺得心中煩悶的時候。
在時光安靜流淌的時候,我走進了我的同學和新的學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在寒冷包圍著大地的時候?在春風送來一片綠意的時候?還是在更早之前?
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如今這份平靜的生活了。記憶中的我,做了很多事情吧,又或者什么都沒有做,這些也慢慢被遺忘了。時間自然而然地把我和新環境融合在一起,拿走了些什么也是值得原諒的吧。
不管你對新的生活抱著怎樣的期盼和恐懼,日子總是走得輕盈。思念或者別的感情,都不過是一份思緒,時間終將為我們解決問題。也許有些老莊無為的意味吧。沒事兒,“順其自然”這個詞,在我眼里,并不是道家學說應剔除的糟粕。
#1050833;編輯:付洋